孟 齐,李桂春
(黑龙江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较大比重,发电厂仍以火电厂为主,从而加剧了大气的污染。火力发电机组中,制粉系统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中煤炭被充分破碎到一定粒径以下,煤炭中的矿物质和煤粉充分分离,在粗粉分离器的作用下,大块煤粉与密度较大的硫铁矿等矿物质返回磨煤机继续研磨,仅有少量矿物质被分离出来。在效益逐渐减少的形势下,很多电厂开始掺烧含硫量和矿物质比较高的劣质煤[1],导致大量的硫铁矿和其他矿物质继续进入磨煤机研磨,并进入炉膛燃烧,使磨煤机能耗增加,产生大量的SO2等污染物,增加了烟气处理成本。此外硫铁矿等矿物质的燃烧,增加了炉膛结渣率,降低了锅炉效率[2-3]。因此在燃烧前对煤粉进行脱硫提质处理对于火电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干法选煤技术[3]已经较成熟,如空气重介质流化床[4]、脉动气流分选[5]、跳汰技术[6]以及复合干法选煤技术[7]已经或即将用于煤炭的工业分选。其中在气固流态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流态化分选体系,包括影响气固流化床分选过程的因素和条件[8],流化床中气固两相的流化特性[9-11],流化床内颗粒的分离规律[12-15],这些研究都为利用流态化技术分选细煤粉带来可能[16]。何玉荣等[17]对鼓泡流化床气固两相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气固两相流计算模型,引入欧拉-拉格朗日,得出在不同的床层高度,颗粒的平均运动速度分布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结论。张亚恒[18]针对粒径<1 mm的电厂磨煤机返料进行模拟研究,对流化床中颗粒运动形态和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返料流化效果比较好,对于高密度颗粒分选效率可以达到20%左右,可燃体回收率90%。王帅[19]以电厂磨煤机返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和试验的方法进行脱硫降灰研究,利用示踪法模拟研究硫铁矿在流化床中的运动轨迹,搭建振动流化床试验台实际分离硫铁矿等矿物质,结果表明密度大的矿物质会在流化床底部聚集,密度小的颗粒会上浮在床层上部,将床层分为上下4层,最上层颗粒与底层颗粒灰分差值可达45%,可燃体回收率为88.64%,验证了利用气-固流化床分选磨煤机返料的可行性。
本文将流态化分选技术引入制粉系统,对返料进行流化分选试验,研究返料在试验装置中的流化规律,在满足磨煤机排渣率不高于2%的前提下,对硫化铁等矿物质进行分离,并利用工业分析、X荧光光谱仪和全硫测定来分析试验的分选效果,研究利用流态化技术对磨煤机返料分选提质的可行性。
样品取自贵州某电厂在磨煤机返料口,经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测得其灰分为48.6%,全硫含量为2.51%,Fe元素含量为2.11%,硫铁矿含量比较高。称取样品150 g,利用标准振筛机进行筛分,筛孔粒径分别为0.880、0.630、0.450、0.220和0.105 mm,其粒径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煤粉粒径主要分布在<0.45 mm,其中主导粒径为0.45~0.22 mm和0.220~0.105 mm,含量分别达到47.4%和18.8%。
图1 物料粒径分布Fig.1 Materia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对各个粒径进行灰分和全硫测定,结果见表1。各粒径下灰分接近,说明煤块破碎较均匀;粒径<0.105 mm的煤粉全硫含量最低,与矿物质相比,煤的硬度较低,所以煤炭更易被破碎到小粒径,而较多含硫矿物粒径集中于0.105 mm以上;在粒径>0.45 mm的颗粒中,灰分和全硫含量呈不规律性,这是由于此粒径下煤与硫铁矿还未完全分离,且粒径较大,总含碳量较高,需要返回磨煤机继续研磨。
表1 主要粒径分析Table 1 Main particle size analysis
图2为流态化分离试验系统,试验装置由供风系统、流量调节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试验台主体组成,其主体部分为环形,在顶部设有排风口,风室在试验台底部,经阀门的调节,风机可以提供0~0.8 MPa的风压,在内圆处收集分选后轻物质,环形底部设有排渣孔,用于收集重物质,在满足开孔率的前提下,风帽采用钟罩式,避免煤粉倒流。
图2 流态化分离试验系统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fluidized separation test system
每次取磨煤机返料3 kg,共进行3组试验,取不同的分选率(分离后床室中重样所占比例),比较不同试验的分选效果。取样后加入流化床试验装置中,并使物料分布均匀,记录床层高度(物料均匀的情况下物料层厚度)为80 mm。打开风机通风,通过控制阀门逐渐增加风量和风速,观察流化情况,并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床室内不同测点的压力变化。床室内物料依次经历固定床、鼓泡床和快速流态化,随着风速和风量的增加,床层孔隙率增加,部分煤粉作为轻样被机械性携带进入内环储存室中,剩余的重物质作为重样被排渣孔排出。每增加一次风速,保持10 min,间隔记录3组压力数据,取算数平均根。压力稳定后关闭阀门,物料静止稳定后记录床层高度,以此高度确定分选率,试验结束后进行排渣,此时重物质质量占试验原物料的比例即为本次试验的真实分选率。3组试验的分选率分别为25.0%、18.3%和15.4%,最大风速分别为1.1、1.3和1.7 m/s。
通过床层的气流速度不同时,试验台呈现不同的流化状态,床层的压降也会随之变化。结合3组试验,利用“上行”试验方法得到流化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风速较低时,床层压降随风速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为固定床状态;当风速达到0.12 m/s时,床层压降达到最大值0.23 kPa,开始进入临界流化床状态,即本试验的临界流化速度为0.12 m/s;随着风速的增加,床室内的煤粉开始流化,并逐渐出现分层现象,此时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颗粒开始积聚在下层,小颗粒煤粉颗粒积聚在上层;当风速达到0.51 m/s(即鼓泡速度)并继续增加时,床层开始出现气泡,床层内颗粒交换频繁加剧(图3中A区域),风速继续增加,气泡的上升速度和气泡体积逐渐增大,出现扬析和夹带等现象,将一小部分细小颗粒煤粉带出床室,进入试验台储粉仓中,由于床层的不稳定和床料的减少,床层压降有所降低;当风速达到0.72 m/s后,物料开始进入快速流态化状态,床层波动加剧(图3中B区域),出现气流的机械性携带,将密度和粒径比较小的煤粉带出床室,实现煤粉中高密度硫铁矿和低密度煤粉的进一步分离。
图3 流化特性曲线Fig.3 Fluidized property curve
对试验后的轻样和重样进行粒径筛分,粒径分布如图4所示。3组试验的颗粒分布规律基本相同,轻样中煤粉粒径集中在<0.45 mm,其中粒径在0.220~0.105 mm的煤粉占55%以上,<0.105 mm的煤粉占14.9%以上,且随着分选率的降低,这2个粒径范围的颗粒含量有所减少,粒径>0.45 mm的煤粉含量几乎为0;重样中粒径>0.45 mm的物料占主导,且随着分选率的降低,粒径<0.45 mm的颗粒比例逐渐减小。3组试验中,粒径<0.22 mm的煤粉占试验原样的比例分别为4.51%、2.93%和1.98%,0.45~0.22 mm的煤粉所占比例分别为7.03%、5.63%和5.02%。
图4 分离后轻样和重样粒径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light and heavy samples after separation
3.3.1 全硫含量
煤粉中的全硫含量有85%来自硫铁矿,所以对分离后重样的各个粒径进行了全硫测定,如图5所示。3组试验重样中,各粒径全硫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粒径的增加,全硫含量降低,说明分选效果较理想,颗粒按照密度和颗粒实现了分离。小颗粒中,由于硫铁矿的密度较大,因此相同体积下所受的重力较大,不易被气流携带出床室;大颗粒中,由于颗粒体积较大,很难被分离出来,这部分煤粉需要进入磨煤机再次研磨成为小颗粒煤粉。结合图4分析,<0.105 mm的煤粉含量在0.1%以下,且全硫含量与试验前的煤样一致,这是由于排渣孔的存在,导致有很少的煤粉没有得到流化分选,但这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
图5 分离后重样中各粒径全硫含量Fig.5 Total sulfur content of each particle size in the resample after separation
粒径在0.220~0.105 mm的颗粒全硫含量在12%以上,是试验原样的4倍,硫铁矿在此粒径下得到了富集,且随着分选率的降低,富集效果越明显。试验3中风速为1.7 m/s时,分选率为15.4%,全硫含量高达15.5%,接近于纯硫铁矿全硫含量。3组试验中粒径在0.45~0.22 mm的煤粉,全硫含量在4%左右,比试验原样增加了53%,富集效果没有小粒径煤粉明显,这是由于风速和风压还没有达到该粒径下的富集程度,随着风速的进一步增加,硫铁矿会在这一粒径下富集,但是<0.22 mm的颗粒会全部作为分离轻样被气流携带至储煤仓中,导致很多硫铁矿得不到分离。
3.3.2 Fe元素分析
为进一步确定硫铁矿的分选效果,利用X荧光光谱仪对重样中0.220~0.105 mm的颗粒进行Fe元素分析,如图6所示。在同一煤种中,光谱的能量强度与元素含量呈正相关。试验原样中Fe元素含量仅为2.11%,而试验1中Fe元素含量最低,为3.50%,试验3效果最为明显,Fe元素含量达到9.01%,是原样的4倍多,进一步说明硫铁矿在粒径0.220~0.105 mm得到了富集,分选效果较好。
图6 粒径在0.220~0.105 mm的颗粒能谱Fig.6 Energy spectra of 0.220-0.105 mm
对试验3重样中0.45~0.22 mm的颗粒进行测定,并与0.220~0.105 mm的颗粒进行比较,如图7所示。0.45~0.22 mm粒径的颗粒,Fe元素含量为2.32%,比试验原样略高,说明在此粒径下,硫铁矿因为风速低未得到富集,且硫铁矿与煤未充分分离,存在煤中带矿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磨分离。
图7 试验3重样中0.220~0.105 mm和0.45~0.22 mm颗粒光谱Fig.7 Spectra of 0.220-0.105 mm and 0.45-0.22 mm in heavy sample of test 3
结合全硫和Fe元素分析,粒径>0.22 mm的煤粉未得到充分研磨,利用工业分析仪对3组试验重样中>0.45、0.45~0.22和0.220~0.105 mm三个粒径区间的煤粉进行灰分分析,如图8所示。
图8 3组试验重样不同粒径下的灰分Fig.8 Ash content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n the three experiments
由图8可知,灰分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少,粒径>0.45 mm时,3组试验的灰分几乎相同,为53%左右,稍高于原样的48%;粒径0.45~0.22 mm的颗粒,灰分随着分选率的降低而增加,其中试验3含量最高,为65.61%;粒径0.220~0.105 mm的颗粒,灰分均在70%以上,其中试验3灰分最高,达到72.3%,说明当粒径<0.22 mm时,对矿物质的分选效果最好,分离出来的颗粒基本为不可燃矿物质。
对3组试验的分离轻样进行灰分测定,得出试验1、2、3轻样灰分分别为43.48%、45.69%、44.91%,结合原样灰分为46.91%,利用式(1)[16]计算可燃体回收率,得出试验1的可燃体回收率仅为79.82%,试验3最高,为87.79%。
(1)
式中,E为可燃体回收率;Ady为原样灰分;Adq为轻样灰分;γf为分选率。
如果将分离重样按照粒径进行二次分离,将>0.22 mm的煤粉返回磨煤机继续研磨,<0.22 mm的煤粉作为排渣排出,结合此粒径下灰分高达70%以上,可燃体回收率可接近100%。
1)结合3组试验得出磨煤机返料在3 kg物料下的流化特性曲线,起始流化速度为0.12 m/s,床层最大压降为0.23 kPa,起始鼓泡速度为0.51 m/s,进入快速流态化的速度为0.72 m/s。
2)经流化分选后,轻样粒径主要分布在<0.45 mm,重样主要分布在>0.45 mm。随分选率的降低,重样中<0.22 mm的颗粒逐渐降低,分选率为15.4%时其占比1.98%,满足制粉系统排渣率2%的要求。
3)在重样分离中,粒径为<0.22 mm的全硫含量和Fe元素含量比较高;当分选率为15.4%时,此粒径下含量最高,全硫含量为15.5%,Fe元素含量为9.01%,硫铁矿得到了富集。
4)当分选率为15.4%时,可燃体回收率为87.79%;如果将重样中<0.22 mm的颗粒去除,可燃体回收率可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