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场:单元教学的动态实施

2018-07-29 07:36邓庆民
江苏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单元设计课程实施

【摘 要】单元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是课时计划的指引,它的起点是学生认知。单元设计可采用“阶梯型”和“登山型”相结合的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分成目标设计、项目探究、综合评估三个步骤。单元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应该随着学生学习需要随时调整课时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现场设计”。

【关键词】单元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在场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4-0059-03

【作者简介】邓庆民,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师训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从儿童立场出发,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宗旨。看到学生的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真实而具体。

一、先“爬阶梯”后“登山”: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处理

日本学者佐藤学以“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为聚点,论述了“阶梯型”“登山型”两种不同形式的课程编制模式。

“阶梯型”是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强调的是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具体的目标,成就的评定与预期目标直接相关,关注的是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

“登山型”是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中心,学习者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表达、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

就学习内容而言,前者是教师选择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的教材,有预设的、未知的、新的学习内容,后者注重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有弹性地选择其学习内容,与生活结合,与学生先前的经验联系。我们既需要系统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是我们选择课程编制方式的依据。

事实上,在单元设计的时候,可采用“阶梯型”和“登山型”相结合的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过多关注了“一堂课”的结构和功能,诸如各种公开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是围绕课时教学展开,我们给予“一节课”过高的期望,比如试图在一个课时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三维目标”应该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跨学年的。在单元设计中,我们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建构,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习真正发生。

“阶梯型”和“登山型”相结合的设计思路不是侧重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习的设计。如生涯辅导教学的“性格分析”单元,是以“性格色彩”为性格分析工具,设计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解读性格色彩理论,自我性格色彩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人物性格色彩分析,身边熟悉人物性格色彩分析,完成人物性格色彩分析报告。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先教给学生性格分析的一般方法,再运用这个方法去完成系列的人物性格分析报告。要先给学生搭建阶梯,将他们带到“半山腰”,然后给定一个山顶的目标,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到达山顶。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这种先“爬阶梯”后“登山”的设计思路,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點,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就某一单元的教学而言,一般分成目标设计、项目探究、综合评估三个步骤。

(一)目标设计:明确学生认知,设计层级目标

以生涯辅导的“性格认识”单元为例:

1.学生在这一节学习前已经知晓什么?

通过单元教学前的调查及咨询反馈,学生希望了解自己的性格,并能够借助某些方法深入了解别人。借助个别访谈发现,学生对于性格色彩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对每一种性格色彩的特点并不清楚,对于性格的分析不深入。

2.想要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借助“性格色彩”这一认识自己性格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性格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自我教育。懂得从性格角度去理解别人,学会用“差异化”的方式与人交往。

3.如何知晓学生达到目标?

对于目标的评估,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其目标也相应设为三级目标:知晓四种性格类型的特点,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差异化的交往方式(基础目标);进一步学会运用性格色彩工具去分析他人(中级目标);熟练掌握性格色彩工具并能够指导别人运用这一工具改进自己的生活(高级目标)。结合内容设计以及学生课堂反馈制订评估计划,借助人物性格分析报告以及课堂汇报评估。

(二)项目探究:设计“研究项目”,引领学生探究体验

在本单元中,项目是系列的任务,是问题解决的导向。

1.有哪些可以选择的内容?哪些内容优先选择?和内容相关的素材有哪些?

围绕主题尽可能列出相关内容,结合学生需要进行优化选择:性格色彩测试、性格色彩解析、人物性格色彩解读等。

2.教学内容是否指向目标?内容是否能够转化为问题或矛盾?

进一步检验选取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如素材选取是否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理论,能否让学生懂得差异化的交往方式。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3.项目具体如何设计?适合内容呈现的载体有哪些?

第一阶段,了解性格色彩的产生及运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学习的欲望;第二阶段,借助性格色彩量表,了解自己性格色彩,并分析解读性格色彩理论;第三阶段,教师提供范例,学生进行影视文学作品人物性格色彩分析的项目研究并小组交流;第四阶段,学生进行身边熟悉人物性格色彩分析的项目研究并小组汇报;第五阶段,学生完成人物性格色彩分析报告,并在全班交流。

4.什么样的学习经验、活动及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

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并能够灵活调整,活动设计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并从他人那里受到启发。

(三)表达评估:学生呈现学习过程,多层次综合评价

学生表达研究成果的形式有哪些?学生项目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有哪些?学生可以通过任务性格分析报告或者交往沟通案例等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分析不限于单元学习目标,还要分析是否指向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而言是否具有可用性?可以采用单元学习反馈表或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学生单元学习的体验感受进行分析。

三、学生始终在场:单元教学具体实施案例

单元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应该随着学生学习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很多时候也需要课堂教学中的“现场设计”。

以“适应新的环境”单元教学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是一个课时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意识适应的重要性,掌握适应的方法,主动适应环境”等等,而在单元设计中解决问题并不是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真实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积极应对的思维方式。

(一)第一课时:理解适应,提出问题

项目一:故事讨论,领悟并理解积极适应含义。借助“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分别放入开水煮沸15分钟后的不同变化”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理解并领悟积极适应的三层含义:改变自己,顺应新的环境;改变环境中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创造环境。

项目二:适应问题讨论。讨论曾经困扰但已经解决的问题,列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并说出解决方法和过程;罗列目前还没解决的问题,并按照迫切程度排序。分组讨论:学生每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小组内每个人都要发言,每组一位同学负责记录;讨论结束后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前汇报结果。学生汇报:学生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重点聚焦在学生解决适应问题的过程。

(二)第二课时:针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运用头脑风暴讨论

根据第一次上课学生目前还没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集中在以下六个主要问题:宿舍卫生扣分问题怎么解决?睡眠不足问题如何解决?默写总是重默怎么办?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同学之间矛盾怎么化解?找不到知心朋友怎么办?

项目一:“頭脑风暴”思维工具的学习。头脑风暴是一种思维工具,借助这一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对这一思维工具的学习是在教会学生“爬阶梯”,为学生自己“登山”做准备。

项目二: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问题讨论。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个小组分别选择“目前还没解决的问题”中的一项问题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三)第三课时:聚焦问题,运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发现学生运用头脑风暴讨论存在两个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案过于分散,没有指向问题解决;小组之间差异较大。

项目一:“思维导图”思维工具的学习。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思维工具,它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发散思维的展开,让思维更为系统化、可视化。对这一思维工具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分析问题。

项目二:运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学生任选“目前还没解决的问题”中的一项问题,进行思考并绘制思维导图。

(四)第四次上课: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

项目一:小组交流关于问题解决的思维导图。按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小组进行分组,小组交流并推荐学生汇报。

项目二: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如对于卫生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从卫生扣分点展开,从卫生间、前阳台、后阳台、门窗、室内地面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途径展开,如网络查询、请教舍管阿姨、班主任、高年级的学长等;有的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如寻找问题、集体讨论、合理分工、认真清扫等。

在课程规划、单元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让学生时刻在场,始终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单元设计课程实施
单元教学设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应对上海化学等级考试的思路转换和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基于对学科教学特质的把握
基于FPGA与ARM的智能合并单元设计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