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于2003年凭借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举成名,并登上了世界文学的舞台。2007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一经出版,就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作为第一位用英语书写阿富汗历史的美籍阿富汗裔作家,他将其作品深深地植根于阿富汗文化。《灿烂千阳》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遭遇。此文中,笔者要探讨的就是玛利亚姆身上所受的几种压迫的来源。
关键词:女性;宗教;男权
小说《灿烂千阳》(The Thousand Splendid Suns)自出版发行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界和文学界强烈的反响并被搬上了银屏。以《灿烂千阳》为题目,可谓寓意深刻。那么接下来,笔者就小说主人公马里亚姆身上所受到的压迫来源——女性身份、私生女身份、受教育水平以及当时的宗教背景以及这所有的一切所导致的男权至上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女性身份
文学如同人类历史一样,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但遗憾的是在这部历史中女是缺席或缄默的。女性自我话语的形成仍然是艰难的,基本上是处于失声的状态,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没有人听到她们的声音。一些作品虽然否定了女性的被动地位,也否定了女性为抽象的空洞的政治符号。
作者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命运来比喻阿富汗女人的命运。在漫长混乱的战争中,很多女性因失去贞节自杀或被自己的亲人作为耻辱的对象杀害或贩卖。而侥幸活下来的女人,就要承受死去的和活着的女人所承受的各种痛苦。玛丽亚姆书中的女主角,是阿富汗女性悲惨命运的代表。
阿富汗的一夫多妻制在极大程度上踏削了妇女权益,绝大多数的阿富汗妇女一生只能依附于男人生存,她们的父亲、丈夫或者儿子。这就决定了女性只能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是男人的附属,同时也是男人怪罪品。在一个重男轻女的伊斯兰社会,特别是在塔利班统治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低,经济状况很差,女权意识完全被抑制。
二、私生女身份
玛丽雅姆的出生并不光彩,她是一个哈拉米。1974年,这年玛丽雅姆十五岁。当玛丽雅姆告诉扎里勒她想要的生日礼物就是和扎里勒的其他子女一起去扎里勒开的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扎里勒撒谎说他第二天便会来接玛丽雅姆,但是之后,扎里勒并没有兑现他的诺言来接玛丽雅姆,所以玛丽雅姆在她的人生中第一次独自走到赫拉特去找扎里勒。扎里勒却对她躲而不见,还让仆人告诉玛丽雅姆说他有急事出去了,由于玛丽雅姆非常想见父亲,她便在门外睡了一夜,但第二天玛丽雅姆发现扎里勒就在家里,扎里勒还是不见她,还叫司机把玛丽雅姆送回娜娜身边。就在离家不远处他们发现娜娜上吊自杀了。玛丽雅姆又被送回了扎里勒家,由于扎里勒的妻子们害怕玛丽雅姆——这个自己丈夫与女仆生的私生女给他们家丢脸,所以她们劝说扎里勒把玛丽雅姆许配给来自喀布尔的四十五岁的丧偶修鞋工拉希德。在阿富汗,私生子绝对是屈辱的代名字。母亲娜娜在她很小的时候告诉她的话,“像我们这样的女人,只要学习一项才能就好,那就是忍耐。”
三、宗教政策
在塔利班掌权的时期,他们推行的极端的宗教政策把民众送进了一个非人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无论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被烙上禁锢的枷锁。通过对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位女主人公以及她们周围人的生活的描述,真实地揭露了处在世界边缘地位的阿富汗的多年战乱命运,处在阿富汗边缘地位的底层人民的无法逃避的命运,以及处在阿富汗底层人民的边缘地位的妇女的悲惨命运与不能摆脱噩梦般的、近似绝望的生活。
四、知识的匮乏(教育的缺失)
玛丽雅姆没有受过学校的教育,她的启蒙始于《古兰经》。随着坎坷命运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希望破灭的打击,玛丽雅姆发现没有人能对她伸出援助之手,没有能把她拉出充满残酷、苦难、血腥甚至绝望的生活,无所不知的真主和《古兰经》成了她活着的精神支柱。每当玛丽雅姆遇到人生的波折和坎坷的时候,她都会颂读《古兰经》的教義,祈求真主的怜悯和宽恕,以获得心灵的平静直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五、男权至上——丈夫拉希德
从玛丽雅姆到公共浴室洗土耳其浴流产之后的那天开始,拉希德对她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拉希德变得易暴躁,不耐烦。后来玛丽雅姆又怀过几次孕,但每一次都是流产,拉希德对玛丽雅姆更糟了,没有来由的发火,甚至对玛丽雅姆拳打脚踢。在接二连三地流产后,玛丽亚姆失去了生育能力,随后成为丈夫暴力与泄愤的牺牲品,殴打、辱骂、变态的虐待成了家常便饭。丈夫只把她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泄欲的工具。
父权思想严重拉希德在家拥有绝对的优越权。虽然在拉希德嘲讽玛丽雅姆的时候,玛丽雅姆心里知道“他其实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玛丽雅姆却不能直接把她的想法表达出来,只能在心里想想。和拉希德生活在一起,玛丽雅姆“要容忍他和她说话的这种语气,承受他的指责嘲弄和辱骂,忍受他把她当做一只家猫似的、视若无睹地从她身边走过”。可以说在拉希德的面前,玛丽雅姆是没有权力的,因为自由的话语都不在她的掌控范围之内。在玛丽雅姆初为人妻的这段生活里,玛丽雅姆处于“无声”的一种状态,她不能随心所欲的诉说内心真实的想法,面对拉希德的绝对男权,她不敢吱声。在这个家,只有拉希德可以根据他的想法,或者是他所尊崇的风俗习惯来要求玛丽雅姆做他想她做的事情,要求玛丽雅姆闭嘴,随心所欲的向玛丽雅姆提出要求,不论过分与否,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的。
正如福柯所说“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社会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而凡是有话语的地方就会有权力,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拥有了权力。但在拉希德与玛丽雅姆的生活中,夫妻生活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拉希德把他的思想、他来的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告诉玛丽雅姆,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把他自己的思想幻化成一种不可违抗的规定,要求玛丽雅姆必须谨记和遵守,在拉希德面前,她几乎没有权力可言。
马尔库塞认为,当人们无法忍受某种强制时,触发这种类型的报复,这是社会彻底变革的根源。在玛利亚姆的情况下,压迫和家庭暴力是一个强大的动因。玛利亚姆和莱拉已经无法继续忍受摧残、家暴和压迫,于是,她们奋起反抗,而正是这种反抗改变了现状让她们获得了自由。
小说的结尾处,当莱拉从巴基斯坦回到久别的故乡———历经战乱、百废待兴的阿富汗时,她怎么也不会忘却昔日与她携手共度苦难,用姐妹和母亲般无私的爱来呵护她的玛丽亚姆。莱拉来到玛丽亚姆少女时代生活过的地方,缅怀这个给了她幸福的人。虽然时光荏苒,早已是物是人非,但莱拉依稀看到了善良的玛丽亚姆端坐在挂满灰网、凌乱、破旧的小屋旁冲她微笑,为她祝福。正是玛丽亚姆的善良、宽容、牺牲和爱造就了莱拉的明天。在生生不息中,爱得以传递,希望的种子才得以播种。胡赛尼以独特的视野和创作,表现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独立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 灿烂千阳》,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毕宇宏:《 宗教压抑下的人性》,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版。
[3]金贵:《<古兰经>人性思想的善恶两重性与穆斯林构建和谐社会》,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版。
[4]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
[6]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
1.沈茂梅,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5级
2.李宛悦:《论<灿烂千阳>中胡塞尼的女性观》,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页。
3.张玲:《挣脱命运,从生存到幸福的跋涉———<灿烂千阳>中主要女性形象解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七期,第二页。
4.柏玉凤:《后现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灿烂千阳>》,四川外国语学校硕士论文,第九页。
5.陈晓律:《话语权与媒介使用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05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