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到文化:创业型大学自适应治理模式的建构

2018-07-27 08:48陈娴顾建民
高教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治理模式自适应治理结构

陈娴 顾建民

摘要:面临着动态环境,创业型大学的外部治理模式日益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模式,而显现出新的特征即自适应治理模式的形成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不仅是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有效手段,而且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该机制的形成迫切要求改变其治理结构和治理文化来增加大学外部治理的灵活性、效率和有效性。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自适应;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文化

世纪之交,Henry Etzkowitz等人认为,“创业型大学将会成为全球性现象,这将是未来大学的统一发展途径”[1]。这一预言正在成为现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转型为创业型大学或者已经具备创业型大学的实质。创业型大学具有三个创新元素:优化了整体的教育而不只是研究;更新了内部治理和管理系统;致力于成为服务区域的大学并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创业型大学重视组织的自适应性,尤其强调大学内部各种“准企业(quasi-firms)”式的自治的研究组织的重要性,它们通过新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行动方案,使得研究、教育、创新和社会责任在基层融为一体[2],以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创业型大学是指凭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寻求成为站得住脚的大学。”[3]也就是说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并非通过简单的转变观念或是局部的创业就能实现的,而是整体的、实质性的转型,大学治理转型既是手段也是结果。

一、自适应治理模式:创业型大学外部治理模式转型的趋势

自适应是机构积极的甚至是主动的反应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勢。[4]自适应性涉及组织与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进程,而自适应机制描述了一种与环境相关的机构的结构平衡形式,它是一个组织改变的进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成功的机构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下依然能幸存,并通过组织或其组成成分的修改和交替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恢复平衡状态。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样地,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也源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当前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如来自政府等部门的公共资金的减少,大众高等教育趋势下院校竞争日益激烈;二是知识生产模式2的提出,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以跨学科、问题导向为逻辑,对大学的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需求日益增长。上述环境变量正是创业型大学外部治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所在,自适应治理模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图1所示)。

二、创业型大学的治理结构特征

大学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或借助相应的治理结构来规制组织中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及其行为机制与行为方式,通过相关制度来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机会,同时通过相互监督机制来制衡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行为,通过制约机制来达到各利益相关者主体的行为统一于大学治理的目标。

就创业型大学而言,其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大学、企业、政府三个外部治理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其中,大学作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主要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企业作为知识人才和知识技术的需求方,为大学提供资金和服务;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确保为企业与大学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鼓励。创业型大学通过创建衍生公司、技术许可、建立新公司等手段,通过技术转让办公室、企业联络办公室、技术转让机制、孵化器、科学园等行政机构更好地践行创业使命。大学、企业、政府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作用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如图2所示)。

(一)大学、企业、政府的权力依赖

大学、企业、政府作为创业型大学的关键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对组织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拥有三个属性,分别是“权力,即利益相关者影响组织行动的已知能力;合法性即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是令人满意的且合适的;紧迫性,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得到即时关注的紧迫性程度”[6]。同时,“政府和企业对创业型大学施加影响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保留战略和使用战略”[7]。当大学对政府或企业所提供的各种资源产生依赖时,政府或企业就可采取保留战略即保留资源的使用权。例如,如果大学没有完成既定目标,那么政府可能决定保留用于大学科学研究项目的资金。而使用战略指的是利益相关者继续提供资源但伴有附加条件。例如,政府可能分阶段提供用于大学科学研究项目的资金并附有固定条件。无论哪个策略,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大学、企业、政府对这些战略的运用能力。

其中,资源关系决定着大学对政府和企业的依赖程度(如图3所示)。依赖的强度决定着政府和企业对大学施加压力时所使用的影响战略并由此影响着创业型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和过程,而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利益相关者间的净交换是否匀称。当净交换不匀称时,一些净权力导致了低依赖性组织的产生,因此占主导地位的利益相关者就对创业型大学产生影响。当净交换匀称时,双方都平等地相互依赖,因此比较不可能会对对方施加影响。当然,利益相关者关系并不一定遵循四个阶段的连续途径,反而因为多元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权力、影响力和紧迫性变化而采取一系列动态途径。同时,利益相关者资源关系可能经历一系列阶段,从而使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商议进程中并对外部因素做出回应,且这一过程是双向的,如图3的虚箭头所示。

对创业型大学而言,大学、企业、政府的创业型战略合作关系正是三者间高相互依赖性的典型表现。表1揭示了在高相互依赖性阶段,政府和大学目标的不一致意味着二者权力间的持续变化状态,政府、企业、大学都具有权力、合法性和紧迫性,且有可能通过合作制定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同时,政府不仅颁布相关政策,也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同时大学和企业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大学认识到新的主体和进程的重要性以支持创业使命,把大学核心价值融入创业组织中。企业在商业化进程中是重要的知识来源;为课程和赞助项目输入资金;不断增加的应用研究需求。创业组织是应用研究和商业化活动的重要治理主体;建立大学、企业和政府的联系并促进三者间的合作。

(二)大学、企业、政府的权力制衡

大学、企业、政府间的相互制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重制衡表现为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制衡。与创业型大学而言,大学享有不受政府等任何团体或个人干预的自由和权力,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来决定自身运营和治理的权力。同时,创业型大学的自治是积极的自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独立、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主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和调控并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大学需要自治,但也需要自主创新型领导作用,把自治付诸有效使用。”[10]然而,這种自治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大学在实现绝对自治之时,有可能只按照自身的学术逻辑或规律开展教学和研究等活动,而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变革,由此可能出现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轨道、封闭保守、拒绝进行必要的变革等趋势。由此,政府在大学整体发展中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和适度干预,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制定、以绩效为基础的竞争性拨款机制,甚至是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对大学进行间接干预。

第二重制衡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大学间的制衡关系。一般而言,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渠道主要有:专利、非正式信息交流、出版物和报告、公共会议、大学毕业生的聘用、许可认证、合作研究风险公司创建、合同制研究、咨询、短期人员交流等。就企业与大学直接接触的程度即相关性参与而言,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相关性参与如科研项目合作,中相关性参与如毕业生就业或学术人员在企业的兼职等,低相关性参与如知识技术转让办公室的建立等。此外,企业往往对科研合作项目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评估标准和绩效指标体系,并对双方合作负有较大的期望值,一旦大学没有达到企业的期望值或达到绩效评估指标,那么合作就会终止,而大学所需的研究赞助也将宣告结束。同样地,企业对大学所提供的研究服务质量也有着同样严格的标准。同时,企业还通过派代表成为大学咨询机构、决策机构(如董事会或理事会)、创业机构的成员并参与决策以获得在大学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和权利表达权来进一步对大学进行制衡。总之,大学与企业关系已从单纯的技术和知识转移向更广阔的合作境域发展,合作与制衡机制多元化。

从上可见,创业型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在大学、企业、政府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双重权力制衡关系。大学享有较大程度的自治,但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财政等手段对大学施加影响和控制(其中中介组织起着一定的协调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资金赞助、决策参与等手段对大学进行制衡(如图4所示)。

三、创业型大学的治理文化特征

大学的治理文化指的是“影响大学治理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11]。作为独立文化载体的大学又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和办学理念,由此,如何发挥大学文化的治理作用即借助文化要素融入到大学各项决策中,促进各利益相关者在信任、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治、共赢便成了关键。就创业型大学而言,其关键在于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而这从根源上是由其大学治理文化所决定的。大学治理文化可以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提供理念基础,而创业型大学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则以显性的方式贯彻、展现乃至重塑大学治理文化,为大学治理文化的呈现提供载体并保障后者得以永久传续。一般而言,创业型大学的外部治理文化涉及创业型大学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活动开展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包含创业价值观和创业战略两个方面。

(一)创业价值观

创业型大学在整体战略层面上,注重把创业精神融入其中;在具体策略实施中,注重明晰和统一其使命、目标,使其成员、系统和结构都能支持大学的创业价值观。就大学使命而言,它是大学行动的依据,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大学使命的确立被广泛认为是治理的通用工具并需要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交流。

理论上,创业型大学的新使命包括知识的资本化、培养创业能力,应同时注重研究、教学和创业活动,把大学和知识使用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使大学成为经济参与者,同时注重经世致用的创新与创业文化的培育。创业型大学具有三个身份:作为知识生产者的大学、作为毕业生能力开发者的大学、作为企业的大学(如图5所示)。创业型大学不仅参与教育和知识的扩散,也创造知识和创新,特别关注对经济回报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技术转让和创业以成为独立的、非营利的、高层次的研究和创业机构,由此,在三个身份间保持着创造性的张力。就目标定位而言,创业型大学注重以市场为定位,其办学模式和运营机制都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围绕市场发挥其职能;注重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商业价值;强调其对内外部高等教育环境的自适应性,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改变,而是进行积极主动地组织变革;注重通过不同层次的创业活动和行为方式来开拓多元的办学经费来源。然而,创业并不是单纯个体的行为,而是创业型大学真正践行创业职能、影响着大学方方面面的内在价值理念。

(二)创业战略

战略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力图实现做好应对所预计到的困难的准备,更迅速地抓住和利用新的机遇与可能的变化”[12]。创业型大学的战略行动者秉持着创业精神,利用强大的科研优势来积极进行科研成果商业化、市场化,开拓资金的多元渠道,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敏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市场形势并及时地做出理性的决策,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凸显其探索者的特性,以成功践行创业战略。对创业型大学而言,“创业策略已成为大学核心战略的一部分,特别是接受变化并寻求创新和发展机会”[13]。而创业战略的具体实施归根结底是由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决定的,并以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的模式来制定并实施。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生存环境中,创业战略已经成为大学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创业型大学而言,创业战略意味着通过对全局的统筹和管理、综合组织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及其威胁等一系列新的因素来积极主动感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由此以整个大学和大学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来进行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改变或调整活动,从而为大学承担起风险并推动大学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我主导型自治。对大学而言,“自治是大学最大的优势,也是其向创业型组织转变的关键背景原因”[14]。自我主导型自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学术群体尽量免受外部强加进来的规定和压力的干扰,便于学术群体不必从教学和科研的核心任务中分心,从而集中精力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创业型大学的成功需要以自我主导型的自治为基本保障,确保创业战略的自主开展和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二,多元化资金来源。在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大学接受了国家相当数量资金的情况下,就会有潜在的压力削弱大学的自治,程式化的资助会使学校按国家的程式来分配校内资源;财政紧张会促使各大学对国家资助的每个项目进行投标;绩效评估的压力会增加内部和财务机制的僵化,增添官僚层次和刻板的管理层级;多元化资金来源的缺乏会产生对政府的依赖。这样的大学可能听起来还是自治的,但实际上已被剥夺了自治,也较少需要员工的忠诚。此外,只依赖于单一收入来源(往往是国家政府)使得大学难以灵活回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创业型大学通过创业相关活动来筹集额外资金如投资新项目、基础设施,教授成为创业者来设立公司或为市场提供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由不同收入来源形式凑成的多元化资金减少了大学组织的弱点,毕竟完全依赖于单一收益来源的大学更不可能主动适应多元化的环境需求。只有多元化的资金基础才能使大学走向独立自主并能形成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性。

其三,创业型大学在对内外部高等教育环境发挥其自适应性的同时,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特别是创业型领导队伍的构建。创业型大学只有加强领导力,才能把原先的松散的创业组织结构变成一个完整的、紧密结合的组织。创业型大学要求院系等基层组织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制定发展计划和实施策略,让基层组织和教师的发展更加向着大学战略规划的方向发展。创业型大学还建立了专门负责战略规划、对外联系、开展对外业务等组织。

总之,创业战略体现着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注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具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战略规划流程,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弹性的和开放性的战略模式,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实现大学战略治理目标,能够为大学治理提供空间。

四、结语

创业型大学强调组织对外部关系的反应性,往往形成对社会需求更为敏锐、对环境变化适应性更强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文化以有效支撑其发展策略,具有自适应性的创业型大学治理模式正在形成。其中,在治理结构上,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法律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等手段,企业因其技术需求提供经费支持,大学通过践行独立自主的创业战略形成三者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同时,在治理文化上,创业型大学注重确立创业价值观、实施创业战略以形成创业文化、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和谐统一的良好氛围(如图6所示)。

当然,在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社会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的变革模式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必要或是有能力转型成为创业型大学。一部分大学可以仍以传统的学术观为发展理念,注重学术创新,坚守象牙塔;另一部分大学可以以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为价值取向,注重创新创业,走出象牙塔。而适合发展成为创业型的大学,主要是那些敢于冒险、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积极主动应对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具备转型基本条件、正努力走出象牙塔的大学。

参考文献:

[1]Henry Etzkowitz, Andrew Webster, Christiane Gebhardt,Branca Regina Cantisano Terra.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J].Research Policy,2000(29):313-330.

[2]Bjorn Stensaker and Mats Benner.Doomed to Be Entrepreneurial: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r Institutional Lock-ins of New Universities[J].Minerva,2013,51(4):404.

[3][美]伯頓·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Cameron K.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4,55(2),122-144.

[5]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 2000(29):109-123.

[6]Mitchell R K, Agle B R,and Wood D T.Towards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al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22):853-886.

[7]Frooman J.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24): 191-205.

[8][9]McAdam R, Miller K,McAdam M,and Teague S.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t a Regional Level:Lessons for the Future[J].Technovation, 2012(32):57-67.

[10][美]伯顿·克拉克.自主创新型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的新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7.

[11]Kotter J P,Heskett J L.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er[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2:141.

[12][美]乔治· 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中译版序1.

[13]Gibb A,Hannon P.Towards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06(4):15.

[14]Attila Varga.Universities, Knowledge Transfer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Geography Entrepreneurship and Policy[M].Cheltenham, UK and Northampton, MA,USA: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Inc.),2009:169.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治理模式自适应治理结构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农村水利私人承包治理模式研究
自适应的智能搬运路径规划算法
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小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Ka频段卫星通信自适应抗雨衰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节气门非线性控制策略
浅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治理模式
基于院校治理的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