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血糖慢性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我国目前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糖尿病会引发多系统的并发症。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为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不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还影响周围神经[2],其中以多发性神经病变为主。引起局灶性颅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者,暂未见详尽统计。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4%~5.0%,其中以动眼神经病变多见,其次为外展神经[3]。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症状为:单侧的上睑下垂,复视,大多伴同侧瞳孔散大,眼球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及对光反射消失等[4]。这种视物不同轴,往往会给病人的生活及工作造成困扰。
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的西医治疗,主要以营养神经药物为主,或适当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疗效不确定,且疗程较长,而且很可能因为激素的使用引发血糖升高,或出现应激性溃疡、骨质疏松症等不良反应。中医治疗本病,若单纯中药口服,对于动眼神经局部作用不明显。临床多以针刺治疗为主,而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针刺于眼周围,局部取穴,治疗眼肌麻痹作用直接,可运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31例病人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入选2016年12月—2017年5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门诊及病房的60例病人。男16例,女44例;年龄52岁~80岁;病程最短3 d,最长2个月;左眼发病48例,右眼12例;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提示血管狭窄21例,无血管狭窄39例。女性病人无不良嗜好,男性病人中吸烟5例,酗酒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9例,女22例;年龄(60±12)岁。对照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2±11)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均意识清楚,病情稳定,知情同意。本研究方案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5]。治疗过程获得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2 糖尿病致动眼神经麻痹诊断依据 均有糖尿病史或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确诊为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突然起病、复视;单侧上眼睑下垂,眼球上下视、内收活动受限,眼裂缩小,少数可伴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可伴其他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经磁共振成像(MRI)、MRA 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排除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疾病、痛性眼肌麻痹、重症肌无力、颅内肿瘤等其他疾病;糖尿病病人无法用其他理由解释动眼神经麻痹。
1.3 剔除标准 伴有严重的肝、心、肾和造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晚期;孕妇、哺乳期妇女;未按规定实施治疗方案,无法判定疗效;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的病例。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维持原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的常规治疗。密切监测血糖。
治疗组采取眼针治疗。主穴为眼针穴区:上焦区、肝胆区、肾膀胱区、脾胃区。配穴:上睛明穴、阳白穴;均为患侧取穴。使用0.25 cm×1.3 cm的一次性针灸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100988)。常规碘伏消毒后,上焦区、肝胆区、脾胃区均采用眶外平刺法。肾膀胱区则采用眶外平刺和眶内直刺联合刺法。眶外平刺法即在距眼眶内缘2 mm的眼眶上从穴区的一侧刺入斜向另一侧,刺入真皮到达皮下,并保持针体在穴区内[6]。眶内直刺法是指在穴区中心,紧靠眼眶内缘垂直刺入。以上针刺均不采用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针刺到达穴区,局部有酸麻胀重针感后即留针,留针30 min[7]。起针时,手法要轻柔,肾膀胱区眶内直刺和上睛明穴起针后,用棉球按压5 min以上,以防止皮下淤血。针刺每日1次,1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 d,针刺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针刺20次。
对照组应用维生素B1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20)10 mg,甲钴胺片(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003)0.5 mg,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089)240 U,均每日3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灵活,眼裂大小恢复正常,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经治疗后眼球运动比较灵活,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症状稍有好转,眼裂较前有所变大;无效:治疗后眼球运动、复视、斜视均无改善[8]。
1.6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病人初诊时、治疗期间、治疗4周后主要症状、体征及改善情况。观察病人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同危险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病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而有效率也明显高于男性。考虑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有关。因糖尿病病人多伴有大血管病变,故MRA提示部分病人合并血管狭窄,这类病人的疗效明显低于没有血管内病变的病人。根据性别、血管情况和不良嗜好,对比疗效,不同危险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女,64岁,于2016年3月10日因“右眼睑下垂伴视物成双3 d”为主诉就诊。病人糖尿病病史5年。平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尚可。3 d前突然出现右眼睑下垂,视物成双,伴有头痛,行头CT,MRI检查提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非急性期)、脑白质脱髓鞘。MRA提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可见多发斑块,管腔广泛狭窄。查体:右眼睑下垂,无睁眼动作,翻起眼睑,见眼球外斜位,上、内、下运动不能,伴瞳孔散大。病人头痛,心烦易怒,面色苍白,纳差,夜寐不安,舌淡嫩苔白,脉弦细。诊断: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拒绝激素治疗。采用眼针治疗。取穴:上焦区、肝胆区、肾区、脾胃区为主,配合上睛明、阳白、太阳穴,均为右侧取穴。治疗3次后,上睑明显轻松感,5次后睁眼动作出现,8次后眼可半睁,但力弱,10次后眼可全睁,针刺16次后,眼睑活动灵活对称,眼球运动正常,复视消失,瞳孔对称,且食欲、睡眠、精神均好转;又巩固治疗4次,痊愈。
动眼神经是第三对颅神经,起自中脑上丘的动眼神经核,从中脑脚间窝出脑。外侧核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E-W核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糖尿病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代谢因素、自身免疫机制以及生长因子不足等。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大多突然发病;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临床发病与糖尿病的病程及血糖水平不平行,预后较好[9]。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病人以复视为主诉,多于动眼神经麻痹前数日出现额、颞、顶、眶部较弥散的不同程度头痛或不适感,以单纯眼外肌受损占多数。
关于动眼神经麻痹,古代论述不多,而有关其治疗的论述,更是微乎其微。《诸病源候论·目偏视候》记载:“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腑脏虚损,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故本病属“风牵偏视”“视一为二” “上胞下垂”“视歧”范畴,属足太阳经筋之为病。本病的病机,从脏腑辨证,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眼睑为肉轮,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筋肉失养,经筋弛缓,则胞睑松弛无力而下垂[10];因其起病急,中医病因多将其归属“风”的范畴。故治疗以健脾益气、疏风通络为主。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多见脾胃虚弱,肾阴严重耗损,肝藏血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虚损。因其与脾阳虚关系密切,脾阳虚是消渴病的重要证候[11]。《灵枢·大惑论》所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从经脉循行及脏腑所主来看。胃经循行于面部,肝开窍于目,脾主肉胞,瞳仁为肾所主。脾胃之气亏虚,无法固摄肉轮,肝肾之精血无法上承滋养于目而至眼睑下垂,无力升举。综合本病,基本病机为脾胃之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目系失养,目珠维系失调而致斜视,与脾胃、肝胆等脏腑有关。故该病的治疗应从根本上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而非单一的局部论治。
中医治疗本病的研究,由于药性至动眼神经局部,量微乎其微,作用缓慢。针刺治疗本病,从脏腑辨证,整体取穴与局部穴区相结合,有的放矢,即能直达病所,提高眼周围肌肉力量,又能兼顾脏腑,调整五脏六腑之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针刺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促进已损伤的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针灸刺激麻痹的局部肌肉而使之发生被动的收缩,能增强麻痹肌肉的血流量和营养,促进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逐渐恢复肌肉的正常代谢;针刺眼周围局部肌肉组织,刺激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及下斜肌、提上睑肌的神经、肌肉兴奋性收缩耦联,可以促进局部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通过针刺眼眶周围,可释放促神经生长因子及其神经递质,改善神经-肌肉之间的相互营养和血流供应关系,进而促进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系统功能恢复,并能改善眼眶及眼球周围的血运,促进眼球的活动灵活性及瞳孔自身的功能恢复[12]。
眼针疗法由我院已故著名医家彭静山教授发明。彭老先生受华佗“观目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观点的启发,以眼与经络、脏腑的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总结60余年行医经验,结合10余年潜心研究《内经》《证治准绳》等典籍中有关眼与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关系的基础理论而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13]。眼针初起用来治疗急性痛证和中风病人,收效显著。随着疗法的推广,因其操作简便,疗效好,逐渐被大家认可,治疗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眼针治疗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即从整体观念出发,按照脏腑归属,辨证施治,又巧取眼针局部穴位。针刺治疗眼部疾患,二者有机结合,疗效显著。《内经》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肝开窍于目,故治疗首选肝胆区。眼睑五轮属肉轮,五脏属脾。《银海精微》云“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针刺脾胃区可直接调节脾胃的脏腑功能,以鼓舞脾胃之气,正气足则邪气出。眼针肾区穴位点,正是动眼神经眶上裂分布在眼部的神经纤维走行,直刺可使针感向眼球内部放射,改善瞳孔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功能,促进瞳孔收缩;又因为肾主瞳仁,故肾区眶外平刺和眶内直刺联合应用,对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整体观念出发,肝、脾、胃、肾脏穴区联合应用,可激发脏腑经气,沟通内外,调节气血。从三焦辨证论治角度,动眼神经麻痹属上焦病变,故取上焦穴区。眼针治疗本病,可同时配合近部取穴,上睛明和阳白穴。上睛明为经外奇穴,针刺可调理眼部经络气血,为治疗各种眼部疾病的要穴。局部取穴,针感直达病所,且针刺以东西南北之势包围眼部,使经气不停地运行流转,通经活络,恢复眼睑肌力,治疗眼睑下垂,还可以濡养目睛,明目开窍。由于眼周围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血液循环茂盛,且皮肤较薄,因而对于针刺手法要求极高。为减轻病人的疼痛,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应采取无痛进针手法。同时,医者应主动亲近病人,了解其近况,增加彼此的信任度,降低其晕针风险[13]。由于眼部皮肤薄嫩,起针时,应充分按压,不可心急,以避免皮下出血。
近年来眼针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简单快捷的施针手法,是中医理论知识和人体脏腑关系有机结合之体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