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偏好研究

2018-07-26 07:53莫军成
社会科学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人文

莫军成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他们的就业问题,较少有研究以用人单位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市场渐进由以高校为主导的卖方市场转为由用人单位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高校和大学生若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那么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就不可能被劳动力市场所认可。因而,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偏好不仅可以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合理的依据,而且对大学生规划好他们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便为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选择偏好的研究,肖云[1]等人就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核心素质需求差异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知识要素是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和专业知识、最为看重的工作态度是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朱生玉[2]认为用人单位在个人特征方面最看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最为看重相关专业证书、在实践和人际沟通方面最为看重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经历、在工作态度方面最为看重学生的主动性、忠诚和责任感。孙志凤[3]认为大学毕业生应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阳荣威[4]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重视程度依次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单位忠诚度、专业知识、敬业精、学习意愿及可塑性。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探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偏好,而较少具体到某个行业。本研究以医疗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偏好,为更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建议与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广西、广东、北京、河北、浙江、四川、河南等省(自治区、市)的120家医疗服务机构。研究者向这些医疗服务机构负责人事工作的人员发放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8%。本次调查的样本具体信息如下:三级甲等医院57家,三级乙等医院10家,二级甲等以下医院48家。由于三级乙等医院在医疗服务单位中本身就不多,有条件的大多升格为三级甲等医院了,故在现实中占比不大。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过级水平、责任感等17个指标,让用人单位根据自己对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偏好从“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中做出选择。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具体选择偏好分析

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选择偏好

以专业知识、计算机过级水平、外语过级水平考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选择偏好。有71.3%的用人单位认为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其重要程度在所有指标中仅次于责任感(见表1、表2、表3、表4、表5)。也就是说,在医疗服务机构看来,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这种重要的程度直接从行政主管对他们的从业的资格要求中得已体现。目前,医疗服务机构实现严格的执业资格制度。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医疗服务机构中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是否拥有执业资格成为了医患诉讼中争议的焦点。而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计算机过级水平、外语过级水平的越来越边缘化了。在计算机过级水平、外语过级水平方面,用人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分别仅为2.6%、6.1%。用人单位不再将大学生的计算机过级水平和外语过级水平作为重要要求,这说明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已基本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相应的外语水平。

表1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选择偏好(%)

表2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选择偏好(%)

2.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选择偏好

以积极学习、抗压能力,解决专业问题考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选择偏好(见表2)。用人单位在积极学习、抗压能力,解决专业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分别为60.9%、54.8%、68.7%。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且存在个体差异,同一种治疗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患同一疾病的不同个体,同时,医学也在不断发展,这都需要员工不断的学习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的动态以及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或缓解病人的疾苦,且在解决或缓解病人疾苦的过程中要承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访谈中,用人单位强调他们要求大学毕业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独立上岗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表3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沟通交往能力的选择偏好(%)

3.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沟通交往能力的选择偏好

以有效的口头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来考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沟通交往能力的选择偏好(见表3)。在有效的口头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分别为48.7%、40.9%,认为“比较重要”的分别为45.3%、45.3%。可以看出,近年来,医疗服务机构对员工的沟通交往能力的比较重视。目前,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有研究认为,当下的医患纠纷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医患沟通引起的。“多数医疗纠纷并不是因医疗技术引发的,而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导致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不满意引起的。”[5]这应是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重视员工沟通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4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个性品质的选择偏好(%)

4.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态度的选择偏好

以服务他人、团队合作、主动性、责任感、忠诚来考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态度的选择偏好(见表4)。用人单位在服务他人、团队合作、主动性、责任感、忠诚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分别为53.9%、64.4%、68.7%、86.1%、62.7%,其中责任感被用人单位在所有指标中认为“非常重要”的认可度最高;在服务他人、团队合作、主动性、责任感中认为“不重要”的都为0%。这说明医疗服务机构对责任感等工作态度有更高的要求。医疗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有病患的人,他们在希冀医疗服务机构在解除或是缓解他们的病痛的同时也希冀得到更好的服务。应当说,这也是对当下医疗服务市场现状的回应。

表5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个性特征的选择偏好(%)

5.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个性特征的选择偏好

以相貌身高、毕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来考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个性特征的选择偏好(见表5)。用人单位在相貌身高、毕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分别为6.1%、12.2%、13.9%、16.5%。从用人单位的选择看,他们并不看重大学毕业生的相貌身高、毕业学校。这一点可能与很多人在现实中的体验不一样,用人单位都较为看重求职者的相貌身高、毕业学校,医疗服务机构也不例外。

三、对策建议

1.以执业资格证为引领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个体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会逐渐减弱。然而,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相较而言,医疗服务机构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为严格。这种严格性就体现在他们要通过对其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而获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从业。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的时会与学生约定在一定时间内学生不能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将取消录用资格。同时,执业资格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医学毕业生在2012-2014届本科主要学科门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的排名中居倒数,在2014届本科主学科门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倒数第一”[6]。这个排名明显与医疗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不相符。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所在就是医学毕业生在刚入职时没有执业资格证。可以说,执业资格与他们的收入息息相关。基于此,高校应以执业资格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众所周知,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升学这一学习目标,又有家庭、学校对学生学习的督促,相较而言,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没有如升学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来自家庭、学校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也微不足道,大学的学习主要依靠他们的自觉性来完成。也正是因为这样,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学习的要求而沉溺于网络之中,导致挂科甚至出现因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而被退学。而资格证的考察的内容涵盖他们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课程。因而,应从学生入学伊始引导他们了解资格证制度、获得资格与技能重要性。这是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来源。高校应将大学生在就业前有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以此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2.以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断强化自身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离开情境进行不同,实践能力总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医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这也就是医疗服务机构看重大学毕业生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原因所在。从医学院校的现状来看,技能竞赛和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两种主要的具体情境。2007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技能竞赛不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而且高校在竞赛中获得的成绩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这也促使了学校大大提高了对竞赛的重视程度。竞赛的内容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是应用背景,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强。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将遭遇到很多所学专业或非所学专业的问题。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他们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他们拓展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正是这一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进而提升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培养。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如临床技能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等,有针对性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具体情境。实习可以互补课堂所学知识,是连接课堂所学与真实职场情境的桥梁,通过实习可以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的实际应用,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医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正与考研、找工作的时间段相重合,给正常的实习造成很大的影响,以至一些医疗机构在接收实习生是会附加上不会给考研的学生以特殊的照顾。如何提高实习的质量是高校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要从选好实习单位、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习与就业、考研等的关系,从整体上提高实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人文教育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者也是最具有人情味的一种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誉为“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成为他们实现施仁爱于他人的一种理想途径。在西方,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然而,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医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开始显现,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医闹”现象就是裂痕的一种表现。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复归。这或许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原因。医疗服务机构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责任感、主动性、团队合作、沟通交往能力,也就是对大学毕业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为劳动力市场对高校现实要求的背景下,首先要依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是将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解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致敬大体老师”为主题的系列感恩活动,以这些无言的老师为载体,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二是将人文教育的内容成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介绍人文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毕竟,人文教育的结果最终要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是注意发挥与学生专业学习有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例如无偿献血、社区卫生服务。无偿献血被誉为是生命的赠予,是体现对他人关爱和关怀的一种行为。可以说,参与无偿献血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人文素养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深度发掘无偿献血、社区卫生服务等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二是注意发挥学生参与度高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如兼职。兼职现已成为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兼职,即便是发传单、发广告这样的简单劳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应当注意的是,大学生兼职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其职场环境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职场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更容易使两者间产生联结,产生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人文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