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头敬语使用看日本人的人际关系意识

2018-07-25 10:53梁云思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

梁云思

摘要:敬语在日本社会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着日本人的上下关系、内外亲疏等人际关系,本文从学校人物之间的口头敬语使用情况入手,分析在各种场合日本人优先考虑的人际关系,以期为日语敬语学习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语敬语;人际关系;学校敬语使用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6.050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6-0168-03

日语中敬语体系发达,从广义上来定义敬语,它是反应上下以及内外亲疏等关系的语言表现。使用敬语可以舒畅人际关系,使相互间的交流更容易,也可以起到与对方保持距离的作用。敬语不能被机械性使用,而是要在充分考虑说话场合、自身与说话人、行为人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行选择判断。反之,从会话中敬语使用进行分析也能知晓说话人优先考虑的人际关系。日语与汉语的敬语体系存在很多不同,了解口头敬语使用背后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习者尽快掌握地道的日语敬语的使用方法。

一、敬语与人际关系的先行研究

南不二男(1987)指出,各种人际关系中,日本最重视的是上下关系,并将上下关系具体分为八种,即:身份的上下关系、血缘的上下关系、经历的上下关系、角色的上下关系、偏见的上下关系、能力的上下关系、立场的上下关系、绝对的上下关系。他将“内外关系”解释为“亲疏关系”,并将其再分为心理的亲疏关系、社会的亲疏关系两类。

长尾高明(2005)认为,学校聚集的是背景等同的人,在学校只能学到敬语的语法知识。语言不是知识,而是体验,只有遇到说话的场合,才能感受到语言存在的力量。考虑对方的立场、情况是敬语的基础,敬语的学习是社会经验的学习,敬语的生命力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

吉冈泰夫(2008)将社会关系分为上下关系、授受关系、内外关系,并从敬语行为、规范意识、礼貌理论、行政交流、医疗交流等方面对这些关系展开讨论,指出敬语使用有从以前的严格限制敬语表达形式的使用方式向相互尊重的使用方式转变的倾向。

冈部悦子(2001)对日语母语者及日语学习者的敬语使用情况做了实证分析,认为两者在敬语使用类型、频率及流畅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日本文化厅《敬捂の指针》(2007)将日语敬语分为如下五类:尊敬语、谦让语I、谦让语Ⅱ、美化语、丁宁语。蒲谷宏等(2008)在《敬语の指针》基础上进一步将敬语分为了六类,即:尊敬语(直接尊重语、恩惠直接尊重语、对方尊重语)、谦让语I(简介尊重语、恩惠间接尊重语、己方卑下语)、谦让语Ⅱ(丁重语)、谦让语I+谦让语Ⅱ(尊重丁重语)、美化语、丁宁语(丁宁文体语、丁重文体语)。本文的敬语分类以后者为参照。

二、学校内的敬语使用与人际关系意识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授受关系之外以教育效率为目的的敬语使用

吉冈泰夫(2008)提出如下问题,“课堂上,一些不合格教师存在缺乏人际交流能力或是通过交流构建人际关系能力的问题。无视与小学生的交流,无视小学生的想法及困惑,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题教学。用强调教师权威的言行来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里,教师在身份、立场、年龄等方面都是压倒性的上方,这种关系还包括了施教与受教的恩惠授受关系,所以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而是上级与下级的上下关系。另一方面,高中生一般都把老师看作上级,并充分承认这种上下关系,同时希望自己个人的人格得到尊重。现在的日本学生比起形式上与教师的上下关系,逐渐更加重视自己个性的表达。这种意识变化在敬语使用中表现最为明显,现在学校里的敬语使用正在由重视上下关系转变为重视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型的敬语使用确实更能使沟通自然顺畅,有效地完成彼此间的信息交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日本大学课堂里这种相互尊重型的敬语使用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经常使用丁宁语“です”、“ます”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老师往往更有人气,因为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老师的基本尊重与平等对待,所以更原意融人到课堂环境当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由缺少社会性的撒娇意识而来的亲疏关系

从广义上来定义敬语,它是反应人们上下关系、亲疏关系等社会关系的语言表现。长尾高明(2005)指出,敬语不是在学校掌握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习得的。Takai&Ota;(1994)认为社会人的“上下关系应对能力”远超学生,“不明了性的耐性”学生要高于社会人。对于上下关系对应能力,随着进入社会的程度加深将不断提高。

在学校的学生还没有走进社会,和社会人不同,这是人生中最自由的时期,也是容易以个人为中心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本国文化特有的社会经验较少,文化性的技巧也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不受社会关系限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由撒娇意识支配自己的言行。撒娇意识:即“甘え”,依据土居的“甘え”理论,解释为在与特定对象的关系中,丝毫不用刻意注意,完全任性也能被特定对象接受的现象。

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存在回避使用敬语的现象。吉冈泰夫(2008)指出,年轻人一般用通用语替代规范的敬语,这是由于他们已经熟练掌握通用语,但是对方言对应敬语及通用语对应敬语还未完全习得的缘故。敬语能力不足也造成了他们不能在升学面试、就业面试等正规场合,灵活自由发言,而只能背诵事先准备的不能表达自己心声的文稿。

学生的敬语使用能力不足还表现在一般场合如果遇到不认识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倾向于不率先发话,并减少说话次数。即使被问话,也用常体简单回答,并且尽快将说话对象转为自己的熟人或朋友。这一类型的关系属于南不二男所说的心理的亲疏关系,其具体表现为如对方不是自己的朋友、熟人,则不认真对待,相反如果是自己的朋友,则会非常耐心,注意自己言辞的正确性,对对方什么都能聊得开。

回避使用敬语导致中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初次见面的人以及亲友之外的人进行交流,进而使得自己的生活被限定在小范围内。竹内(2014)指出逃避与外界的接触,也是造成日本学生网络依赖,手机依赖,学习能力与成绩下降的因素之一。当然,如果不分场合,使用固定形式的敬語,尤其是不回避使用固定形式的敬语集中敬意程度高的敬语,也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通过交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而会拉远彼此的距离。

(三)教师之间:基于学历高低及从教年限的敬语使用

在日本学校教师之间的上下关系是建立在学历高低及从教年限基础上的。特别是拥有决定学生是否被录取权利的大学教授,其社会地位与其他各国相比更高。因此,教师之间一般根据学历、从教年限以及学界影响力来选择相适应的礼貌用语进行交流。

例如,“先生”是非专业人士对专业人士的称呼。日本教师之间如果直接称呼姓名会不自然,一般会在姓名后加上“先生”。对于担任校长、院长的教师,通常需要在其姓名后加上职位名称,即“……院畏”、“……校畏”。担任校长或院长等职务的教师在称呼高学历、从教年限较长的教师时称呼“先生”,或者“……先生”。教师之间,尤其大学教师之间,思想、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既有私交较好的同事,也有交往仅停留在学校工作层面的同事。对于私交较好的同事一般使用常体,其他同事则使用丁宁语。换而言之,这也体现了教研室内的亲疏关系。

三、结语

本文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口头敬语使用情况人手,分析各种场合中会话者优先考虑的人际关系。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呈现由注重上下关系的敬语使用向相互尊重的敬语使用转变的倾向;由缺少社会性的撒娇意识而来的亲疏关系(内外关系)使学生习得正确的敬语使用变难;日本作为学历社会,教师之间的敬语使用优先考虑基于学历高低及从教年限形成的上下关系。

敬语使用不能单纯靠熟记语法条目,还需要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了解其深层的人际关系意识。希望本文能为敬语学习者准确掌握及使用敬语提供参考。同时,本文仅以学校敬语使用为例进行探析,今后将从家庭、公司等角度进一步探究敬语使用背后的人际关系意识。

[责任编辑:韩璐]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
情商与销售业绩关系的探讨
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解读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