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王忠勇 张延彬 郑志蕴
摘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其主要存在缺少量化考核标准、缺乏第三方反馈和缺失质量文化建设等共性问题。基于系统控制理论将本科专业质量标准设置为给定输入,以培养过程为控制器,以学生为受控对象,以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输出,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具象成为了闭环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形成了“质量监测—问题反馈—过程修正—质量监测”的正向循环,实现了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保障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系统控制;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49-04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居于高校工作的核心地位,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1]。而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具有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这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同时,国家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的建设任务[3]。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运行方式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以教育管理和系统控制理论为支撑,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以期为高校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及问题定位
近年来,我国高校就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均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不同学校所处环境、发展阶段、目标定位和办学条件差异较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存在诸多不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现行体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共性的问题。
1.评价机制薄弱,缺少人才培养质量量化考核标准。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评价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效果和结论的准确程度对优化人才培养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针对人才培养质量多以定性评价为主,缺少量化考核与分析。由于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标准,在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中,学校只能以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分布、评先评优情况、学科竞赛获奖和专利论文数量等部分数据为参考,间接地评价毕业生的能力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该模式难以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无法将毕业生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量化考核与分析,造成评价结果不能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改进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作用的发挥。
2.监控维度不全,缺乏用人单位等社会第三方反馈。在现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培养质量监控环节主要为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听课和考试考察等方式,主要针对教学过程展开,监控重点集中在校内,评价维度片面,评价主体和客体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承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校内培养的效果上,更要对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优化,确保满足社会需要。而在目前的监控体系中,用人单位和校友等第三方评价工作机制建设较为滞后,缺乏对毕业生能力持续的跟踪,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难以发挥更大的效果。
3.建设主体单一,缺失全校共同参与的质量文化。目前,多数高校依托教务处或质量监控办等单一机构作为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及运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机制的优点在于建设主体清晰,工作责任明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的构建起运转正常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但是由于本科人才培养包含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运行保障等多个方面,涉及到教务、人事、财务和后勤等不同部门,单独以某一个部门作为建设主体在工作中难以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容易出现不同部门间推诿的现象,对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建设主体单一也造成学校其他部门对于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关注不足,不利于建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共识和质量文化。
目前,我国已经关注到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在2016年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高峰论坛中明确指出:“建立学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机制和质量文化。要努力建立、完善学生、教师、管理者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多角度评价教学质量的制度;建立通过自我评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建立教师、学生、管理者把促进质量提升作为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的质量文化。”[4]这为各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改进方向。
二、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以教育管理和系统控制理论为支撑,对现有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建设和优化,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形成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优化培养质量的正向循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
1.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的理论分析。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明确的功能指向,肩負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5]。围绕这一任务展开的人才培养过程,涵盖高校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各环节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均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针对人才培养过程引入系统控制的理论进行优化调整,具有应用的空间和价值。该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系统理论针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分析,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现有输出与预定输入之间的比较,并将比较后的误差信息作用于系统,使输出受到调节。通过输出、反馈、修正和再输出的过程,不断减小系统输出与给定输入之间的误差,使系统最终达到稳定的目标,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
2.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的实际构建。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基础,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如图1所示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其结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以基于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学校实际修订的专业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校内专业质量标准)为输入条件,以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顶层设计部分和教学具体实施部分为控制器,以学生为受控对象,以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输出,以涵盖校内和校外的学生能力监督评价机制为反馈系统,以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为干预措施。各部分的具体设置和内涵如下。
(1)輸入条件构建。本系统中输入条件为校内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其给出了学生培养的预期要求,是整个体系建设的基础。该标准包含了专业建设、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和学生考核等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和学校评价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的根本依据。在该环节,学校需要按照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学校和专业的现状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育人平台构建等工作,重点将校内专业质量标准进行分解和细化,科学、合理地做好本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设定,确保师资队伍满足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条件满足教学运行实际需要,培养过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2)控制器构建。本系统中的控制器实质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按照工作形式和性质将其分为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两个部分。其中顶层设计部分主要包含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平台完善等内容,对人才培养工作起到政策指导和平台支撑的作用。具体实施部分包含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管理改进和考核方法改进等育人工作,其工作主体可能是一个专业或是一门课程,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培养。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而具体实施是顶层设计的细化实践,两者不可或缺,共同组成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3)干预措施构建。控制器的干预措施具体为人才培养过程调整优化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针对人才培养过程的顶层设计部分,学校可以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结合反馈信息对教学规范性文件进行修订,对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的建设进行指导和建议,完成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部分的优化。而针对具体实施部分,可以通过全面教学检查和重点督导两种工作机制进行指导和完善,确保工作覆盖全面和重点突出。
(4)反馈系统构建。反馈系统是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系统建设的重点,也是形成闭环的关键,其采集信息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该环节的重点在于促进校内和校外学生能力监督评价机制的有机融合,真正覆盖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目前各高校校内评价机制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在此不做赘述。校外评价机制主要包含实习单位反馈、毕业生能力评估、用人单位调查和校友反馈四个方面,其工作主体可以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也可以根据各部门业务范围进行分工。其工作方式应当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访问座谈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多的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并确保信息的准确度,便于后期分析和问题定位。两套机制独立发挥作用,构成校内和校外两套闭环反馈系统,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全面客观的信息支持,克服了人才培养过程“短视”的缺陷。
(5)受控对象及输出。本系统中受控对象为本科生,输出为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也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环节重点通过反馈系统将本科生在校期间与毕业后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与输入条件中校内专业质量标准中的设定要求进行了比较,根据两者之间的差异对培养过程进行优化,并再次作用于学生,以此构成质量保障的闭环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的优势分析
以系统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能够继承系统控制理论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的优势,同时通过校内和校外两套评价机制作为反馈系统,并分别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系更加全面和精确。具体而言,基于系统控制理论构建的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相比于现有工作体系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1.稳定性好,有利于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改革,必须在培养质量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连续性创新,而非颠覆性创新,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原则。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均以现有工作为基础,通过“输出、反馈、修正和再输出”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开展体系建设,能够将建设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各环节功能设置明确,既可以看作是独立的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又能够通过本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质量保障的作用,具有稳定性好、系统性强和功能明确的优势。
2.标准性强,有利于培养过程优化。本体系选择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作为输入条件,对本科生质量进行比较判断,克服了原有评价体系难以量化的缺陷,能够充分发挥质量标准的规范作用,全面、客观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工作机制。同时,在本体系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不仅完善优化了校内评价工作机制建设,还建立了涵盖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能力跟踪体系和工作标准,通过用人单位调查和校友反馈等形式,更加全面、立体和客观地获取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便于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入地调整和优化,确保毕业生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成长的需要,推进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3.参与度广,有利于质量文化形成。本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学校现有的机构设置情况进行任务分工,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能够形成全校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从部门分工来看,本体系明确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建设以及教学运行保障等相关部门的责任,能够有效督促各相关部门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工作力度和资源投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从工作对象来看,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均通过本体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这有利于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对于学校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价值共识和质量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6,(17):1.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2015-11-05.
[4]林蕙青.在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上的讲话[R].2016-05-06.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