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农学本科专业专兼结合型教学新模式改革探究

2018-07-24 09:35王靖李亚珍王海伟崔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王靖 李亚珍 王海伟 崔超

摘要:专兼结合型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融为一体。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或企业专家协同协作授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特点进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兼结合型教学;应用型人才;课程讲座;行业或企业专家;兼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34-03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的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农学专业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掌握农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得到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的专门训练,具有运用农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在农学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于学术型来说更加注重实践锻炼,但并不是高職高专类简单的技术操作训练,而是创新性的进行实践应用,培养能够创新的实用性人才。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下发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提出,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地方本科院校的农学专业毕业生应该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农学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生产设计、生产实践和生产管理能力。

二、专兼结合型教学新模式的含义

传统意义上的专兼结合指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兼职教师单独承担一门或多门课程的讲授工作。而专兼结合型教学新模式中的“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兼职”,而是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兼课”,即由“兼课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任教师”是主导,起总领作用,进行课程设计,讲授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兼课教师”主要参与实践部分的教学,针对经济社会生产中的新问题、新趋势、新方法等,或进行“实地教学指导”,或以“课程讲座”的形式讲授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本着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协同教学、双向交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原则,“专任教师”与“兼课教师”各取所长,共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果负责。譬如在设施农业课程教学中仅简单地提及了设施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课后我们专门邀请相关公司领导给学生举行了“智慧农业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和“可视物联网文洛型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两场课程讲座,这些讲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专兼结合型教学的本质是专兼协同协作教学,不是简单的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分出一部分内容请兼课教师来“客串”,而是需要充分发掘专兼教师各自的优势,协同互补组织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并且专任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不再局限于备课和上课,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行业企业兼课教师沟通与交流、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等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思考与付出。

三、应用型农学专业实施专兼结合型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兼协同协作教学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农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教学时需从生产实践中搜集素材,教学设计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教学过程应着眼于当地农业产业。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均接受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学术标准教育,往往一毕业便入校当教师,上学时多潜心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而且没能较好的身体力行的从事大量的专业生产实践活动。部分教师在学生时代具有“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和行业生产了解甚少,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偏低,有的教师对所教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及其要求、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知之甚少。由于校内专任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经历不足而导致知识点空缺,造成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行业企业专家则生产实践经验丰富,擅长钻研农业行业前沿的技术与成果,但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学历层次偏低,在工作中和生产实践锻炼中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由于制度限制很难进入高校成为专任教师,而且兼职教师专项岗位技能的限制也使之难以独立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农学专业专任师资也趋于饱和,学校有教学工作量的相应要求,在人多课少的情况下,聘任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存在困难。

实施专兼协同协作教学能有效解决校内专任教师知行分离与兼职教师难以承担整门课程授课任务的矛盾,利于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互补,以培养更加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兼协同协作教学是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需要

把行业或企业专家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课教师,需要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可以增强兼课专家的责任感,加强校内专任教师与专家间的沟通,实现校方与行业或企业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合作。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沟通,积极探讨教学工作、分享教学优势,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目前,应用型农学本科专业和学术型农学专业所用教材均为通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鉴于人才培养的区别,需要针对应用型专业来编写更加符合地方农业发展实际的实用型教材,譬如栽培学教材可以由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承担完成。栽培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栽培技术层出不穷,当前生产中的重点是推广应用的新技术需及时纳入教材才能被学生所了解。

当前巴彦淖尔市推广的“玉米三优两增全程社会化高效栽培技术”就可以纳入教材编写的内容。其中,“三优”指优化土壤环境、优化水肥管理、优化耐密品种;“两增”指增加密度、增加产量,并且全程实现机械化。同时,还包括“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栽培技术”,“两改”为改常规施肥为施用缓控释肥,改小麦生长期只用杀虫剂为使用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三防”为防干热风危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倒伏。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推广的“设施农业五提五增两防控技术”;“五提高”分别是提高秧苗质量、提高植株抗性、提高地温、提高授粉率、提高肥料利用率;“五增”分别是增施有机肥、增施生物菌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增加光照强度、增加保温性能;“两防控”则是控制棚室湿度、病虫害绿色防控。类似的技术很多,还包括麦后复种技术、玉米一穴双株技术、玉米宽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高效栽培技术、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技术、露地瓜类套种杂交向日葵栽培技术、非人工除草优质有机小麦生产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将各单项技术进行了有效配合,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特点,应该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三)专兼协同协作教学是校内专任教师成长与打造双师双能素质师资队伍的需要

教师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责。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应着眼于解决地方行业和生产实际中的突出问题,从学术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但大多数专任教师进行的科研仍偏学术方向,有的甚至以发文章评职称或职务晋级为目的,由于基础研究能力差、缺乏高新技术成果,从而导致科学技术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得不到企业行业的信任,最终影响到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专兼结合型教学新模式的推行,利于促进专兼教师之间的互助与互融,在合作教学与研究项目开发中,专兼教师之间通过分享专业经验、提供信息反馈、支持与协助等形式,形成了相互信赖、开放的合作关系。兼课专家加入教学能够为实践教学较为薄弱的专任教师学习实践教学知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校内专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新路径,为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河套学院农学本科专业专兼结合型教学改革实践

河套学院位于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设置的农学专业定位在应用型本科的层面。巴彦淖尔市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有着亚洲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优越的农业资源使得巴彦淖尔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并正在迅速发展。

为了充分利用巴彥淖尔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提升应用型农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名副其实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专门人才,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我们在农学专业中试行了专兼结合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

聘请行业或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较强、甘于付出、有责任心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课教师,讲授实践课程或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内容。

(二)校内专任教师职责

校内专任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总指挥和负责人,在充分把控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适时邀请相关行业或企业专家开展课程讲座,确保通过双方协同互补组织教学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结合校内专任教师的授课进度,需要提前15天左右联系专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讲座内容,给专家留以充足的准备时间。

(三)聘请专家职责

讲授实践课程或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内容,指导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进一步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入探索学院与企业、行业合作的途径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强,通过其亲身工作实践经历的介绍,能让学生感受到农业的“好玩有趣”之处,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四)课程讲座场所

课程讲座的场所相对灵活,可以是教室、实验室、教学试验基地或是田间地头。在室外进行实验、实践指导也是有效的专家课程讲座的重要形式。

(五)课程讲座时间

根据实际决定,但由于各年级开设多门专业课程,每周安排课程讲座应不超过2次,需要注意协调,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兼课专家更喜欢晚上或周末给学生上课,但学生非常排斥课余休息时间被占有,从而听课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和兼课专家进行沟通协商,尽可能在周一至周五白天安排课程讲座。

(六)促进交流沟通

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的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推进教学改革。虽然大多数行业或企业专家经常给农民、员工等社会人士做培训讲座,但学生缺乏生产经历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给学生做讲座要能“授之以渔”,先教思考后教知识。

(七)实施步骤

1.制定应用型农学本科专业专兼教师协同协作授课的具体组织与实施方案。

2.选择、联系并确定兼课专家人选。

3.根据专业实际确定农学专业试点课程并实施专兼结合型教学模式,期间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4.完善专兼结合型教学模式,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逐渐推广。针对单门课程,组建课程组。

5.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组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高、教风严谨的高水平的农学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团队的集体优势,把团队成员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

自河套学院农学本科专业专兼结合型教学改革实施以来,与13位行(企)业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农学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作物栽培学”首先实行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共同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并相应成立了植物保护学课程组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课程组,其中植物保护学课程组被确立为校级教学团队。该教学模式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目前又在“作物育种学”、“设施农业”、“蔬菜栽培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专业课程中广泛开展,逐渐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思想活跃、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农学专业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戴丹.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行业专家的导入与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外语类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3):218-219.

[2]龙惜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邢金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5):132-134.

[4]于静,王学成.高职院校专兼结合“1+N”教师协同授课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7):15-19,52.

[5]张建芳,虞晓君,韩文强.转型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5):30-31.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新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