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红
摘要:我国约在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产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了必然选择。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在于高校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培养模式、健全管理体制,秉持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教育理念,推动地方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院校;“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054-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题中之意。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其发展水平和质量更是决定着广大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着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而地方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战线的基层组织,作为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教育的主力军,必须自觉承担起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崇高使命。
2.扭转高等教育“大而不强”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总量与高校人才供给数量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而高水平精英型人才与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企业及现代化国家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以广西为例,2016年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3%,比2013年增长了8.3%,高校在校人数由2013年的90.8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09.3万人,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全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高、就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的有效供给。
3.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近年来,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构建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高校发展水平有限,服务地区经济能力依然不足。柳州作为广西工业中心以及广西第二大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工业的近1/4,高等教育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度较低,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观念不科学,评价和导向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观念与教育发展阶段不完全匹配,分数占比依然较高,在重理论的同时,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对学生综合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评价。人才评价主体与实际用人单位相脱节,教师社会经验不足、视野狭隘,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渠道受限、积极性低,校企合作办学实质成效不突出,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与社会对其的高期望值形成巨大的反差,就业形势严峻。
2.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在建设综合性、高水平和研究型大学的背景下,高校办学层次多元化现象普遍,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不明,区域特色和学校实际结合不紧密,从而盲目建设综合性大学。在满足社会教育消费需求的同时,使高校的工作重心难以从规模转向质量、从多元办学层次转向特色办学,从多学科转向优势学科,出现轻视学科优化和科学评价,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忽视成果评价,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升。
3.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协同育人水平有限。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和灵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基本遵从原有的单一主体、理论课堂为主的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等第二课堂和校企合作不成熟、不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等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实质性作用无从发挥或难以持续发挥。
4.现代大学治理能力不足,学术本位依然不凸显。大学内部和谐有序、高效运行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学术活动开展缺乏自由和发展空间,教师参与学校发展和管理的积极性不足。学生管理和培养存在干预过多或引导不足,学生自我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不足,教师的指导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高校人事管理和激励制度不完善,教师发展面临行政职位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双重压力,部分教师甚至以教学投入作为获取行政管理职位或晋升的手段,从而影响了教师潜心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三、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索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价值导向。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高等教育发展观”[1],积极发挥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导向作用,培养适应“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秉持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应是多把“尺子”,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统一战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整个学习阶段的引导和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推动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2.找准办学定位,为提升办学特色和建设重点学科保驾护航。明确办学定位,大力挖掘和发挥优势。不同学校应有清晰的办学层次之分,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各安其位,各展其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让特色、优势专业和学科从无到有,最终实现从点到面的发展。要切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联系不紧密、理工科等类型院校布点少等实际问题和现实之需,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实现高校的构建和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协同育人水平。积极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导师制,推行“双导制”或团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导师或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在重点建设第一课堂的同时,加强第二课堂等建设,同时加强学分制改革,提升实践学分比例,最终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和渠道,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增强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挂牌成立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等多元形式开展具有实质意义和持续性的联合培养工作,促进人、才、物等资源共享,提升协同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4.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等方面的改革。(1)积极倡导学术本位,大力推行基层民主和学术民主,完善学校章程,推动依法治校,探索建立大学董事会、教授委员会等现代大学制度,确保教师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开展学术活动。(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为其发展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给予较大自主权,这是“内涵式”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3)加快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高校人员工资绩效改革,充分激发和调动高校现存能量和资源,秉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快组织机构设置和内部人员配备及动态调整过程。
总之,“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探索新方向、树立新目标、提出新举措,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实现高等院校由人才聚集地到人才高地的转变,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