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废科举对近代华北地区乡村教育的影响

2018-07-24 09:42吴晓博
读天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

摘 要: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下诏变法革新,要求各省督抚献策献计。在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等人的极力推动下,当局下定决心改革教育,以期培养人才,挽救危局。根据清政府的相关政策,新式学堂不仅要在京师、省会、府县所在地等大中小城市广设,而且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新式教育也要开办。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所以在废科举之前,华北乡村的新式教育已经发轫。

关键词:废科举;乡村;教育

1905年,在袁世凯、端方、张之洞等大臣的奏请下,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以此为契机,华北乡村新式学堂得以迅速推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山东省已有高等小学堂105所,初等小学堂2644所,共有小学生44473人,教员4759人……至宣统元年(1909年)小学堂即增至3856所,比上年增长40%,学生增至56836人,比上年增长28%”,直隶省“截至1915年,155个县中,学生数达5000以上的1个,1000~5000的52个,500~1000的51个”。山西省仅孝义县一县,民国5年“全县有高等小学校5所,国民学校138所,在校高小学生204名,国民学校学生4031名”(此处国民学校即初等小学)。从这些统计资料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废科举之后华北乡村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状况。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新式教育的推广并不那么顺利,它在普及的过程中,与乡村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新式教育在乡村推广之前,乡村教育以传统的私塾教育为主体。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在乡村中开办新式学堂,这明显的威胁了私塾先生的生存,自然引起他们对新式学堂的反感。如直隶沧州全属600余村,“每村极少亦有蒙塾三四处,每塾学生二十余人,一闻兴学之令,塾师群起抵拒,造谣煽惑,虽赵州尊竭力提倡,时或下乡劝学,奈阳奉阴违,阻挠益力”。直隶作为当时的首善之区,情况尚且如此,其余二省情况亦不难想象。

新式教育不仅受到塾师的抵制,其与乡村中的普通民众乃至乡村社会的文化习俗也是矛盾重重。按照清政府最初的设想,废科举兴新学是一项益民措施,因为它为村民受教育行一扇方便之门。但是实际上,新式教育并没有使乡村的大部分民众受益多少,而带来的损失却是切实感受到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负担问题。根据黄宗智的研究,“华北农村自20世纪以来,由于在单位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过多,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影响,使这个阶层日益陷入贫困当中。‘半无产化和‘无产化加剧,突出表现为自耕农数量减少,佃农与雇农的比例不断上升”。当废科举兴新学之时,请政府财政极端困难,教育经费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又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如1908年教育开支仅占全年财政支出的1%左右。仅有的少量费用又用于补贴京师大学堂等少数学校。这样一来,乡村推广新式教育所需经费只能由各地自行解决了。毫无疑问,这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负担。如1912年山东德平县倡办义务教育,随同丁银每亩加捐银圆义妹,作为义务教育经费,除了增加捐税之外,各地为解决教育经费困难而采取的一个普遍措施是侵占地方公产(诸如亩产、族产、祠产)。“如1908年山东宁海州抽捐兴学,引起各庙反对,在道士张希选等人的带领下,各庙筹钱演戏,并进城滋闹,打毁学堂及劝学员绅各家”,又如罗正钧任直隶清苑县县令时即要求“初等小学堂各按村庄大小酌量设立,限端午节来县,呈报,请领章程,除由绅董量力集资外,凡村中公共产业及迎神赛会之资,皆可化无意为有用,拨充学堂经费”。众所周知,寺庙等地方公产往往与民间信仰、大众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抽收利用不仅使把持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即使是普通民众的生活亦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这些地方公产的征收与利用,既激起了把持着的反抗,也引发了普通民众的不满,以至于出现大量的闹学毁学事件。

新式教育与乡村传统教育产生激烈的冲突,与新体制没有获得乡村民众的信任也有极大关系。传统的乡村私塾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夫方面卓有成效,而新式教育“今日教什么算学,明日教什么格致,再教什么历史、地理、古文、体操”,这在乡村民众看来是不切实际的。不仅如此,被村民看中的“识文断字”“读与计算”的能力,于学堂毕业生而言,还有所衰退。1909年北京的高等小学毕业考试,不仅“经学、国文无一佳卷”,而且“各堂学生于经学、国文殊少合格”。此外,新式学堂的学制,收费方式,作息时间等与乡土社会也难以契合。这样一来,即便是科举废了,以私塾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仍能顽强的存活于乡村。清末山东省临淄县境有私塾400余处,至1916年,该县境内尚有私塾217处,1920年仍有180余处。山西省文水县“光绪三十年,学堂虽兴,私塾未废,至民国5年(1916年),私塾达208所,民国9年,全县私塾仍达80余所”。河北省晋县“私塾延续时间较长,民国17年(1928年)尚有私塾35所,学生885人”。

总而言之,废科举之后,新式教育在華北乡村中有了发展,但并不顺利,其与传统教育、乡村百姓及日常生活等起了激烈冲突。新式教育的推行效果并不如初设的那样理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教育就此走向衰败,相反,经过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之后,乡村教育开始真正地向近代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李世愉.废科举对乡村教育落后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8,1(3):74-79.

[2]陈祥龙.论科举废止对近代教育转型的影响[J].教育与考试,2012(3):40-43.

作者简介:

吴晓博,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