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养、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丽琼工作室建设为例探索了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021-02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教师与管理、肩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九项职责。[1]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对其提出了多种复合型职业要求,一对几百人的单兵工作模式往往会陷入日常工作成效低、压力大、个人成长慢的困境。因此,團队协作、科学化工作方式不仅能使辅导员之间抱团取暖,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个人潜力,促进其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
一、辅导员团队的内涵
“团队”一词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活动中就已经产生了,最初解释为“一起行动的一群人”。[2]19世纪50年代,企业中运用团队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团队模式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中。虽然各个领域对于“团队”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包含共同的目标、合作、互补等特征。辅导员团队就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标,知识、资源、经验互补共享和协同合作,共同承担立德树人责任的辅导员组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的性、互补性、协作性、增效性等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虽然属于校学工部与院系双重管理,但是人事关系主要属于院系,工作也主要是在院系独立开展,学院辅导员工作团队主要以院系党委书记为团队领导,专职辅导员为骨干能力,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组成。这种横向合作的辅导员团队,分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院系学生的工作效率,但团队目标重事务、轻发展,也存在团队精神的缺失、有分工无合作等问题。
1.团队目标事务化。二级学院构建辅导员团队工作主要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将学生资助、党团建设、就业服务等全院统筹性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个辅导员需要对接多个部门的压力。但由于分工主要从事务性工作从发,缺乏对团队及成员长远发展的指导,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属于单兵作战,缺乏团队支撑和责任感,甚至出现有分工无合作。
2.团队核心力量不足。根据贵州省某高校辅导员队伍调查显示:全校在编辅导员共50名,在岗为39名,在编不在岗为11名,其中6名辅导员读书深造,5名辅导员产假。平均每个二级学院在岗辅导员为3人,有学院在岗人数仅为1人。因此二级学院组建的辅导员团队在骨干人员支撑上存在严重不足,只能分工合作,很难实现协同发展。
3.团队精神不强。辅导员队伍整体氛围较为和谐,利益冲突较少,在工作中能够互帮互信,对自己的工作也有较强的责任感,但团队中工作的“分摊”大于合作,团队合作精神相对欠缺,成员间有时会出现猜疑、隔阂和工作推诿,甚至极少数人表现出人际冲突。
4.缺乏团队激励。目前考核主要是根据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于辅导员个人进行考核,很少对辅导员团队工作状态进行考核。薪酬体系中个人基本工作主要与职称、职务挂钩,年终绩效部分主要以个人工作量、教学量、科研量等部分构成。很少有高校有健全、完善的团队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3]
三、以丽琼工作室为例,探析辅导员团队的建设路径
传统以行政单位组建的辅导员团队有重事务、轻发展,缺乏自主性,纵向合作不足,等等问题,不少高校也建设了辅导员交流平台,但作为非正式组织,组织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强。而目前高校辅导员领军人物以立德树人的目标聚集全校,甚至全省的人才共同制定工作章程,协作发展的工作室模式既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又提升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下以贵州师范学院丽琼工作室的实践,为辅导员团队建设提供几点思考。
1.领导高度重视,完善外部支撑。我校党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2016年上下半年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举办覆盖全部专职辅导员的能力培训班。通过培训学习,辅导员开阔眼界、更新理念,积极开展交流学习及理论研究,并提出组建辅导员工作室,得到了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从而落实办公场所,划拨专项经费。(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之下,辅导员工作室在学生宿舍区专门设立了办公场所,包含茶吧、谈心谈话室、小型会议室。从硬件实施保障辅导员一对一咨询及团体辅导员的开展,同时便于辅导员交流活动、理论研讨的开展。(2)完善培训体系。为了促进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工作室采用“引进来,走出去”两种培训方式。一方面邀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如骆郁廷教授、冯刚教授、优秀辅导员李小花等到辅导员工作室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团队辅导员外出考察、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
2.构建合理结构,营造良好氛围。学校通过自愿申报、组织遴选的方式,委任全国优秀辅导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谭丽琼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从全校辅导员中遴选了15名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其中副教授职称为5人,讲师职称为12人。相较于自然形成的行政工作团队,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由经验丰富、有感召力、影响力的一线辅导员担任,成员自主加入,团队认同感高、凝聚力强,有利于形成互补、互助、协同发展的工作团队。
3.强化制度,规范团队管理。工作室以“提升专业素养,情系学生成长”为工作目标,确定打造优秀团队、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学生成长三大任务,为工作室的发展指明方向。工作室成员通过共同制定工作室成员职责、值班制度、考核制度等,明确了工作室各个成员的职责和工作规范,同时辅导员工作室纳入学校工作室的管理范畴,根据学校的管理规定进行阶段性和年终考核。
4.搭建平台,促成长。17名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打破了学院的限制,自觉主动的加入工作室,形成纵横交错的学习合作共同体,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横向协作,也可以在相同领域进行纵深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同时,将工作室的影响力拓展到服务全校师生上。(1)以“辅导员沙龙”搭建交流平台。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隶属不同的学院,受工作地点和环境的限制,交流沟通的机会很少,本着“交流工作,研讨问题,增进友谊,共同提高”的宗旨,工作室征集辅导员工作的难点、焦点问题组织“辅导员沙龙”,广邀专兼职辅导员交流经验,共同研讨,增进了辅导员群体的情感交流,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2)基于《辅导员之声》搭建科研平台。在辅导员经验交流、成果共享的基础上以及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辅导员工作室创办了内部刊物《辅导员之声》,设置前沿热点、谈心谈话、榜样力量、理论研究等栏目。同时,工作室联系实际工作开展“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课题研究,并帮助申报学术课题的辅导员进行课题论证。2017年工作室成员共获立省厅级课题7项。(3)依托工作室,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工作室根据团队成员的优势和特点,组建情感咨询、学业指导等工作团队,开展一对一咨询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严格遵循值班制度,做到“门常开、灯长亮”,以开放式状态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班级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综上所述,辅导员工作室作为辅导员团队的一种新形势,打破了行政局限,但管理规范是促进辅导员内涵式发展,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的有益探索。辅导员也应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寻找平台,依托平台,提升自身的素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
[2]樊宁宁.完善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3]陆瑶.我国高校辅导员团队激励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