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困境的教育干预机制初探

2018-07-24 10:27李国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5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李国强

摘要:家庭内社会资本困境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困境的有效教育干预需整合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各方力量的作用,遵循常态干预与特殊干预相结合、普遍干预与重点干预相结合、日常干预与专业干预相结合等原则。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009-04

一、家庭内社会资本困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

所谓家庭内社会资本,属于青少年家庭社会资本的主要构成,是指基于家庭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指家庭中成年人与儿童关系的强度)的内部社会资本,具体表现为: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对儿童的注意、监控儿童行为活动、家庭物理环境、父母对儿童行为活动的了解与认识、儿童参与家庭社会活动等,本质上属于关系性嵌入的社会资本——家庭的稳定社会关系及资源(科尔曼式的“闭合性”“社会资本”)[1]。

如果简单借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不难理解对家庭内社会资本的把握可以分别考察其结构状况和功能状况(严格来讲,还有规范因素),青少年所在家庭成员的多少、父母是否在家、父母婚姻状况、亲戚朋友的多少等都属于结构性因素,而亲子关系是否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与教育支持如何等都属于过程性、功能性因素,由此不难给出青少年家庭社会资本状况的四种理论形态(现实状况可能与其中的某一形态接近),如表1所示:

由表1中可见,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状况可能出现四种类型:A型为良好性(结构功能耦合性),不论是结构和功能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B型为欠缺性(结构失范型),这就是人们在调研中所发现的,一些留守儿童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但其第二监护人能够较好履行监护责任,父母还是能够经常与子女联系等,功能基本能够发挥,弥补了结构存在欠缺的不足;C型为不良型(功能失范型),即便结构相对完整有利,但如果家长教育理念有偏差、家庭关系不好等,反而不利于儿童的成长;D型为严重型(结构功能紊乱型),结构和功能均存在较为突出的不足,儿童容易诱发心理与行为问题、成长问题。C、D两种是需要重点监控和干预的类型。

迄今国内关于青少年家庭社会资本的状况已有若干调查,但缺乏全国性大样本调查数据。已有的研究显示诸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地区儿童等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家庭内社会资本往往存在缺失,这是造成青少年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发展不健康、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的重要原因[2]。与本主题相近的还有心理学中大量关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相关研究也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社会支持的缺乏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情感孤寂、缺乏安全感、社交能力欠缺等问题[3-4]。我们近期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家庭社会资本问卷和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S),对湖南省娄底市348例城乡结合部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青少年的家庭内社会资本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总体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青少年家庭内、外社会资本,心理弹性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家庭社会资本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详情拟另文刊发)。笔者查阅近年来若干项有关留守儿童的综合性实证研究的著作,这些调查揭示,当前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困境和功能困境两大方面,主要有如表2所示。这些研究提示人们,家庭内社会资本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对其面临困境的及时有效教育干预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社會资本困境的教育干预协同机制建构设想

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困境协同教育干预机制的建构在于通过协同发挥政府部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有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资本困境做出及时和常态性的引导与干预,针对其存在的困境及时给出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这是留守儿童成长关爱教育体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1.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督促责任。政府部门主要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履行监管责任,为有效的教育干预提供政策法规依据和制度支持。目前各层面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法规很多,逐步在完善,如在国家层面,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也先后颁布了系列专门针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法规。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先后出台了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地方政策法规。不难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需要加大宣传与执行力度,如在国务院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见》中强调的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等规定,都是有利于家庭内社会资本建构的核心要求,这些要求贵在实际工作中加大执法督促和支持力度、明确主体责任、层层加以落实[5-6]。当然如已有的诸多研究所提出的,通过政府主体责任的落实,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或鼓励农民工携子女进城学习生活,提高经济生活水平,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现象,这是实现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良性建构的根本保障。

2.学校教育的协同建构和主导作用。在留守儿童的协同教育中,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于家校关系带来的资源属于青少年家庭外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家庭学校资本,同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懂得教育规律、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能够采取更具教育专业性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而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教育素养不足,需要学校教育专业人员的帮助和引导,从而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家庭内社会资本的建构。但有研究显示,学校教师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并没有在留守儿童的适应过程中发挥足够的作用[7]。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如国务院《意见》所要求的——“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从具体操作的角度看,可倡导和完善迄今的一些做法:实施家校定期联系表格制度、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举办家长学校等,以此发挥协同教育干预作用。从人们的探索实践来看,创造性地基于现有教育条件,增加留守儿童家庭社会资本的存量,还是大有潜力可挖。

3.社区教育的生态建构和支持作用。儿童家庭所在社区是其家庭外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稳定和睦的邻里关系、友爱互助的社区文化构成了家庭社区社会资本,有助于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的良性建构。社区教育干预包括源头监测和实际干预两方面工作。可以依托目前不少地方探索的诸如“关心下一代工作室”、“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之家”的参与等各种社区关爱方式加强这方面工作。社会志愿力量的介入也值得重视!如笔者所在娄底市石井镇学区近年在娄星区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开展了“让爱放飞留守的梦”亲情书信大赛,精选作品编辑出版,结合相关关爱活动,让孩子们一吐内心的期盼与真情,促进了亲情沟通。这方面国外如斯里兰卡、菲律宾等亚洲国家探索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分阶段风险防控的經验值得借鉴,针对准备外出的人员,其所在社区要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能力和资格进行确认,调查诸如“家里有5岁以下的孩子吗?”“你的离开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吗?”等问题,同时也涉及未成年儿童家庭情况、遭遇风险可能性的评估,对于未通过评估的人员,可以激活“关照儿童计划”,申请援助[8]。由于社区构成的复杂性,为避免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扩散现象,在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机制的建构中需明确在社区管辖政府主体责任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优化工作模式,达到最优生态耦合,将教育干预功能落到实处。

4.家庭教育的自觉建构和责任回归。长期以来,如前面的调查所显示,留守儿童家长由于受自身受教育程度、生活处境和市场经济社会不良功利主义文化的影响,相对忽视乃至放弃了自身理应承当的合理教育责任。诚如人们已经明确提出的,父母不在,并不代表父母责任的“离开”,需要明确、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第一责任!父母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9]。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国古老的教育文化传统,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是早期意义上家庭重视其社区社会资本监控的典型),近代的曾国藩,常年利用戎马倥偬的间歇通过书信方式了解和引导子女的生活学习!在当前社会急剧变迁转型发展的时代,要通过前面所强调的政策引导、加强家长教育等途径,引导和教育家长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结合迄今人们的探索[7][10]、笔者所在娄底市的一些基层学校的实践,值得提倡的措施有:(1)加强家长自身文化素养的学习和提升,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长责任意识;(2)家长要克服各种困难,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和手段,时常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注意做到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表达对孩子的关爱;(3)家长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有及时的了解;(4)加强父母及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支持网络的建构,加强与实际监护人的联系、促使监护人履行好监护教育职责;(5)尽量避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把握好外出时机(在孩子处于幼小阶段、心理断乳期等特殊时期减少外出)等。以此强化家庭责任、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和能力,确保子女的家庭内社会资本整体状况处于良性运行水平。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社会资本困境的教育干预原则

1.常态干预与特殊干预相结合。留守儿童的家庭社会资本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首先要立足于常态化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家庭,不可有疏忽心态,同时教育干预工作要关注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波动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时间段,如重要节假日、开学前后、周末、期末考试、孩子生日等时间节点。诚如一位乡镇学校的老师基于自身的一次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经历后所感叹的:别让“留守孩子”在生日哭泣![11]有研究显示,与留守时间较长的儿童相比,留守时间1年以内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留守半年是一个关键时期,此时儿童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均有显著降低[12]。在这些时间节点和时间段,存在家庭社会资本困境的留守儿童最容易诱发心理困扰和偏差行为,需要给以特殊关注。

2.普遍干预与重点干预相结合。教育干预工作首先要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不让一个孩子疏漏在教育关爱的视野之外,同时要关注留守儿童的不同类型和个体可能存在的差异,适当给以重点关注。如一项对两省四县1010名农村在校儿童的调查显示,双亲同时外出时间较长,更容易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且主要体现在男孩身上。因此,对于双亲同时长期在外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男童(当然也不能忽视有特殊情况的女童)、家庭离异或单亲家庭情况的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均需适当给以重点关注。

3.日常干预与专业干预相结合。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干预和帮扶工作,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离不开专业人员和专业化的方式。在留守儿童家庭社会资本困境的教育干预工作上,一方面要借助各方力量加强日常关爱,同时应发挥高等学校专业师生、专业志愿人员特别是学校心理教师、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等的作用,合理应用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给以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以有效帮助,弥补其因家庭社会资本不足带来的成长困境,这些工作包括专业化的预警筛选、教育干预与辅导。如近年来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活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暑期“麦芒计划”活动等,组织了有关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思政教育等专业的师生深入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城乡社区和学校,运用专业知识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危机”免费“体检”,建立长期追踪、远程呵护管理档案与台账,开展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等较为专业化的教育干预工作,在省内外得到较好的反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严虎博士长期从事临床心理治疗与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工作,通过实证研究基于留守儿童绘画心理分析的特点,提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需加强有效的干预,其指导带领了一批基层心理学专业志愿人员运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观测和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心理辅导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

留守儿童家庭社会资本困境的教育干预机制的建构具体还涉及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实际的工作,可以与其他相关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索,这里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李翠华.家风与青少年成长: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J].教育参考,2016,(03):18-23.

[2]陈云龙,卞艺杰,赵慧娟.关系社会资本的流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教育评论,2008,(2):99-102.

[3]胡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76-978.

[4]谢妮,申健强,陈华聪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7-29,31,33,40,46,48.

[5]任运昌.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9-42,419,424,428.

[6]江立华,符平,等.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3:54,71,78,89,144,189,190.

[7]申继亮,刘霞.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21,31,77,78,81,94,96,98,118,120.

[8]南方周末.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282.

[9]秦玉友,翟晓雪.一项针对10省2-个市县的调查表明——母亲陪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学业受影响最小[N].中国教育报,2015-09-25(05).

[10]任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12:159-160.

[11]秦玉友,翟晓雪.一项针对10省2-个市县的调查表明——母亲陪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学业受影响最小[N].中国教育报,2015-09-25(05).

[12]陈旭.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与社会支持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88.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