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伟 钟瑛 朱顺痣 王琰
摘要:针对信息产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厦门理工学院系统地对“亲产业”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和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绩,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亲产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006-03
一、前言
近年来,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体系和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用产业的实际需求[1-2]。信息产业是国家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各行各业的产品升级和发展模式变革。信息产业知识技术更新快,个性化程度高,应用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适用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与行业应用结合不紧密,高校对技能和职业素养重视不够,造成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等较为普遍的问题。
早在20世纪中叶,亲产业型人才培养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其内涵而言,要求专业服务产业,要求校企亲密互动,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地方性、多样性和订单式等特点[3]。“亲产业”是我们的办学定位之一,即强调大学主动亲近、接触产业,与产业互动,为产业服务。“亲产业”大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是创新思维,“亲产业”的办学定位要求理性批判、主动作为,要求大胆创新找机遇[4]。为适应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培养人才,实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本地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审视了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实施了“亲产业”的计算机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和成果产出,其核心内容有:
(1)从应用、技能、素养等角度综合考虑,系统构建“亲产业”的课程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从行业应用中提炼实践案例,融入职业道德、IT项目管理、开发、工程素质、文档写作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3)建立服务产业平台,打通教学、科研、服务地方和就业等环节;
(4)研發教学过程监控平台,一体化管理教学内容和流程,做实教学监控和评测,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5)从科研服务产业、回馈教学角度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亲产业”教学团队。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亲产业”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创新人才课程体系。重点面向厦门市千亿产业链-信息与软件服务业领域深入产学合作,整合教师队伍,构成专门的研究团队,积极对接本地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聚焦数据分析方向,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电子商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产学研工作,深入了解产业需求,构建了“亲产业”的“数据工程”、“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测试”、“嵌入式开发”、“物联网工程”等特色专业方向。注重计算机类人才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的能力培养,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拓展课逐层构建课程体系。
(1)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方案。根据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选取本地有代表性的企业展开实习、实训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合作,共同制定相关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产业界的复杂工程应用解决方案。
(2)加强计算机类应用人才的外语沟通能力课程。良好的外语水平是国际化软件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部分课程教学采用外文教材以及进行双语教学等形式。学生除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外,还长期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导论性质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3)增设职业素质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大一设置《工程素质养成》、《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课程,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工程素质养成》课程设置了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个人任务目的在于找出自身素质方面的特点以及改进方式;团队任务主要包括户外素质拓展、专业主题竞赛等,要求协作完成任务,并通过效果点评、自我总结等方式深刻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和途径,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不断加强,以备学生将来持续性的发展。
2.构筑“亲产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验课程内容的衔接性,设计了从实验(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到大型实训到实习(顶岗就业)逐级递进过程,加强创新项目(含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等)为主体的个性化创新实践培养环节,引入企业专家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包括探讨教学方案、实验指导与深入实习指导等。
我们在课程计划中,设置为期2个月的大型项目实训环节。从智慧交通、行业数据分析等新经济领域中提取中大型的,有代表性的复杂工程项目,与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实训方案,共同实施实训。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共同承担课程指导任务,企业导师发挥专业技术和行业应用上的专长,高校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负责过程控制和质量监控等环节。采用“做中学”、“翻转课堂”等以生为本的理念,老师作为引导者、监督者,保证指导方向和充分交流,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项目计划、需求分析、工程设计、开发和实施,并需要按照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进行。每一个阶段结束,教学团队成员将对学生阶段性的成果进行评审,学生需要提交作品,做汇报。整个课程考核就是由这些集中考核和平时表现组成的,注重了“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软技能具有明显的作用。
3.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厦门理工学院因厦门特区的发展而诞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亲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十分明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工作,在服务产业、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等方面形成自身独具一格的办学特[5]。就计算机类专业而言,我们根据地方重点支持的产业链规划,对师资进行学科团队建设,以应用研究为主对接产业,近年来建设了一批较有水准的科研服务地方产业平台,包括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物联网应用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数据挖掘与智能推荐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一方面,平台建设促进了师资的发展,提高了产业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平台与产业深度合作,跟进甚至引领了产业的发展。教师承接课题也以指导学生研发、更新教学内容等方式促进教学发展。积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构建校企联合、科教联合(科研院所与高校)、校际联合(中外、闽台、第二校园)的全方位立体式育人体系。通过以上平台和联合育人体系实现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4.依托开放式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与监控,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赢。通过教学管理平台,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教学纳入这个平台,积累各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与监控。例如,通过本平台,大型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可以配置,过程性考核可以定义为按照任务进行个人和团队评审(含学生互评、教师评审和行业专家评审)、出勤、文档审核等。通过本平台可以发放课程效果调查表和积累原始数据,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高效互动,形成了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解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
1.提出“亲产业”的计算机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养成为核心,牢牢把握计算机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从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角度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亲产业”模式。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行业应用,项目驱动、工学结合,差异化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2.优化合作机制,使企业和高校成为联合培养主体。依托开放式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吸纳行业教学案例,积聚教学资源,服务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并通过实习、顶岗就业深入生产实际;反过来依托现有科研平台,提供师资和创新人才等优质人力资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服务产业发展。如此,校企合作本着“合作、多赢、发展”的宗旨,坚持互惠多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申报、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等合作,力争形成联盟优势,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动、联结与共享。
3.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了计算机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依托现有科研机构,构建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科教联合(科研院所与高校)、校际联合(中外、闽台、第二校园)的全方位立体式育人体系,充分利用打造教育云平台和教育资源库,聚合优质教育资源与应用,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优化学院导师制、竞赛制度。以此为载体,通过基地支撑、校际协同、校企合作的一体化模式,构建“亲产业”的创新型育人体系,实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工程素养、创新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推进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和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以“3+1”模式合作培养“商务智能”、“物联网工程”等行业应用人才;和美、日、韩等知名高校联合设立研究机构,开展学生、教师互访;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实施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开展“第二校园计划”。
四、具有示范意义的理论成果和案例经验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办学成效逐步显现。计算机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考研升学率逐步提高,产学联动畅通,尤其受到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认同和肯定。
1.近期,通过对十余家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普遍反映我们的计算机类毕业生的整体印象为“优”,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表现评价也很高。
2.2013年11月,我们承办了“第二届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并做了特邀报告《厦门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这次会议共有300余人,近100家高校参会,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举措也被广泛赞誉。
3.2017年5月12日-13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办下,我们和厦门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人民邮电出版社共同承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大数据教学研讨会。参会人数达500余人,反应热烈,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大数据教育事业的发展。
4.基于“亲产业”计算机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方案推广到相关兄弟院校。如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查并重的计算机类课程考核方案和以学习成果与兴趣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于2017年6月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表明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生学位得到《华盛顿协议》其他组织的认可。
5.基于“亲产业”计算机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被各实训基地推广应用到本地其他相关高校。本学院“卓越计划”按照计算机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能成为独挡一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深受各基地和相关用人单位的好评,大部分在基地實训实践的学生都能够留在相应基地就业。因而,各基地将合作模式、实施方案和激励管理举措推荐到其他院校,共建基地。
五、结语
为了实现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产业发展脉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发展教师团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围绕学校“亲产业”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海西信息产业发展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构建了全方位的联合育人体系,形成产学生态圈,解决了校企合作动力源问题,优化和培育了亲产业的师资队伍,培养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显贵,黄红武.“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特色体系建设研究与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192-194.
[2]胡新根,朱家德,蔡袁强.面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设计研发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14-119.
[3]周自刚,唐金龙,施鹏程,等.构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亲产业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西南科技大学国家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0):20-24.
[4]邢栋.论亲产业大学之精神--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解析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28):11-12.
[5]朱文章,葛晓宏,陈克忠,等.育人为本 协同创新 培养亲产业应用技术型人才[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