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学生计算审题能力培养

2018-07-24 09:54林木勇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计算题计算能力审题

林木勇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129-02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之一,小学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对于其中的一些基本运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我认为。要达到这个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当前小学(直至初中)数学教学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重视并加强计算题审题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逐步达到大纲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呢?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授计算部分知识时,都应该使每位学生充分认识到:进行数学的计算和解题时,都要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认真审题,就是要求在计算和解题前,对所要解答的计算题进行认真、仔细、反复、周密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也许有人认为:解答应用题,文字题需要审题,而演算计算题要审什么题?运算符号明摆着,一目了然,真是自找麻烦,多此一举!这个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认识。在深入基层开展教研活动(计算公开教学)中,在期末的全县数学学业水平测试(或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测试)评卷后的质量分析中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就是吃了演算计算题时没有仔细审题的亏。计算时有的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的还产生了不必要的失误。例如下面几道题:

口算题:① 2 -25÷ 2 -25 ②38× 8 ÷38× 8

③ 20 × 0.375 ÷38④ 61118+718÷ 7

演算题:⑤ 515-515÷ 515×5 ⑥ 10 - 5 + 4 ÷ 4

⑦317 ×(713 + 317)×722÷1121

⑧(1.75 + 0.25 × 9)×(1.24 - 1625)

这几道题如果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做,没有认真审题,只凭自己的“想当然”,或者老老实实的按明摆着的运算顺序按“步”就班地计算,常常造成失误或错过简便运算的机会,就很难达到“使计算正确、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要求了。难怪以上各题正确率较低,相当部分把前题①、②、④误算为1;有的把⑤、⑥误算为0;有的把⑧脱式四部最后结果才得0;有的演算⑦题时没能在脱第一式时对原题的数据,符号作加工、处理,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并将除转化为乘,也就是把题⑦隐露出解题的“捷径”,其简单的过程是:

原式=227×(223+227 )×722×2122

=227×722×(223+227)×2122

=223×2122+227×2122

=7 + 3

=10

有的失去了简算的机会,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掉进了教科书练习题设计者或试题的命题者们所设置的陷阱中,而教科书练习题或试题的命题者们所设计的种种试卷(习题)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学生日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都有重大意义。因此,要达到《大纲》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在学生进行计算和解题时,就必须重视计算题审题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计算时的审题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培养审题能力的过程也应该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为了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时,应要求不生搬例题的算法、硬套法则的条文,重视思考计算的思维過程和算法的依据,灵活应用算法定律(法则),选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每一道题,要坚持持之以恒的审题训练。

计算的审题训练应贯串于整个计算教学中,从低年级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长期进行。那么,计算题的审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要如何训练呢?我们在教学时,就使学生明确审题的基本步骤。下面试以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计算显例说明。

首先,要看清计算题的数据和运算符号,要求学生千万不要抄错,要弄清按规定的运算顺序该怎样算。例如下面三个错例:

①5.2 - 5.2 ×15, 误为原式= 0×15=0

②10 - 549+ 459, 误为原式=10 - 10=0

③313 + 223 ×(4.25 + 434) ,误为原式=6 × 9=54

显然,这三个错例的错因都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乍一看题就动手计算,造成运算顺序错,第②题错用减法性质(加号误为减号的情况下)没根据的改变了原题的运算顺序。这些失误,实际上是与感知原有的错觉、感知上的笼统、粗糙和不善于观察、辨别分不开的,都是在题目数据外部特征的强烈刺激下,“先减为0”或“凑整先加”掩盖了运算顺序观念引起错觉而造成的。这些错因如果人学生心理上分析,容易计算的部分,会产生兴奋干扰中心,促使人们急于先算这一部分引起计算失误。如果我们在教学时经常设计对比性、辨别性的专项练习,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就可以防止此类失误。

其次,审题时要注意“0”在运算中的特性。看运算的中间环节是否出现“0”,如果出现“0”,就可以根据“0”的特性,省略演算过程中的某些计算步骤。例如:[(115+125 ) ÷ 135] ×(1310 - 1.3),就这首题如果没有认真审题,就着急算中括号里的和与商,按照规定的运算顺序到最后,才知道积是“0”,乘号前面的几步运算就成了“无用功”,浪费了精力和宝贵的时间,何况有的同学还会算错,怎能达到“合理、灵活”的要求?

更谈不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我们要使学生理解在积的运算中,如果有一个因素是零,就可以根据“零与任何数相乘得零”的特性进行口算。平时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这样的算题就可以熟练的计算,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计算时的审题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培养审题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时,应重视思考计算的思维过程和算法的依据,灵活应用算法定律(法则),选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每一道题,要坚持持之以恒的审题训练。

猜你喜欢
计算题计算能力审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两步计算题
化学计算题解法归纳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三招”学会审题
畅想2019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创新与坚守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