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华 陈思洁
摘要:尝试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是一种能够发展学生创造性,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访谈和观察及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发现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教材分析不透彻、学情把握不深入、预设不齐全、评价不及时、学生尝试表面化、小组合作形式化、尝试题难易程度不适当等具体问题,并提出尝试题难度要合理、密切联系新旧知识、善于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等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185-03
一、尝试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综合邱学华以及学术界有识之士的研究,并吸取尝试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一般认为尝试教学法是在学生发挥旧知识迁移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讲解的一种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一般可以分为七个步骤:①准备练习;②出示尝试题;③自学课本;④尝试练习;⑤学生讨论;⑥教师讲解;⑦第二次尝试练习。[1]
二、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1.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尝试教学理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种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2]尝试教学法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它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进行尝试,让学生通过实践促进认识,这就体现实践第一以及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内外因的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起到作用,一味填鸭式只能适得其反,正所谓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教育学基础
1.现代教学论思想。尝试教学法以现代教学论思想作为教学论基础。首先,尝试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它的实质是让学生去尝试,在尝试中获得成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其次,尝试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再给予指导—学生再尝试”的教学程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材的编排规律。最后,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學为主、练习为主的特点。[2]
2.终身学习理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到来,终身学习理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心理学基础
1.“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是尝试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了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正在发展却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2]尝试教学法提倡让学生主动尝试,但这种尝试不是盲目没有方向的,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尝试探究走在发展的前头。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3]尝试教学法是鼓励学生先尝试学习,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就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建构起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进而解决尝试问题。
三、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017年2月到3月,我们走访了几所小学,就尝试教学法和一些优秀数学教师以及学生进行了访谈,并观摩了一节数学课。在访谈和观察中发现,虽然尝试教学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材分析不透彻,学情把握不深入
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拿到教材只是研究了要上课的内容,上网查阅相关的内容设计。由于对教材整体把握不透彻,对于所教知识的地位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这些因素把握不准的话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对学情把握不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的掌握情况相结合,找不到问题讨论的点,只能一带而过,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预设不齐全,评价不及时
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把教师课前做出的“预设”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现。由于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教师的课前预设也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由于课前预设不全面,难以在课堂中对出现的没有预设过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评价,一直跟着教案走,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进行恰当的解释以及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给予正确指导。课前预设不充分会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反馈信息途径窄、信息量少,对教师来说,产生教学上的盲目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学生尝试表面化,小组合作形式化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有机结合。然而在真正的课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难发挥到位,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尝试都是在表面上进行。有时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并不是主动的去尝试,只是把尝试当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创造探究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此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在走过场,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时,学生循规蹈矩地根据老师给出的操作过程进行,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尝试中没有自己的想法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更没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样的尝试,取得的成效微弱,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尝试题难易程度不适当
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只能望题兴叹,没有学习的兴趣,也解决不了问题;而问题太容易了,学生轻轻松松就把问题解决了,没有成就感,教学效果就不显著。在尝试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给出的尝试题目难易程度拿捏不准,不能从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尝试兴趣,而且不能将新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很好地衔接,一些老师有时候会错误地将尝试题看成是单纯的练习题,导致习题化形式严重。
(五)教师角色转换意识不强
传统教学“先讲后练”的模式,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主宰者,控制课堂的方方面面,学生对教师则唯命是从。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引导者,起主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年龄的原因,很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转变自身的角色,导致对学生的指引不足,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只能一带而过。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味讲解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尝试,那么学生对数学中的概念、定理掌握得并不透彻。
四、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尝试教学法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解决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尝试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尝试教学法虽然成效明显,但是为了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尝试题难度要合理
在尝试教学法中,选择好尝试题非常重要。它是教学的开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对后面几步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怎样选择尝试题,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不能单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选择形式浮夸,但和教学内容不相关的题目;或者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这样尝试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班级,尝试题难度要合理,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性,不搞形式主义。
(二)要“以旧带新”,密切联系新旧知识
每一门学科所学的内容都是密切联系的,前面学习过的内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密切联系知识的前后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树立数学的整体思想。迁移规律以及知识的同化作用是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以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探索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在小学数学尝试教学中,学生在尝试新知识前应当对旧知识进行回顾,确保掌握旧知识,然后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尝试问题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前预设十分重要,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到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到用旧知识牵引新知识。同时,教师设计的每一个尝试题目,要根据学情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尝试带来的成就感。在尝试教学中,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旧带新”。
(三)要“先练后讲”,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个体的主动性。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在课堂进行改革,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以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由于传统课堂“先讲后练”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主体性被忽视,教学改革难见成效。广大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教学到底是“先讲后练”还是“先练后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尝试协调“讲”与“练”的关系。而从上课开始,尝试教学法就体现了“先练后讲”这一模式,教师出示经过精心设计的尝试题,学生合作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提高学生因敢于尝试而获得的成就感。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教师要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学习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完成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提高学生尝试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让学生进行与第一次尝试紧密结合的第二次尝试,进而检验和巩固知识。这样,整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结合。
(四)善于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它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众多的教学改革中,虽然有提倡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理想。尝试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是落实尝试教学的“法宝”。学生讨论的形式各种各样,常见的有同桌讨论,前后四人小组议论,全班集体讨论。一般采用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本组的合作讨论。在小学数学尝试课堂中,尝试题目出示之后,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组长配合教师组织本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将在讨论中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及时请求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小学数学尝试教学的课堂效果,这是尝试教学法的一大亮点。
(五)充分利用课堂反馈信息,适度讲解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且利用学生的课堂反馈来调节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这是重要的一步。教师讲解这一步很难且很关键。教师讲解要有度,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先练的基础,教师只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困难进行点拨就行了。通过尝试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上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接受程度,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自己快速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指导中及时了解到自己的思路正确与否,一旦错误立即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法,探索新途径,进行再次尝试。反馈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做到教学民主,促进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是判断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的积极性,练习的正确率。尝试教学中教师“适度讲解”,充分利用课堂反馈信息,这样对小学数学尝试教学的课堂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与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1997,(6):56-58.
[2]徐文彬,肖连群.“尝试教学法”解析及其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系列研究之五[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5):7-8.
[3]高文.建构主义的学习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199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