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

2018-07-24 10:29谭月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谭月清

摘要:新媒体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已在大学校园基本普及,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以至于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媒体网络文化以其多样化传播、海量化信息、开放式互动等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既有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影响。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文化教育特征、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加强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对于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08-03

一、新媒体的界定与自身文化教育特征

新媒体的界定。新媒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通过电视、电脑、手机一系列输出终端,向大众发出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网络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的传播手段的总称。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10亿人,中国各地光纤网络覆盖家庭数已超过50%,相比2015年底增长了1.4个百分比[1]。如此看来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在生活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新媒体的自身文化教育特征。在我国庞大数量的网民中,在校大学生毫无疑问是新媒体用户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新媒体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相较于以报纸、报刊、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新媒体有以下几点文化教育特征:第一,即时性。新媒体网络传播超越时间局限,资讯传播快,大学生利用QQ、电子邮件、新闻视讯等载体可以及时得到世界各地最新最即时的消息、新闻、政策等,可以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有利于提高信息获取率,由于传统媒体的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传播速度无法和新媒体相比。第二,互动性。新媒体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转而向“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传播的多元化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实时对等交流评论,有利于大众收集关于热点新闻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这种互动性还包括对于不同信息接收者对同一信息源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听听不同的声音、看法、观念,拓展思维,开阔眼界。这种功能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第三,广泛性。在高校,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工具主要是手机,几乎形成了“人人一手机,天天要上网”的局面[2]。新媒体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优势不容小觑,利用这种优势可以将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带动高校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有效扩大教育覆盖面,拓宽教育阵地,发挥教育新效果。

二、新媒体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起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内容比较抽象,相当部分大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在高校传统模式的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一维的理论灌输方式,往往给人以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感觉,为此大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难免产生抵触心理,会避而远之。新媒体的出现以平等讨论、双向交流探讨的方式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你听我讲的简单说教方式的不足[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利用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轻松参与网聊、互动、论坛交流、感情交流,避免师生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新媒体网络的隐匿性交流,可以使师生之间放下戒备和隔阂,加强彼此价值观交流探讨的亲和力,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的效果[4]。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教育的形式。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各种各样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新媒体的传播数字化特征,可以使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方式比传统媒体枯燥无味的文字传播手段新颖、形式多样、更有趣味性[2]。新媒体的信息海量化决定信息流动性比较大,个人可以根据喜好自主选取信息,自由度较高。传统媒体的信息量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各种呆板的条条框框,远不及新媒体更具感染力。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决定了传播的多样化,不同信息受众对于同一信息源有不同声音、不同看法、不同理念,所表达的观点在网络上都得以充分展现,人们的主动性、参与性、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2]。新媒体的这些特性所带来的效果可以利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丰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形式,高校可以采取更多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提高校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最大限度避免大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抵触情绪。

新媒体隐性化教育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隐性化教育是一种不为人知的、潜移默化的受教育过程。隐形教育具有隐蔽性、教育过程欢愉性和教育效果持久性的特点和优势。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是课堂灌输理论知识,免不了枯燥无味。在高校个性活跃、自主性强的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课堂上的机械理论灌输会产生一些厌烦心理,不利于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社区论坛,在关心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在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在经常参与的网络休闲娱乐中,积极营造正面舆论引导与理性评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渗透。让学生参与热点新闻讨论学习的同时,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柔性、隐性方式去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触和防卫心理[2]。

三、新媒体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良好的道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也是拥有良好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其虚拟性和匿名化特征,在新媒体网络里不少人认为虚拟网络世界里不需要任何道德约束,他们没有底线的放任自己,摆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网络里出现极不负责任的出口成“脏”、造谣诽谤、恶意攻击等缺乏道德观念的行为,有些甚至不加甄别地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污染网络环境。这些缺乏有效监督和管制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肆意妄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道德水平的滑坡,责任意识的淡薄等,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受到挑战。新媒体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传者”与“受者”二元对立的局面,每个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布信息,表达观点、进行讨论[5]。新媒体正逐步成为各种利益群体、各种社会力量表达自己意志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平台。因此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网络上也泛滥,使得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排挤,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价值观念混杂在一起,混淆大众的视听。大学生正在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性和主体意识,但其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诱惑与困扰,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碎片化信息时,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多种价值观选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而产生价值观判断的困惑与不解。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阻碍。新媒体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海量化正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深受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欢迎。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网络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控制,无人监督,就会导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整日沉溺于网络聊天和网络交友,甚至于混淆了网络和现实生活的界限,将网络世界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不仅缺乏现实人际交往、忽略家人朋友,长此以往还会导致自身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沟通困难等心理问题。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的大学生与现实社会隔离,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利用新媒体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净化新媒体网络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目前在新媒体网络中仍有大量不良信息流出,成为误导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罪魁祸首。新媒体平台作为发布者,在信息采集和散播的过程中,缺少了对信息准确性和客观性的严格把关,以至于造成不良信息肆意泛滥,违反社会公德,干扰意识形态,扰乱学生思想,从而给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新媒体工作者应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唱响主旋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时更新一些新闻和事实,以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国家应建立健全网络道德建设立法工作,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机制建设,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证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的主流文化主导地位。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源头,应从自身做起,规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控制,并有责任和义务阻止不良信息流出,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新媒体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营造学校网络教育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校园网管理、网络引导能力和网上舆论引导队伍建设等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分析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缺乏对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强有力的渗透、互动性发挥不足缺少亲和力、教学观念跟不上网络载体的运用、对网络载体负面影响的控制管理相对薄弱等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应加强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如设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积极引导校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正能量舆论,协调好各个方面的教育能力、引导能力。鼓励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者建立个人微博,及时更新有关价值观的正面内容和新出台的消息,并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即时纠正大学生的错误价值观念。高校应客观分析新媒体的利弊,结合实际,趋利避害,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加强大学生自身理性律己素养。大学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重要阶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自我理性律己素质,特别是面对一定程度上校园网络缺乏有效监督、网络使用监管不严等情况,不能把学校为大家提供的不断网不断电等有利学习教育条件,当作自身可以肆无忌惮沉迷于网络中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理由。这就要求学生自身要找到现实跟网络之间的平衡,正确认识新媒体文化带来的有利与不足,做到理性运用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自己合理的交际圈,积极参加校园活动[6],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培养服务奉献意识,在实践中加强自我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才能持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的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必须以崭新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媒体文化教育中,有效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媒介功能和作用,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发挥最大化价值,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量多质优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

http://www.cnnic.cn/wapweb/sjrdxw/201611/t20161109_55763.htm.

[2]王双群,潘学良.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178-182.

[3]王典.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36-138.

[4]邹国振.新媒体对大学生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术论坛,2012,(1):223-226.

[5]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3-76.

[6]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68-7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