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皮牵引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2018-07-24 07:59杨槐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充气式股骨颈患肢

杨槐美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老年人因年龄大,自身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加剧、髋周肌肉群退变,反应迟钝,易导致骨折发生,股骨颈骨折作为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1]。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40%~70%。股骨颈骨折病人由于术前、术后均需要长时间持续牵引制动,皮牵引套的捆扎及压迫静脉,使患肢肌肉泵血功能减退,使局部静脉处于低流速状态,增加了血液粘滞度,堆积的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5~75岁,平均(61.2±4.6)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2.5±6.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术前卧床牵引制动、术后常规牵引+术后第2天开始行充气压力泵治疗。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全程采用间断充气式牵引套进行牵引。具体措施为:患者入院时即开始使用充气式皮肤牵引套,泵压力的压力为45 mmHg,每充气15 s,放气45 s,1 min为一挤压周期,30 min为一循环,每Q8h做一循环。

两组患者均分别于入院当天、术前一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检测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观察下肢皮温、疼痛及肿胀程度及股静脉血流速度,并进行分析比较。

1.3 仪器设备

自制充气式皮牵引套,充气式皮牵引套主要由充气式腿套、充气泵及牵引带三部分组成,主要作用是通过充气泵按一定的节律和方向,周期性对包裹于足踝、小腿下部、小腿中上部、大腿的气囊进行充气加压的装置,它通过气囊的加压与泄压,能够分别对踝部、小腿和大腿产生5.99 kPa,3.99 kPa、3.78 kPa和2.66 kPa的压力,可以使下肢血流速度增加240%,显著促进血液和组织液的循环,防止静脉瘀滞。

1.4 检测指标

1.4.1 多普勒检测:对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的检测

1.4.2 静脉采血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指标:对两组患者均清晨空腹状态下,抽2.7ml静脉血注入有0.3ml掬盐酸盐的抗凝管中送检。

1.5 观察指标

症状:下肢胀、痛感。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疼痛VAS评分标准对患者肢体疼痛进行评分。0分:无痛;3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体征:下肢肿胀:用卷尺定位对两组患者测量患肢髌上10 cm的下肢周径,分别与健肢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的周径差。

肢体皮温:用体表测温器测量患肢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的皮温

压痛:主要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腹股沟下方股静脉区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患肢踝关节上5 cm处体表皮肤温度的比较

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肢体体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肢体体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踝上5 cm肢体皮温的比较(±s,℃)

表1 两组踝上5 cm肢体皮温的比较(±s,℃)

组别 入院时 术前1天 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 术后第7天实验组 33.68±1.78 33.95±0.85 34.55±1.17 33.98±1.23 33.83±0.82对照组 33.91±1.45 34.83±1.07 35.54±0.80 35.09±0.87 34.73±1.17 P 0.674 0.000 0.002 0.002 0.001

2.2 两组患者患肢髌骨下缘10 cm处体表皮温的比较

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肢体体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肢体体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髌下10 cm肢体皮温的比较(±s,℃)

表2 两组髌下10 cm肢体皮温的比较(±s,℃)

组别 入院时 术前1天 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 术后第7天实验组 34.16±1.42 34.63±1.26 34.86±1.22 34.23±1.09 34.07±0.86对照组 33.92±1.48 34.36±0.95 35.57±0.74 35.20±0.79 34.73±1.18 P 0.674 0.000 0.002 0.002 0.001

2.3 两组患者患肢髌骨上缘10 cm处体表皮肤温度的比较

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肢体体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肢体体表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髌上10 cm肢体皮温的比较(±s,℃)

表3 两组髌上10 cm肢体皮温的比较(±s,℃)

组别 入院时 术前1天 术后第1天 术后第3天 术后第7天实验组 34.01±1.33 34.36±1.25 34.74±1.20 34.20±1.09 34.03±0.78对照组 31.07±1.50 35.22±0.86 35.55±0.79 35.30±0.75 35.12±1.20 P 0.905 0.002 0.003 0.000 0.001

2.4 两组患者患肢髌骨上缘10 cm处肢体双下肢周径差的比较

入院时、术后第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肢体双下肢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肢体双下肢周径有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患肢股静脉血流速度的比较

入院时、术后第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比较

入院时、术后第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由于术前需要患肢行皮肤牵引制动防止骨折移位,由于皮牵引套的捆扎及压迫静脉,使患肢肌肉泵血功能减退,而老年患者常常由于有许多影响手术时机选择的合并症,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疾病等,使术前检查和评估变得复杂而费时,因而延长了手术前的等待时间,术前等待时间越长,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机率就越大[3],目前,术前预防血液高凝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用抗凝药物如:如低分子肝素、华发林、利伐沙班等药物[4],但该类抗凝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术前应用的较少,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前期,防止深静脉血栓成为一个盲区。

本研究使用的充气式皮肤牵引套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能在牵引的同时行间断式气压泵治疗,从而加速患肢静脉血流速度,防止静脉血液瘀滞,它可以全程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使用,可以填补术前不能进行踝泵运动的一般预防以及药物预防的空缺。充气式皮肤牵引套是将有间断充气功能的气压充气加压泵及退套联合牵引带制成的一种装置。它可以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程的使用,它可以在维持牵引的同时进行对患肢的按摩、加压,填补了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因需要严格卧床,持续不间断的皮肤牵引来防止骨折移位,以及患者因主动和被动活动而牵拉肌肉引起骨折部位的疼痛,导致术前患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瘀滞的情况。同时填补了行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早期因防止假体脱位,需要用持续皮肤牵引制动,以及术后早期患者因主动和被动活动而牵拉伤口引起疼痛,导致术后患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瘀滞的情况。

充气式皮肤牵引套的使用有助于降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酶原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充气式皮肤牵引套的使用有助于降低D-二聚体水平及纤维蛋白酶原,可能与充气泵使肢体的外周静脉的血液排空,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了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1,而使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的活性增加有关,证明充气式皮肤牵引套可以通过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轻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性。

综上所述,采用充气式皮肤牵引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有效。

猜你喜欢
充气式股骨颈患肢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手外科充气式垫手架的设计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别开生面的充气式太空旅馆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