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先对众创空间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了基于众创空间的特色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中的创新实践,以期推动高校更好地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众创空间;特色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0 前言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要求高校学生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则是决定人才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如今,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改革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而且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众创空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1 众创空间的阐述
创新、创业是当下得到广泛讨论的热词,在“双创”的热潮中,众创空间作为一个新型的创业服务平台出现在大众眼前。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利用互联网将我国市场中众多的创新创业特点结合在一起,再运用市场化机制为人们构建一个具有专业化、低成本等多种要素特点的创业服务平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众创空间已成为我国各地方高校的创新实践基地,而地方高校应用众创空间也是为了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具备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优秀人才。并且在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还专门对创客空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介绍其内涵及作用,指明众创空间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各大地方高校开始认清众创空间存在的价值,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众创空间培养人才,并积极采纳众创空间的一些运营经验,进而使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育人模式。[1]
2 众创空间的特色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中的创新实践
2.1 将众创空间与高校创业教育相结合
将众创空间与高校创业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地方高校特色育人模式的发展。首先,地方高校要根據自身具有的优势及教育资源,开展极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创业理念,进而使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开设与其专业相符的创业课程、讲座或是座谈会,要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对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知识。另外,有关部门还要对地方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指导,进而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的创新水平及创业能力。其次,地方高校不但要满足学生在专业上的需求,还要为其建立一些创新创业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更好的交流与研讨,使学生能够自己组成一个创业团队。
因此,地方高校要提升众创空间在特色育人模式中的地位,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一个新型的创业教育机制,将不同的学科相结合,进而使众创空间拥有地方高校具有的特色及辐射功能。可以将地方文化加入创新行列,用众创空间的技术打造出一个集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科研模式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众创空间与高校创业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2.2 确定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在利用众创空间培养创新人才时,地方高校要根据其特色、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现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看,高校应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及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与一些品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竞争力较弱。所以,在学习品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要将其作为参考,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对创新创业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让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让其在不同活动中将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最终使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另外,当众创空间在地方高校建成后,高校可以基于众创空间的优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但要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满足地方高校特色育人模式的发展要求。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特色教育,学校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2]可以让教师到与创新创业有关的企业中培训、学习,使其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为高校培育出更优秀的人才。
2.3 为地方高校提供创新平台
为了让地方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众创空间要为地方高校提供创新平台。为此,众创空间要整合高校中的一些平台资源,如实践基地、实验室等,同时也要利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使高校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众创空间为地方高校培养人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状态下,众创空间成为高校发展特色育人模式的指挥官。
除此之外,众创空间还能够为地方高校提供资本渠道及培养渠道。通过创业投融资的方式为高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为其创造一个由多元化资金链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并且众创空间还拥有众多的企业精英及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能为地方高校发展特色育人教育模式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3 结语
为了使地方高校更好地利用众创空间开展特色育人模式,要将众创空间与高校创业教育相结合;确定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众创空间也要为地方高校提供创新平台,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营造出一个较为融洽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梁微.地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路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3):83-86.
[2] 王迷迷,郑英,孙亮.基于群体创新空间理论的高校众创空间构建策略[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07):105-107.
作者简介:李文婷(1983—),女,黑龙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