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智慧营建研究

2018-07-23 08:54陈丹阳王桂兰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陈丹阳 王桂兰

摘 要:村落空间通过街巷系统联系和贯通,保持自然环境和土地特征的同时,又维持着土地肌理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联系;既保持着村落景观文脉的延续,又维持着生态体系的完整,无不体现了古人的生态营建智慧。本文以江西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对村落街巷空间体系的梳理和溯源,探讨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智慧营建方式,以期对传统村落保护设计有所助益。

关键词: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智慧营建

0 引言

村落空间的演变与城市空间不同,更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景观变化,使得在乡村聚落空间环境中街巷空间成了完整的空间体系形成的关键。[1]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保存更为完整,具有更高的文化、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的村落,体现了基本的聚居生活模式,蕴含着传统的生态发展观,凝结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2]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智慧营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村落中的街巷空间是一个地区或区域特质的概括与浓缩,是乡村聚落文化的精神所在,体现了强烈的场所精神,承载着当地居民对这片生活土地的情感;第二,村落街巷空间体现了人们适应自然、改造环境及整理土地使生活与环境更加融合的适用智慧。[3]这正是当今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街道空间缺乏人情味,以及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割裂的背景下最缺乏的内涵。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街巷系统的溯源和梳理,从整体到局部、主观到客观、空间形态到具体物质要素等方面探讨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智慧营造方式,希望通过对此问题的探析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营建的研究提供补充;第二,为传统村落以及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第三,为城市聚落人性化和生态化的空间营造带来一定的启发。

1 村落街巷空间构成与形式

虽然村落中街巷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偶然,但是有聚落就会有交往的发生,街巷也受到邻里交往、外界交通联系等功能以及私密性和开敞性需求的制约,因此村落街巷空间的演变整体存在内在的结构和秩序。[4]街巷网络在村落空间中四面延展,从微观角度来说,街巷包括地面铺装、建筑立面等;而从宏观角度来说,街、巷、水系以及街巷空间延伸部分都涵盖其中,整个街巷空间形成了复杂而系统的组织结构。[5]

2 村落街巷空间的价值

2.1 完善交通联系

村落形成之初,由一户村民选址而居。最开始的生活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从家到耕地比较单一的活动。随着聚落的村民增多,村落不断扩大,人际交往更为频繁,交通联系也更为复杂,也需要更为完善的交通来沟通村民生活的联系。村落空间通过不同级别的街巷将各家各户、田地、过渡空间联系起来,村落的交通流线更加完善,村落的秩序感和层次关系也更加明晰。

2.2 整合村落布局

当聚落空间结构逐渐复杂,村落空间中包含要素的种类和数量也更多。村民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建筑室内生活的空间,对于室外空間的营造则不够重视。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形成了祠堂、居住、耕地等比较零散的室外空间类型,而街巷将这些成片的零散的空间组织起来,形成了功能布局合理的乡村空间。

2.3 促进空间流动

聚落的空间是根据村民的生活、生产、宗族的需求而形成的。各家各户建立自己的居住空间,因此村落空间更多倾向于内向的空间。基于私密性的需求,不同空间往往由高大的围墙相互隔开,使不同的功能空间与自然相互隔离。而街巷将这些空间相互连接,形成了半私密的、开放的交流空间,使不同的空间得到融合,也使自然与空间能够相互渗透。

2.4 增强情感联系

高大的院墙将人们相互隔离,院墙内便形成了人们追求的私密空间,而村落中的街巷则成了村民日常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街巷空间中因此产生了巷道里的售卖和日常交流的空间、墙角的半私密交流空间以及祠堂和书院等重要建筑前的集散开放空间等,这些空间的存在都会增强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联系。

3 下屋村街巷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江西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始建于明永乐初,是中共在黄埔军校杰出领导人熊雄的故里,村中熊氏祠堂、熊雄故居等建筑保存完好,有精湛的砖雕、木雕艺术。然而下屋村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发展,村民在发展过程中多在自己旧宅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或者在旧宅旁边加建新房,甚至把部分旧宅推倒,重新建立新房,使得现存的村落风貌呈现为半传统半现代的形态。由于新房楼层普遍比原来的旧居高,整个村落从远处给人的整体风貌更多地呈现出新村和城镇的风貌,导致村落空间的肌理几乎被破坏,古村的风貌也大大受损,使得下屋村虽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精湛的装饰艺术,但是却在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目前下屋村的村落街巷系统根据功能和等级可以分为过境道路——主街——巷道——巷弄。过境道路为乡道芳徐路公路,尺度较为宽,主要供车辆通行;主街本是村落的历史文化之脉,相对最长,东西向贯穿整个村落。下屋村的主街是主要的进村通道,但是因为传统民居建筑的拆除已经不再承载村落生活的核心功能,空间和功能都被弱化了;巷道主要起联系村落各空间环境的作用,宽窄有度,起承转合,是街巷系统中最具特色之处;巷弄宽度较窄,仅作入户小道通过使用,下屋村的现状中巷道、巷弄都仅部分存在,还能从现状中找到一些空间痕迹。整个下屋村由主街、巷道、巷弄相互串联交错共同形成了下屋村落的街巷系统。

4 下屋村街巷空间构成特色

街巷空间不仅是村民生活来往的空间,同时也是游人在村落中游览的时候接触得最直接的空间。根据街巷空间的构成与形式,下屋村街巷空间可以划分为交通空间、水系空间、节点空间几个主要的空间类型。通过对下屋村的多次实践调研,总结出了下屋村具有以下几类街巷空间类型及特点。

4.1 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将节点相互联系起来,主街可以容纳多人在其中进行各种交往活动,联系交通并且分散人流。通过实地的考察调研,下屋村街巷道路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贯穿整个村落的主街,满足主要的交通往来;第二级是联系村落各个空间环境的巷道,在交叉口处放大,是村落内部空间的缓冲和转折;第三级是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巷弄,尺度较窄,仅仅具有通过功能。三级街巷相互串联交错共同形成村落的街巷结构,同时在祠堂周围败落的居住群中还存在着一些残破的片段空间,可以作为考证下屋村曾经街巷的风貌和尺度的依据。

4.2 水系空间

下屋村北部和东部由河流环绕,长塍河和小港河贯穿南北,村子中尚存多口池塘,在部分街巷中还保留着在使用的水圳。根据当地的歌谣以及族谱上记载的村落布局以及邻村上屋村现存的村落形态来看,曾经的下屋村小溪流入村内,水圳沿街巷空间布置,将村内的池和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联通的水空间。不仅使村子内水活起来,也为村民提供了生活和农业用水,活水流通也起到了自流排污的作用。水系使空间充满生气,也给整个村落带来了活力。

下屋村旧时就有儿童流传的歌谣:“上游苏陂泥笼,下有宝塔把水口,左有鸡秙形,右有大阳庙,代代儿孙坐四轿,四个门楼顺一向,石码禾场活水塘。”在这首歌谣中,就有村子中水口、水塘景象的记载,可见水系在整个村落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下屋村的整个街巷空间形态破坏严重,但是仍然保持着多个完整的水塘,只是曾经的水系已经被隔断,像毛细血管般的溪流和水圳多数已经不存在,但是在与下屋村同源的上屋村村落形态中,水系与街巷空间结合的布局和结构仍比较清晰,可以作为考证下屋村水系空间的依据。

4.3 节点空间

虽然下屋村现存的保护完整的空间节点数量不多,但从家谱记载和走访情况来看,下屋村原来的街巷空间结构明晰,节点部分在整个街巷空间形态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空间节点是停留、休闲、中转的重要场所,按功能属性划分,主要包含入口空间、公共空间和交叉口空间几类。

(1)入口空间。节点空间中的入口空间既起着连接宅院入口过渡空间的功能,也是休憩、交往的重要场所。下屋村传统居民建筑的入户空间较窄,道路和院墙通过青石板直接相连,一家家院墙界定出了街巷的空间形态。在后来修的新居中,入户空间则较为开敞和开放,形成了道路——开敞院落——民居建筑的空间序列。

在村中,门楼空间成为入口空间中较为独特的节点景观,村民在拆掉旧建筑的同时有部分村民留下了门楼部分,因此在现有的村落空间中形成了围绕门楼而成的独特的入口活动空间。即使它们已经不如从前气势宏伟,但也是村落中少有的尚存的记忆空间。

(2)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中心场所。公共性活动主要为商业买卖、休闲集会、家族祭祀等。同时,这些交往中心往往为主要交通道路汇集处形成放大的节点空间,兼具疏散功能。下屋村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是熊雄祠堂空间和熊雄故居庭院空间,其他比较重要的包括村口空间、书院空间以及一些面积比较大的沿街院坝空间等。

(3)交叉口空间。街巷与街巷交叉口,在街巷空间中起导引、承接作用。下屋村交叉口均以“T”“十”字形态为主。交叉口空間多有不同程度的曲折和错位,为了避免十字口出现的节点处错位,空间的面积也会增大,同时错位交叉的交界形态也产生了较强的识别性,这些都是村落自发演变形成的。只是下屋村现存的交叉口空间十字交叉形越来越多,使得随之形成的硬质铺地活动场面积也越来越大。

5 下屋村街巷空间现存问题及保护的思考

整体来说,下屋村街巷空间体系破坏比较严重。虽然下屋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建筑和装饰艺术资源,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上也是困难重重。下屋村街巷空间存在村落发展过快、保护意识不足、村落空心化导致空间活力衰退等问题。通过此例的研究,对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5.1 要更加注重整体保护

传统村落是乡村和古村落中保存更为完整,且具有更高的文化、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的村落,体现了基本的聚居生活模式,因此更需要强调一种整体和完整性的村落风貌呈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村民和管理部门忽略了建筑节点之外村落的灵活的外部空间,导致街巷肌理、乡村风貌遭到破坏。因此,在后续的保护性设计中,要注重对村落街巷空间肌理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性整改,充分挖掘村落的历史价值。

5.2 结合当下的发展需要

在下屋村的调查中发现,街巷空间形态遭到破坏最直接的原因是村落原始空间形态不能承载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在没有统一规划的情况下,村民自发的建造活动严重破坏了村落的街巷空间肌理,影响了村落传统风貌。在后续的保护设计中,一定要结合村庄现有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当下村民的生活及村落的发展需求,将传统的空间形态和现状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

5.3 持续性保护,发挥村民的能动性

街巷空间环境营造,需要对构成空间的物质要素(如环境、道路、建筑等)进行整理与修缮,既要保存原生环境,又要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街巷空间的保护是一个持续性的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发挥村民的能动性,发挥村民自身的力量,从民俗、民风、建筑、外部空间等各个方面对村落进行整体性的持续保护。

参考文献:

[1] 高峰.空间句法与皖南村落巷道空间系统研究——以安徽南屏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3(11):42-44.

[2]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高国栋.徽州传统聚落中外部空间的保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5] 段进.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丹阳(1991—),女,重庆人,风景园林专业,助教,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王桂兰(1972—),女,重庆人,园林专业,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