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法在服装配饰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改革

2018-07-23 08:54李婧周锦涛皮珊珊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

李婧 周锦涛 皮珊珊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落地。然而现行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实践设备的不完善和学生关注重点的转移导致学生的兴趣缺失,教学效果欠佳。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设计类课程的发展现状,分析服装配饰设计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课程内容、方法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式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教学意义以及实际应用举措,希望为该课程的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当下专业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服装配饰设计;多元考核体系

1 服装配饰设计课程概况

服装配饰课程设置在大四学年,面向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专业开设。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完整的服装设计知识和结构工艺基础,并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锻炼其创造性的最佳时期。而该阶段又是学生从学生角色逐渐向工作角色的过渡时期,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和工作实习,配饰设计课程在这一时期的介入能够带给学生新的思路。

2 服装配饰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的单一。一般以教师理论教学为多,实践教学少。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方式会相对枯燥,且服装配饰种类很多,列举出的类别有限,很多知识只能点到为止,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喜好和需求。

第二,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大四阶段,就业为学生头等大事,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段会忽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配饰作为服装的分支,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学习。其次,传统的设计课程中设计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期间不顺利,对自己的审美和设计能力产生疑惑,缺乏自信。

第三,设备的普及性不足。国内大部分服装院校都开设了配饰设计课程,但没有精细划分到具体配饰方向,也没有设计专门的专业学科来进行人才培养。[1]作为边缘学科,教师授课方向以设计与鉴赏为主、制作为辅,鲜有专业设备用于学生制作实践。

第四,考核体系片面,设计类课程没有标准答案。由于审美倾向不同,市场的评判标准也存在差异,若由教师一人评判,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风格存有疑虑,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部分学生容易带着应试教育的心态来学习课程,只求结果,不重视过程。这使得学生的设计思维受到限制,设计出来的产品难以在创新性和产业化需求中作出平衡,教师也难以对学生的设计过程、合作过程作出评价。因此,在既定的现状下,“项目式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对应用型本科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十分迫切的。

3 项目式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项目式教学法,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项目为导向,学生根据项目的目标自主解决问题。在课程的最初,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设置任务,学生围绕教学项目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或与其他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式教学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组织者或引导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操、协同合作、交流探讨。[2]通过项目,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更能培养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 项目式教学法在服装配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4.1 “双导师制度”走进项目课堂

大四专业课程教学在整个大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知识课程,更能使学生将大学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学生在课程中的探索,除了自主组建团队分工合作外,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本课程引用“双导师制度”项目化教学模式,除在校教师外,邀请配饰行业中的专家或是工艺大师作为企业导师。在发布项目后,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指导,校外导师将理论知识实践化。[2]根据课程项目安排,校内导师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展示厅参观,通过讲座和论坛形式让学生理解配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态势;校外导师组织学生赴服饰产业园等地参观与交流,让学生接触最新配饰发展趋势和工艺特色,了解课堂知识对接的市场模块。让学生打破自我局限,了解配饰的前沿进展。弥补在校学生对当今配饰趋势和工艺这一模块的薄弱知识。通过双导师制度培养,一方面充分优化教学资源,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四学生对教学效果保持良好的兴趣与态度,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

4.2 校企合作,构建项目平台

大四上学期,正是企业招聘的黄金时期,也是应届学生寻求就业岗位的高峰期。在课程中融入企业实践与合作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最佳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更能帮助学生顺利走出校园步入社会。

项目发布后,学生与企业进行项目配对。本课程采用如下两种合作方式。第一种,学生为项目的甲方,负责设计与出图,企业配合学生进行产品呈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设计出自己的配饰效果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美学和工艺上的指导。设计成稿后,由学生、教师和企业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进行生产打样。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创意类配饰设计,通过项目的搭建,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设计创意性和企業的高生产能力,让图稿变为产品,真正达到创意落地。

另一种为企业定题,学生作为项目乙方出稿。企业以自己的需求给学生设定实际项目或虚拟任务,学生自行分组作为企业的子团队。根据给定项目进行配饰主题灵感发散,立足市场需求,捕捉闪光点,通过小组成员不同支线的设计提案完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经双方确定后进行系列稿件的绘制与调整,进而与企业技术部门协商,选择合适的工艺来达到最终设计效果。

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活跃的思维创新力和设计力,企业为学校提供成熟的产业化设备与完善的生产流程。通过相互沟通与协作,让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理解学校传统课堂上的知识,更能了解企业的运作和市场发展,增强学生的商业意识。同样,企业能获得学生设计样稿,减免一定份额的设计费用,更能从中招聘到匹配公司的员工,减少了培训磨合成本。

4.3 赛教结合,提升项目水平

大赛代表着一定范围内人群或产业群体的需求风向标。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应贯穿于教學之中。课程开始,教师选择较为符合课程的赛事作为项目进行专业教学,并动员学生参赛。本课程根据课程安排与赛事时间的吻合度,引入“大唐杯袜艺设计大赛”,和“震泽杯纺织品设计大赛”两项主要赛事。在赛事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时发现自己在思维和技能上的不足,在请教教师的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盲点。其次,“赛教结合”能有效提升专业竞赛的开放性。[3]服装配饰类赛事项目有来自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高校学生及设计爱好者参加,学生可以通过比赛横向了解不同院校的设计风格和学生的设计水平,从而在其中找到差距,攻克薄弱环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出及时调整,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再教设计与开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攻克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业务能力也能更贴合当今市场的需求。

4.4 构建多元学习效果考核体系

将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入服装设计类专业课堂中,课程的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也有较显著的改变。由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个体提交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单纯考核路线变为教师发布作业——学生团体完成作业,双师进行指导——教师、学生与市场评判作业的多围度考核体系。

学生围绕项目展开配饰品的构思、市场调研、设计与制作、成品的展售与最终产品回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变成了产品,真正实现了设计力的转化。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市场、行业的标准,意识到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市场实操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在项目过程中不断地磨合与改进,最终找出市场的需求和自己设计风格的交叉点,使自己的设计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有教师、学生和市场三方面共同评价,教师不再独享评定权,学生能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色,学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评判作品的结果更能体现当代大环境的审美倾向。结合市场反馈进行考核,不断促进课堂理论知识与行业新动向接轨,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也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5 结语

项目式教学法拥有独特的过程实施与测评体系,是提升高年级大学生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立足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以项目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在学校、企业和市场共同作用下,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专业诉求和市场需求、教学实践与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平稳衔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水平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蓓.配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8):275.

[2] 谷龙艳,雷岩,吕金洲,法文君,李静.“项目引导”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施[J].广州化工,2018,46 (12):138-140.

[3] 俞雷.校企合作《家居配饰设计》课程教学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07):108-109.

[4] 王坤,严尚滨.项目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8(12):102-105.

作者简介:李婧(1991—),女,硕士,助教,从事服装设计与品牌、服装数字化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项目式教学法
《ASP.NET动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思考
高效、探索、实践
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项目式教学在《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项目式教学法之于笔译教学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