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冶 英启琛
摘 要:艺术设计工作室制度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学赛培创”的能力。深化工作室的育人效果,需要从教育理念、平台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着手,从教学内容、学校改革、国家政策等方面深化工作室协同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协同育人
工作室制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教学模式,以“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而出名。艺术设计工作室汲取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充当第一课堂的有利助手,致力于艺术、手工艺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 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内涵与特点
“工作室制”的育人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能力提升为向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两个导师、两个基地为引导,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练为一体,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工作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教学工作中,将“工作室制”育人模式与“大类培养”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当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倒逼课堂教学方式和放学方法的变革。实践证明,“工作室制”的培育建设对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进程具有重要助推作用。一方面,艺术设计工作室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拓展了空间,引入了各种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或竞赛活动,是一种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工作室对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实现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推动作用。学生可以得到两种风格老师的熏陶,在完成各种课题或项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领悟设计知识的真谛以及教师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
第二,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参与艺术设计工作室,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又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艺术设计工作室定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尤其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旨在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工作室的第二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组建团队、自主创作,成员间分工协作,在经过系统训练之后,普遍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工作室发挥“双创新引擎”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趋势,并受到国家重视,艺术设计工作室作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典范,为学生强化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知识、锤炼创业技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许多工作室在“挑战杯”系列赛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均有所收获,逐步形成了由教师、企业专家协同指导,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为主的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
第三,在学校层面,工作室制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适应产教融合、新工科学校的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将会成为高校转型升级的一个趋势。通过“校企合作、新工科的工学结合”,纠正传统课堂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系统性偏差,缩小社会需求与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工作地的适应与磨合,促进人才主体与需求主体的无缝连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 工作室协同育人的路径与选择
工作室协同育人模式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指导学生,积极探索多元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五个共同”的参与,实现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覆盖、全参与,即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艺术设计工作室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需要以开放的思想进行变革,不断优化工作室的格式,不断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工作室的发展有规划、有专业、有企业、有激励的支持,使学生在工作室中能出成果、出创新。
2.1 理念的更新:从理论教学到提升能力
艺术设计工作室突破了以往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即以工作室为单位组织日常教学的补充和实践,以具体项目实操为形式实施教学,以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为双师管理教学和实践。学生在工作室实现了“学(教学学习)、赛(参加竞赛)、培(技能培养)、创(创新创业)”等能力的提升,满足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我发展、创新创业”的培养要求。
第一,在學习上,艺术设计工作室促进课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它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深入探索,它使所授课程与行业接轨,达到课程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和谐统一,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在参加竞赛时,利用工作室的学习环境,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各小组通过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在参加竞赛时,它又是设计作品的摇篮和基地。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思考,进而开拓创新思路,锻炼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通过参与竞赛将培训、设计、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对创新创业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实践,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最大可能。
第三,在培养上,艺术设计工作室主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学、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培养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进而实现自主学习,形成钻研知识的习惯和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创新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改变重理论、轻操作的学习习惯,学会边学边做,边干边学,做到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独立地学习以及自我调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这也是创新思维的最本质特征。培养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结合专业能力,独立思考后利用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科学手段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机制的转换:从搭建平台到建立机制
在师资队伍上,一方面,学院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考察选拔一批技术精湛的企业专家,强力打造一支“敢接项目、会做项目、能完成项目”的双师队伍。
在课程改革上,通过艺术设计大类培养方案的优化及分析,结合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明确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政策支持上,学院适时出台了《工作室管理办法》,从工作室的设立、申报、实施、汇报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由相近专业、相关专业的教师构成的双师型向企业和学校教师构成的双师型转变,明确了配套经费支持的条件和力度。在考核细则上,从工作室创造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成果、学生实训受益面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使工作室的三个功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学校设立工作室,这项关键举措还带动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在工作室的考核中,学生参与有了机制和经费保障,达到预期成果便可获得创新学分;教师指导增强了工作室的实力,其辛勤付出在个人绩效考评中得以体现,使得师生参与的动力十足。
2.3 模式的转变:从“教学模式”走向“人才培养模式”
从教师层面看,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及提升三个能力。三个转变即身份的转变、教学结构的转变、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转变主要是对工作室的参与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由点到普及,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教师工作室的开展。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由纯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力量,激发了教师的项目研发潜能,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种能力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组建教学团队,相互弥补各自课程的不足,校内校外联合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到一流企业顶岗、挂职,进行交流学习,加强理念的深度合作。
从学校层面看,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艺术设计产品的市场化和产品化,深化专业与社会的吻合度,倒逼学校教学不断改革,适应发展要求。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将进一步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育人革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大改革建设的力度,加快形成育人合力,协调育人新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在协同育人的机制建立及政策把控上给予很大的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推進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7年谈到:“要始终坚持协同育人,推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国家的大力支持赋予了高校更多深化教学改革的机会,给予了校企合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良好氛围,给产教融合背景下协同育人创造了契机,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
[2] 蒋新革,牛东育.“学赛研培”四位一体的双师工作室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26):44-48.
[3] 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4] 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09):43-44.
[5] 蒋选荣,吴红漫.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02):29-31.
[6] 许爱军.构建以“双师”工作室为多功能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9):39-41+45.
[7] 黄江鸣,徐晓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28(S1):4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