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霞 施童钦
摘 要:跨文化的环境下,如何将文化与动画创作有机结合,制作有文化自信而且观众喜闻乐见的动画影片,是动画跨文化创作模式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调查研究在动画“走出去”战略中喜获硕果的苏州欧瑞动漫。选取欧瑞动漫与沙特广电机构联合制片的二维电视动画《孔小西与哈基姆》——第一部进入阿语地区的国产动漫作品。分析该影片的创作策略,从中提出中国动画跨文化创作的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跨文化;动画创作;应用策略
跨文化传播的商业动画,它的选题势必是全球化导向的、审美大众化的。中国动画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的胸怀和世界对话,践行文化融合,成为动画跨文化创作模式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欧瑞动漫与沙特广电机构联合制片的二维电视动画《孔小西与哈基姆》是第一部进入阿语地区的国产动漫作品。目前,该影片版权已经出售到22个阿拉伯语国家。2017年2月,第一季动画已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了首播仪式,第二季动画也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本文以影片的内容创作和视听创作为对象,分析欧瑞动漫“走出去”的动画跨文化创作策略,结合时下中国动画艺术创作状况提出中国动画跨文化创作的反思和展望。
1 围绕主题的内容创作
《孔小西与哈基姆》讲述了一对中国厨艺世家的兄妹孔小东和孔小西前往沙特做交换生,寻找丝路美食烹饪的奥秘——哈里斯的烹饪精髓。一次巧合遇到了沙特哈里斯烹饪世家出身的哈基姆。孔氏兄妹和哈基姆一起围绕美食文化经历了一个关于成长、信念、友谊的故事。
1.1 母题的应用:演绎“成长”主题
“母题”的概念源自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曾经提到过:“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最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同寻常的动人力量。”电视动画区别于动画电影梦境般的体验状态,具有贴近日常生活、拉近民众的魅力。动画本身的娱乐属性决定它不能承载过于沉重的主题。那些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则成为电视动画主要的表达主题,如爱、家庭、成长等。
《孔小西与哈基姆》是连续性叙事的电视动画,动画剧情发展环环相扣。主角哈基姆设计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一成不变的性格行为模式不同。圆形人物的性格各方面都处于成长状态。家族餐厅的收购危机迫使哈基姆从一名做白日梦的少年逐步历练成为拯救家族餐厅危机的少年厨师。通过剧情设置,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人物与反派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让哈基姆对社会、自我、个体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实现了改变。
1.2 情境的植入:交流美食文化
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一条美食之路。美食不仅维系人类的生命,还帮助人类进行社会化的联结。《孔小西与哈基姆》在选题上以美食文化交流为切入点,不涉及中国、沙特双方的敏感文化。美食在这里作为文化表征,具有整合集体记忆和情感的作用。
1.3 名片的使用:融合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一张绵延千年的文化名片。武术与影视的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模式”,如美国迪士尼1998年的动画电影《花木兰》、美国梦工厂2008年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今日动画的中法合拍电视动画《中华小子》。在以上动画中,武术是贯穿情节的关键叙事要素,又是具有视觉魅力的运动影像。《孔小西与哈基姆》的主角之一孔小东被设定为集烹饪艺术和中国武术为一身的少年,影片从内而外多维度地展示了中国武术之美。
2 支撑叙事的视听创作
2.1 有度的装饰:角色场景造型指向叙事
哈基姆、孔小西、孔小东是《孔小西与哈基姆》的3个主角。哈基姆符合沙特阿拉伯人的外形特点,如深邃的大眼睛、鹰钩鼻,他身着阿拉伯民族传统服装,如阿拉伯长袍、红白格缠头巾。女孩孔小西富有中国古典美女的形象,杏眼短发身着旗袍。腰间斜系的围兜表明孔小西厨师的身份。男孩孔小东丹凤眼,梳辫子头,身着中式对襟褂子,颇有武侠片中大侠的风范。从角色造型的尺度上看,所有造型经过符号化提炼,呈现的造型符合人们对阿拉伯人、华人的一般认识。
影片场景虚拟了一条美食街,内景较多,外景偏少,巧妙地回避了一些宗教文化问题。外景设置在现代的利雅得街头,有地标建筑的地方,如王国塔、马斯马克堡垒;内景哈基姆家族的餐厅,阿拉伯几何纹样、植物卷草纹样出现在墙、门、窗上,道具如水壶、箱子、地毯都按照阿拉伯工艺品的装饰法则设计。
分析影片的造型设计,可以发现造型作为形式的存在,不仅满足审美的愉悦,而且以现实为参照,符合逻辑地把假想的人和世界变得符合情境。同时,角色场景的形式统一指向叙事,没有滥用民族元素,也没有过度的装饰造型,只为《孔小西与哈基姆》故事本身服务。
2.2 戏剧化的视觉节奏:镜头和光影的妙用
电视动画的叙事不仅需要角色、场景,更需要运动的影像灵活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孔小西与哈基姆》主要采用有限的动画技术,它在视觉上强调扁平化,重视关键帧。影片在有限動画技术的基础上,重视镜头和光影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根据戏剧冲突的设置镜头调度,根据情绪和氛围采用相应的布光方式。比如,哈基姆家族的餐厅被反派角色通知即将被收购的一个剧情,这是影片承上启下的段落,预示着危机的到来。影片采用遮挡的低角度倾斜构图,把反派的跑车置于前景,惊恐的孔氏兄妹置于远景,用画面的大小对比和遮挡关系,渲染紧张、神秘的气氛。反派角色下车,哈基姆跑上前与反派对峙,大面积的侧逆光覆盖反派,反派被塑造得冷酷阴暗。
2.3 异域的声音:演绎地域风情
与视觉画面不同,声音是完全抽象的,声音与画面一样具备叙事的功能。《孔小西与哈基姆》的配乐含有大量原创阿拉伯民族音乐。当配乐和叙事结合植入规定情境中时,故事的整体氛围和人物情感得到了突出。除配乐外,影片聘请阿拉伯地区专业的配音演员用声音演绎角色,让角色更加的饱满立体和真实可信。
3 动画“走出去”的创作策略
3.1 延续母题的探索,追求陌生化审美
在联合制片的主题把握上,欧瑞动漫巧妙地利用丝绸之路美食文化的交流,中国武术包裹“成长”主题,用阿拉伯地区人们熟悉的画面情境助推《孔小西与哈基姆》这个虚拟的、夸张的、非现实的新故事。以上围绕主题构建的内容与视听重新拼贴了观众习以为常的日常经验,不管是中国观众还是阿拉伯地区的观众都能有从故事本身感受到陌生化的新鲜感,引发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实拍影视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3.2 突出文化的间性关联,传达普适价值观
《孔小西与哈基姆》表现成长途径和成长结果时,既尊重并强调了动画大众文化的娱乐属性,又着力突出了文化的关联性。由于处于跨文化传播的创作背景下,围绕“成长”主题的相关价值观的阐释必然需要考虑阿拉伯地区儿童的文化认同模式。拉里·A·萨摩瓦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提出:“文化模式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和许多其他价值观相互关联。”影片选择了世界人民普遍的价值观,如实现自我、回归家庭、珍视友谊等价值。选择用普适价值观作为关联文化的契合点,有利于减少文化误读的问题。
3.3 应用地域文化符号,统一文化风情
符号可以表達思维。人类是制造符号的动物,正是符号使人们得以交流。《孔小西与哈基姆》中大到丝绸之路美食文化、中国武术,小到角色服饰造型、内外景造型、内景餐厅的道具,甚至配乐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符号。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符号都是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所熟知的。在符号的解读上,能找到共同之处。以历史记忆、文化底蕴、文化品牌、文化特色为纽带勾起彼此共情的情境。
3.4 目标观众清晰,培养情感纽带
联合制片的动画片最大的问题是“演给谁看”,目标观众不清晰会两头难讨好。《孔小西与哈基姆》清晰地把阿拉伯地区儿童作为第一目标观众,围绕沙特阿拉伯少年的成长故事锁定目标观众。《孔小西与哈基姆》采用连续性叙事,戏剧冲突来自主角哈基姆与自己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中产生的矛盾,角色会随着剧情不断犯错也会不断成长。以上角色与剧情的设置有助于吸引高年龄层的观众,增强角色依赖,维系动画片与观众之间长时期的情感纽带。
4 中国动画跨文化创作的反思和展望
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动画作品数量稳步增长,但出口企业数量呈减少的趋势。中国动画的跨文化传播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结合上文对《孔小西与哈基姆》“走出去”的创作策略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反思和展望。
4.1 定位品牌价值,创造共享文化
这里指的“品牌”不仅是依靠角色形象带来的知名度,而且包括从微观到宏观的一系列品牌价值的建立与延续。品牌价值,即一个品牌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理念、价值观和表现形式,是与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紧密相关的,简言之,就是品牌的内容。从微观层面,动画创作上,故事类型、故事主题、概念美术设定、视听风格都需要围绕一个品牌价值来进行。从宏观层面,主要是动画企业为实现自身竞争优势,结合政策、价值取向做的一系列规划和引导。这些任务包括动画产品开发、概念设计、营销传播、扩展发行渠道、各种形式的研究。关注政府政策导向,积极参加国际动漫展会,累积更多的品牌推广渠道与选题。动画走出去,除了动画产品出口贸易,还会有许多联合制片的机会,这要求中国动画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提炼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价值,用这个品牌价值管理属于自己的动画类型和母题。这个品牌价值要求具有辨识度、有区别性,又含有不同文化背景与群体的人们都可以共享的特征。
4.2 开发文化资源,突破文化身份的二元困惑
在中国动画跨文化创作中,一直存在文化身份的二元困惑。是遵从开放的国际化表达,还是保持鲜明的民族性?伴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剧和日常化,能否超越“非此即彼”的模式,成为中国动画跨文化创作的关键。动画影像的生成逻辑本身就是图像模拟现实,呈现虚拟的有取代现实逻辑可能性的文化。文化资源转换过程中动画影像逻辑超越现实、遮蔽现实冲击着文化本身的符号逻辑和传统审美。在为数众多的文化资源中,是否能选择合适的动画创作点,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秉持现代化的审美眼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创作者把握文化传播的尺度和界限,不能突兀地加入过多过深的中国文化,强势地消解对方文化的符号逻辑。从全球范围看,有的放矢地应用当下中国和跨文化地区的世界名片,强调故事内部的文化交流,讲述当代人共同的情怀有助于动画跨文化的文化资源转换。在新的跨文化创作视野下,告别了二元论的非此即彼,并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深层文化理解和沟通上的困难。
4.3 提高艺术自觉,回归动画艺术本质规律
不同的国家政治背景与经济状况的不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样性,这也带来不可避免的“文化折扣”现象。这是中国动画“走出去”的主要难题与瓶颈。动画跨文化创作不仅是文化资源的展示和输出,从审美的角度看更是创造奇幻、虚拟视听的艺术。把握动画艺术的本质规律画面、声音叙事有助于主题的有效表达,观众随着叙事的设置得到超越日常经验的心理满足,审美想象得到更多的发挥。动画创作回归动画艺术本质规律,需要中国动画创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认识的进化。
当前中国动画正在崛起,动画“走出去”让更多中国动画与国际市场碰撞,不断摸索、总结与突围。正确的创作方向、清晰的价值判断以及精神的解放,将有助于未来中国动画越走越远,越变越强。
参考文献:
[1] 何明星.当代埃及青年如何认识中国——中国形象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调查[J].传媒,2011(6).
[2] 佟婷.陌生化追求:动画艺术的形式审美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8).
[3] 拉里·A·萨摩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王玮,徐培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9.
[4] 徐丹,张梓轩.童话王国的创意之举——迪斯尼创意机制研究[J].电视研究,2008(04).
作者简介:刘媛霞(1988—),女,艺术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艺术设计。
施童钦(1988—),男,江南大学研究生在读,工程师,研究方向:动画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