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顾燕 郭志强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飞速增长。故此,国家对文艺服务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而VR是当下最流行的科技,它与文艺服务产业的融合,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文艺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平台分发模式和消费模式四个角度入手,探讨了VR与文艺服务产业的融合模式,以期对将来的实践带来帮助。
关键词:VR;文艺服务产业;融合模式
文化艺术服务型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艺服务,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和其他文化艺术服务这5个部分。①国家非常重视文化艺术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它是普通百姓文化提升与精神享受的保障,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VR是当下应用最广,发展最为迅猛的新技术之一。中国对VR的研发非常重视。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培育虚拟现实产业。同时VR技术被发改委纳入“互联网+”专项建设之。此外,它也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对VR的跨界融合正成为重中之重,其中就包括VR与文艺服务产业的融合。
1 VR与文艺服务产业的融合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在经历过前期疯狂的发展之后,VR由单纯的技术变成了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与文艺服务产业的融合也开始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一方面,文艺服务产业的相关企事业数量及产值进一步增加,对VR的应用和开发呈高涨趋势。截至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值2582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9%。增速比工期GDP现价增高1.5个百分比。文化产业增值占GDP的比重为3.82%。仅在文艺服务业,全年就产生了877亿元;表演艺术团体10787个,比上一年增加2018个;演出210.78万场,比上年增长21.2%;而艺术表演场馆则有2143个,美术馆418个,比上年增加54个;全年共举办展览5264次,比上年增长6.3%……②同时,2016年,VR内容市场规模已达7.2亿元,而新成立的VR企业也达到了105家。③根据各方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VR产值将达到94.2亿元。
另一方面,融合方式呈多样化态势。VR与文艺服务产业的融合方式大致有四类,分别为简单融合、文化导向融合、科技导向融合和深度融合。
其中,由于全民对VR的狂热追求,导致简单融合模式一度盛行。大量不适合VR化的内容被粗暴地进行VR制作。水平低下,重复性较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这股风潮现已引起反思,这预示着简单的VR展示型融合阶段已经快要过去。同时,前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科技导向融合,造成文化创新内容不足,虚拟现实内容生产率低下,故此应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要求,下一步将从地方文化特色入手,对现有文艺资源进行进一步发掘,以文化导向融合与深度融合方式为发展方向。对VR人才的培训,包括对VR与文艺服务产业融合企业的孵化,开始逐步受到重视。
同时,在本年度3月28日下午,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成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分会,业内多达400名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VR行业标准业已初步制定,这意味着理性发展时代的到来。
2 VR与文艺服务产业融合不断创新的原因
2.1 VR技术自身的创新
VR技术不断创新,其中软硬件部分,针对观看延迟和分辨率较低的情况,科学家采用计算光学,研发了数字光处理器、毫米波传感器以及光投影设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对现实实物属性模拟的逼真度,增加了观看体验,还使得文艺服务创作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与文艺服务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2.2 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科技的创新
VR与文艺服务产业融合能不断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核心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速计算和有效的网络通信传输,才能及时产生亦幻亦真的沉浸体验,完成人机、人人互动参与和实时分享,避免发生计算和传输滞后带来不适。同时完成其他的智能化发展。
2.3 产业自身发展的推动
2.3.1 产业理论发展
研究消费群体,以最新的理论来推动产业发展。其中,“蓝海理论”强调对国人需求进行创新研发,以扩大内需为追求。这促进了对我国VR与文艺服务产业融合的研究。同时,“长尾理论”开始对现有的大规模市场进行重新排序和建构,重视特定人群的小规模市场,强调针对小众人群进行差异性的开发。这种个性化的发展理论,加强了对大数据的分析,对VR与文艺服务业的融合起到進一步推动的作用。例如在演出市场中,与虚拟偶像互动对唱的周杰伦演唱会和针对成熟市场的全息投影天鹅湖芭蕾,就有效地吸引了各自的观众群体。
2.3.2 国家政策的调控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无序发展,国家针对VR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导其在文艺服务产业中的文化保护、博物馆展示和文艺展演方面良性发展。同时,国家还建立了相应的国家级产业孵化基地,如江西省南昌市的国家级产业基地、重庆国家虚拟现实产业园等等。
2.3.3 投资趋势的变化
由于各类投资蜂拥进入VR产业,为了保护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国家证监局紧急叫停了涉及VR行业的上市公司跨界定增。这一举措使得投资由盲目追求硬件转向了内容制作和人才培养,这为VR与文艺服务产业在内容方面的深入融合带来了动力。
3 VR与文艺服务业融合创新的模式
3.1 形成以“观众为中心”的艺术生产与体验模式
虚拟现实改变了艺术生产或展示中,以创作者或展示品为中心的模式,真正形成以“观众为中心”的艺术生产与体验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3.1.1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以舞台表演为例,以往的艺术表演,尽管演员演技出众,但由于舞台场景较为单一,剧情中角色的内心戏较难展现,观众仍然得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移情作用来完成对整部作品的欣赏。正是基于VR所具备的强大属性,即沉浸性、互动性和构想性,威尔士国家歌剧院根据《蝴蝶夫人》和《魔术长笛》制作了虚拟现实的伴奏。这些伴奏辅以虚拟场景,同时能让观众来指挥和编排人物,使之能完全沉浸在音乐和环境中。观众可以第一视角跟随角色穿越时光,突破空间的限制,进入戏剧场景,在虚幻的戏剧世界中随意游览。可以伴随音乐,在瞬间“上天入地”。甚至能从物理空间进入心理空间,“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阅读他的记忆,感受他的悲欢喜怒,体会他的绝望压抑,了解他混乱的精神情况。但是,这里利用VR技术对空间、时间的突破,完全以观众为中心:进入虚拟世界的视角,是观众的第一视角;从何种位置进行欣赏,完全由观众决定;全剧音乐的指挥与编排,也是观众的编排与互动参与……
同样,在博物馆、遗迹保护及展示方面,VR的融入,也形成了真正以“观众为中心”的观览体验模式。在此之前,博物馆正流失大量的年轻观众。根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记录,在美国参观艺术博物馆的人,在过去的20年中数量下降8%。其中,20~30岁的千禧一代,在博物馆参观数量方面呈急剧下降趋势。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展示方式过于单调:冰冷的展柜、脱离历史环境的展品、机械的说明,完全以“展品为中心”,没有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而VR的运用,开始将观众带回到博物馆中。
2018年4月大英博物馆宣布,他们已经与Oculus联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大英博物馆虚拟现实之旅。首期从古埃及和亚述雕塑和埃及木乃伊的画廊开始。这个VR博物馆之旅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互动体验。高分辨率360°摄影,能让观众全方位欣赏,从而不自觉地沉浸其中。逼真的交互式3D模型,能让观众随意点击、移动。还附有专家点评,能全面加深观众对艺术品的理解。最关键的是使用任何计算机、移动设备或是VR头戴设备,就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参观博物馆。同样,依据科学经验,自然博物馆的危险场所可视化展示,让观众可对火山或海洋,抑或是外太空一探究竟。VR使得艺术体验完全突破了空间上的隔阂,可谓大千世界,触手可及!
而VR还可以将不可能视觉化的部分进行完美展现,突破时间的制约。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VR为访问者提供了观看模拟复原物的可能性。大型的历史遗迹还能提供内部导航观看,辅以相应的历史环境,完美再现建造的过程。VR使得博物馆在保护我们过去的同时,导航了未来。
3.1.2 全方位的互动与交融
全方位的互动与交融,一方面,意味着观众可以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对展品或演出进行互动参与,包括上文所述的对音乐剧的“指挥与编排”,对展品的虚拟再创造,与演员的共同演绎等等;另一方面,它更意味着观众与观众间的相互交流与分享。以博物馆为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除了展览的虚拟化,正全力开发沉浸式的互动平台。2017年,该博物馆改造了依托智能手机而开发的应用APP“探索者”。通过使用由800个信标组成的网络,以确定访问者的位置,并显示与周围环境相关的内容。比如,当观众观看蓝鲸模型时,该程序提示试听蓝鲸的声音。同时,鼓励观众在社交虚拟平台上发言,留下自己的感受。“人们希望能够管理自己的内容。人们想参与创造它。”今天的观众希望交流分享共同的经历。而这正是虚拟现实能够发挥突破性作用的地方。全方位互动的虚拟社交,探索不同的互动策展模式,将对文艺服务产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增加演艺或展览的用户黏性,提升附加值,将博物馆、演艺馆等变成一个全新的公共空间。
3.1.3 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智能化的艺术生产体验模式意味着生产体验过程,需要全面将VR融入产业价值链中。必须“加强现代科技在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应用,开发设计集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增强群众的文化体验感,提升数字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④另外,也意味着推广展示时,需要全面采用VR技术。
其次,重视对观众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并根据不同观众进行分层处理,及时在生产中进行反馈调整。“建立健全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需求信息的整理、归纳和分析,精准识别群众文化需求。”然后,根据数据,针对性开发,从VR硬件到软件方面,均强调专业性与普及性并举。最终向“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发展。
最后,是对相应场馆进行VR智能化的拓展与改进。一方面,智能博物馆与演艺厅,其实是利用设备的智能化,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于一体的艺术展示新空间;另一方面,它还表现为对虚拟应用平台的开发,比如虚拟展览预览、智能售票、虚拟地图导览等等。
3.2 形成以“新内容”为动力的商业模式
内容是文艺服务产业的核心。VR的加入為形成跨界合作、联合创新的艺术内容带来了动力。首先,传统文艺题材与形式的作品获得了新生,产生了新内容。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利用VR的全新创作;历史题材的雕塑与虚拟现实动画进行的联合展示;虚拟昆曲博物馆中虚拟的昆曲表演;以及G20峰会文艺表演中,芭蕾舞《天鹅湖》的虚拟舞者与真实舞者,在西湖上共同演绎的梦幻童话效果等等,均是如此。其次,利用VR超强的构想性、沉浸性和互动性制作新内容,也正是艺术家追求的方向。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由英国爱乐乐团研发的“宇宙之声”互动项目,利用VR技术让观众在360°的全景体验中,一边了解宇宙的奥秘,一边感受音乐,还能参与“演奏与指挥”,同时可以下载应用APP进行学习。让观众全方位地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之中。
3.3 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平台分发模式
分发平台依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应运而生,包括应用商店、社交影院、实体体验店、网店、播放器等。这些平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平台,在传播分发效率、多终端覆盖角度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而根据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文化服务平台是传播文化资源、方便基层群众的重要手段。因有VR的加入,能让观众能获得强烈的临场感,以互联网为分发平台的模式将越发成熟。
在新平台上进行的宣传与推广有助于传统艺术的延续。网络互动吸引了很多年轻的潜在用户。这些都能让观众构成变得更加多元。反过来,观众利用新平台进行参与,如社交媒体交互评论,能促进艺术理解进一步提高,艺术生产更新发展。而根据文艺服务内容自身特点,为观众专门制作的个性化服务,如纪念品互动平台在线制作等,还能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从国家层面而言,依托互联网,强化“一站式”应用服务,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文艺服务产业利用新平台进行的公益性宣传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实现文化机构的社会效益。目前,以已建的1个国家平台和33个省级平台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聚拢资源数据,提供应用。集中分散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的数字文化资源,形成全国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云目录,实现按需下载、个性化推送。“十三五”期末,文化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50%的县级以上文化馆将接入平台,50%的乡镇基层服务点都能够依托平台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3.4 形成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消费模式
由于VR技术较为新颖,技术属性较强,其使用往往与智能手机、移动网络息息相关,因此对消费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笔者曾经的调研,从了解程度、使用程度到购买意愿等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20~35岁的消费者居多,同时集中于IT产业和数字媒体行业。如果想要体验融合VR的文化艺术服务产业,这就需要消费者积极转变消费意识,掌握新的消费知识,将消费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和社交化方面轉变。
但是,文艺服务行业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也需要积极推动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不断拓展消费市场。将智能化由“专业型”转为“普及型”,或是两者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Google Cardboard就是非常杰出的案例。将高昂的VR穿戴设备简化为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的纸板眼镜,极大地缩短了消费者与新科技间的距离,一方面开拓了新的市场价值,一方面为普通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提高了消费意愿。从而带动了大众对新技术的认知,提高了接受度,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创造了技术消费品,技术消费品又改造了人。”
4 结语
其实,VR与文艺服务产业融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技术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只有真正地将普通观众作为服务主体,才能建立一个高效智能的融合模式。该模式不仅能提供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和体验方式,还搭建了一个平台,实现人与艺术品、人与人、人与虚拟空间的即时互动。从而真正提升文艺服务产业的服务水平,扩大其经济效益,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①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
②数据来源: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
③数据来源:易观:2016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白皮书。
④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 郭梅君.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背景下文化艺术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趋势[J].上海文化,2014(02).
[2] 陈颖.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J].特区经济,2014(10).
[3] 臧志彭,解学芳.论我国演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与重塑[J].经济纵横理论月刊,2013(04).
[4] 李凤亮,胡鹏林.“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5] 王建美,等.美国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
作者简介:张毅(1981—),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顾燕(1982—),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面:平面设计。
郭志强(1978—),男,江苏南京人,助教,研究方面: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