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君 符文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彩纷呈,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百花园中,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更是多姿多彩,绚烂夺目。少数民族聚居地都会有传统的民族舞蹈存在,其在推动人类发展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阿昌族“蹬窝罗”的舞蹈由来与艺术特色,并分别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这种舞蹈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情况。
阿昌族属于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其分为大阿昌与小阿昌。阿昌族的历史十分悠久,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在舞蹈领域,与其他民族相比,阿昌族舞蹈形式比较简单,种类单一。群体蹬窝罗舞蹈是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代表舞蹈,一般会在传统节日、丰收喜庆及嫁娶婚丧时进行。尤其是在每年的窝罗节,人们会围绕着窝罗神台跳起窝罗舞,唱起古朴的窝罗调,彻夜不息。随着民族节日与相应标志的统一,蹬窝罗这种有完整形式、简单易学的群众舞蹈通过传承與演变,其形式、内容与功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一、阿昌族蹬窝罗舞蹈的由来
阿昌族蹬窝罗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原始狩猎及祭祀舞蹈进行了有效结合,在娱神的同时达到娱人的目的。“窝罗”属于阿昌族的语言音译,有人把其当作人们在一起舞蹈时的欢呼声。由于这种舞蹈中蹬腿动作很多,所以人们习惯把这种群体舞蹈叫做“蹬窝罗”。同时,关于蹬窝罗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对于蹬窝罗的舞蹈起源,还有一种与阿昌族的火塘文化密切联系的说法。原始狩猎时期,阿昌族先民会在夜晚燃烧起篝火防止野兽袭击。如果部族的成员猎取到食物后,就会利用“窝罗”呼声,以召集所有成员来对猎物进行分食。听完后,人们就会开心地围绕着火堆跳舞,对神灵赐给猎物表示感谢,也表达了分享食物之后的欢快心情。
二、蹬窝罗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蹬窝罗的音乐与程序
传统的蹬窝罗舞蹈分为把套昆、把松昆与窝罗等3个程序。前两项又合称为“责勒杂”,也叫“小切”,意思就是用小嗓唱(假声唱),主要包括一些即兴的演唱,也就是运用一些阿昌语,说一些客套话加上夸口、破花名及问地名等,属于窝罗的序曲;窝罗被称为“责勒玛”,又叫大切,演唱时在唱句的开头、中间或尾部都会加“窝罗”叫声。同时,人们一边合唱,一边蹬窝罗,其曲调高亢雄浑,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二)蹬窝罗舞蹈形式与风格
蹬窝罗属于集体舞蹈,最开始表演时是没有伴奏的,跳舞者一边歌唱一边跳舞。蹬窝罗的舞蹈队形与行进路线大多数是单排与双排形式,围绕窝罗台与桌台进行。近些年来,这些传统队形渐渐被一些民间的艺人冠名“金龙转身”或“双凤朝阳”等。其舞蹈造型也被比喻为“太阳打伞”或者“月亮戴帽”等,非常形象生动。阿昌族的蹬窝罗,这种舞蹈具有动作简练、舞步凝重及歌唱粗犷古朴、恢宏的场面等特点,极具民族特色。
(三)蹬窝罗舞蹈的动作
与“把套昆、把松昆、窝罗”相对应的是“自由步、麻雀步与猛虎出山步”。这是梁河县的阿昌族最传统与原始的3个蹬窝罗舞蹈的动作。近些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用动物对这些动作进行命名。此外,阿昌族人还会跳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期望。例如,跳麻雀步来代表希望得到好运,跳猛虎步来表示大吉大利、驱邪扶正等。
三、“蹬窝罗”舞蹈的演变
(一)蹬窝罗舞蹈时空变迁中的演变
蹬窝罗这种舞蹈最开始是阿昌族祖先狩猎成功后,用“窝罗”呼声召唤部落成员聚集共同庆祝与分享,并围绕着火塘起舞的。那时候的舞蹈没有固定的场所,也不需要特别的布置,只需燃起火堆即可;到农耕文明时期,阿昌族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在农闲时节或各种喜庆、丧事场合围桌歌舞;规模比较大的蹬窝罗是在阿昌族窝罗上出现的。1983年,窝罗节正式被定为梁河县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定于每年的正月初九进行,之后当地政府把关于蹬窝罗的神话传说和文化元素应用在蹬窝罗的舞蹈活动中。在阿昌族民族节日统一后,阿昌族聚集的梁河与陇川等地都建成了露窝罗的活动广场,其中融入不少阿昌族的传说元素。在每年的阿露窝罗节,各个阿昌族聚居县区都组织几百人在阿露的窝罗广场进行集体的蹬窝罗活动。
(二)蹬窝罗的舞蹈伴奏演变
阿昌族的蹬窝罗舞蹈伴奏经历了人声至乐器伴奏再到录制音乐的演变。每一种舞蹈音乐的伴奏都不会被新乐曲所替代,只是不作为伴舞主角出现,大多数时候会采取各种音乐共同伴奏的形式进行。传统蹬窝罗舞蹈的曲调比较固定,结构相对简单、唱词也即兴灵活。大多数时候由阿昌族中特别能唱会跳的“稍干”进行领唱,众人附和。由于歌词是即兴编制,曲调会有一些拖延现象。1983年以后,随着政府对阿昌族传统歌舞的重视,蹬窝罗的舞蹈音乐伴奏有了更多创新,并受景颇族、傣族等舞蹈影响,渐渐加入一些管乐、弦乐等。同时,随着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蹬窝罗舞蹈的规模比以前更加宏大,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目前,在一些较大型的“阿露窝罗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用专业音响直接播放一些现代的阿昌族歌曲,音乐节奏也变得更加稳
定与欢快。
(三)蹬窝罗舞蹈的动作演变
蹬窝罗舞蹈长期发展之后,动作比之前丰富了很多。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通过文件形式把阿昌族节日正式确立后,人们大力恢复阿昌族窝罗节文化,整理与传承梁河的阿昌族传统歌舞。结合相关生产活动与一些神话传说,人们又陆续地编制出十几个蹬窝罗的舞蹈动作。后来,为了方便在窝罗节上进行群体舞蹈,人们对新创作的动作进行简化与浓缩,其变得更加简单易学。最后,人们提炼出“庆丰收”“跳阿露”及“蹬窝罗”3个舞蹈动作,作为蹬窝罗舞蹈典型动作进行传承与推广。现在的舞蹈动作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更紧密的关系,动作变得更加灵动与轻快,幅度也变得越来越小。
(四)蹬窝罗的舞蹈仪式简化
阿昌族的传统蹬窝罗拥有固定的仪式与程序,在窝罗节上和“活袍”等祭祀的诵经等仪式联系在一起。现在,蹬窝罗舞蹈在喜庆的场合发挥着娱乐群众作用,与早期蹬窝罗舞蹈相比,舞蹈程序与相关的仪式变得更加简化。在梁河的阿露窝罗节庆祝活动中,“活袍”的祈福环节变得更加简单,使整体舞蹈变得更加简练。
(五)蹬窝罗的舞蹈功能演变
阿昌族的蹬窝罗早期和祭祀仪式密切相关,初期舞蹈作用是娱神祭祖,以祈求获得更多的福泽。而现在蹬窝罗的主要作用是娱乐生活,发扬与展示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加强,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媒体手段日渐丰富,传统的蹬窝罗舞蹈在村寨中的社会与娱乐功能已减弱很多,其承载的文化艺术传承作用也变得不再明显。许多阿昌人对于自己民族舞蹈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已不太清楚。
四、结语
在阿昌族蹬窝罗舞蹈的长期传承过程中,舞蹈主体对于舞蹈文化的掌握与认知经过了从低到高逐渐提升的过程。阿昌人对蹬窝罗舞蹈的文化认知与情感认知发生了变化,目前蹬窝罗的舞蹈伴奏有了较大创新,舞蹈动作、舞蹈仪式变得简化,其功能也发生了由娱神到娱人的重要演变。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