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宝,程东霞
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六安,237012
国内外学者对踝关节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过详细分析,并提出许多科学合理的建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力量训练,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预防疲劳,辅助保护以及加强营养等都能有效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1-6]。本文借鉴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传统武术功法运动之“仆步”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踝关节运动损伤进行预防,以拓展武术功法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采用实验研究法,以踝关节内翻而造成足外侧运动损伤作为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判断依据[4]138,选取研究样本120人,其中,男101人,女19人,所得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设计:用Excel软件中的随机发放器对研究样本进行随机取样,共分A、B、C、D 4组,实验16周,分为前8周和后8周两个阶段进行。实验时,采取双盲实验严格控制其他干扰因素。从第1周开始,于每周一至周五的早操前和每次运动课准备中,分别对A组和C组进行3组左右腿仆步震压10次,并在每组每条腿最后一次压到最低处时,静压10秒的拉伸实验处理。对A组和B组的踝关节运动损伤人数等相关数据进行前后测,对C组和D组踝关节运动损伤人数进行后测。把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利用协方差分析比较A组和B组的后测结果;用t检验比较C组和D组的后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判断实验效果[2]139-140。
对A、B两组的实验前、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1):A、B两组实验前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实验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A组实验前、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B组实验前、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初步估计武术功法运动“仆步”练习对内翻而造成足外侧运动损伤有预防效果。但是,由于踝关节内翻而造成足外侧运动损伤的外在不稳定因素众多,所以只对A、B两组的前后测得结果进行检验,所得结论的证据不充分,还需进一步论证。
表1 A、B组前后测对比 n=60
对A、C两组实验后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2):A、C两组实验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A、C组后测对比 n=60
对A、D两组的实验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3):A、D两组实验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
表3 A、D组后测对比 n=60
对B、C两组的实验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4):B、C两组实验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
表4 B、C组后测对比 n=60
对B、D两组的实验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5):B、D两组实验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5 B、D组后测对比 n=60
对C、D两组的实验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表6):C、D两组实验后踝关节受伤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
表6 C、D组后测对比 n=60
通过以上分析,武术功法运动“仆步”练习对由于内翻而造成的足外侧运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武术功法运动“仆步”练习对由于内翻而造成足外侧运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效应。从生理学角度看,首先,每次练习通过克服自身重量对左右腿“仆步”震压10次,为期16周,充分发展了外翻肌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它们的生理横断面增大,力量得到增强,从而提升了踝关节的稳固性,达到预防踝关节外翻受伤的目的;其次,每次练习克服自身重量对左、右腿“仆步”10次震压练习和每组每条腿最后一次震压到最低处时,静压10秒的拉伸实验处理,使踝关节外侧韧带——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距舟韧带、距跟骨间韧带、距跟外侧韧带和跟腓韧带的延展性得到拉伸,踝关节的外翻活动范围得到扩大,进而能有效地预防踝关节外翻受伤[4]138;最后,通过每组每条腿最后一次压到最低处时,静压10秒的实验处理,能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主要是通过提高运动中枢同步兴奋能力和改善运动中枢间机能协调能力来实现,即运动中枢同步放电的程度大大提高,这样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随之提高[7],最终达到踝关节外部肌肉力量得到增加,提升踝关节的稳固性,从而达到预防踝关节外翻受伤的目的。
为预防运动中由于内翻而造成踝关节外侧运动损伤,笔者在借鉴已有预防踝关节外侧运动损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武术功法运动“仆步”练习,研究其对人踝关节由于内翻而造成外侧的运动损伤的预防效果,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武术功法运动“仆步”练习对由于内翻而造成足外侧运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效应。该研究为武术功法运动在其他运动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