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健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三十多岁时谪居广西,身体每况愈下。
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自述:“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在《辨伏神文》里他说自己“病痞,且悸”,就是上腹郁结似有包块,同时合并心慌。
医师给柳宗元诊断之后,认为他气机不畅,身体失调,循环欠佳,乃曰:“您这种病就只有服用‘伏神’了,药到病除。”
柳宗元到市集购得茯苓,按照药方“烹而饵之”,不料一剂药服下,病情反而加重!莫非错买了土茯苓?还是医师的判断有误,开错药方?——土茯苓、茯苓,名称相似,但药性殊异。根据《中药学》教科书记载,土茯苓是清热解毒之药,茯苓则是利水渗湿之药。“龟苓膏”中的苓,古方是用土茯苓的。两者皆能利水渗湿,但茯苓用以补脾,无清热解毒之力。
于是,这位医师被柳宗元揪回责问。医师自然诚惶诚恐,不料揭开药罐一看,医师可乐了:“天啊!这些只是老芋头罢了!”原来,药贩用廉价的芋头耍了倒霉的柳宗元。医师很不高兴地说:“是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罪于我,这不是很过分吗?”
柳宗元听罢,又惭愧又愤恨。清代名医程国彭对此深有同感,其《医中百误歌》云:“药中误,药不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