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会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传统礼仪中的跪拜礼进行叙述,从跪拜礼的起源演变到现代社会的变化,依据社会背景和社会特点,从生活细节切入逐步阐述跪拜礼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提出对于现代社会如何继承传统礼仪文化的建议,进而引发读者对于中华传统礼仪的深度思考,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底蕴,同时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跪拜礼;尊敬;本心
每逢节日,小小的村落总是会打破许久以来的沉寂而坠入到喧闹的海洋中去。这时候各种礼仪似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棱角来,村庄中的每个人都在反复磋磨着这些礼节,希望可以舒服顺当的过完这一年,而这其中的跪拜礼就是那棵长的最高的竹笋。酥软的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压痕,重重的沉淀在这片坚实厚重的土地上。焚献冥币、跪拜、一叩首、再叩首,这是祭祀祖先一代代继承下来的传统。拜年时,跪拜礼对于垂髫稚子来说或许意味着压岁钱,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意味着尊重和敬仰。
跪拜礼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文化中占据重要成分,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从跪拜礼起源来看,其出现之初,并没有严格的等级或者尊卑有序的色彩。跪拜起源之时,寻常巷陌、官府民宅、黄发垂髫,不分贫穷贵贱,一律席地而坐。人们以双膝着地,臀部抵于脚根为坐。这种坐姿传递的是一种致敬,没有卑躬屈膝的奴役心态。而人们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话,只要将腰杆伸直,臀部离开脚根,即演化为跪姿;而当人们以手触地之时,则演化为拜姿;以头触地,则为叩首。这种坐姿向跪拜演化的情况,足可以说明跪拜礼的起源并没有侮辱人格的色彩,只是在奴隶封建时代来临,君主统治者为了一家之言而对于跪拜礼进行演化,因此在影视剧中的跪拜之礼总是带有尊卑有序的等级森严的繁文缛节,用以加强统治者对其子民的管理和控制。
可是在日新月异、更迭变化迅速的今天,跪拜礼仪已经逐渐弱化了。至少在寓意方面已经趋向于对跪拜对象的尊敬,并无尊卑之分。在现代社会某些场合,还保留着一些较为传统的跪拜礼仪。新兴科技的触角在伸及每个人的神经末梢时,同时也封杀了一些经典古朴的礼节。跪拜在现代社会发生更为广泛的变化,跪拜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在封建社会自然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在现代社会里,人权得到无与伦比的注重,因此发展到如今只剩下尊敬的含义。清明佳节,踏青扫墓,跪拜礼在现代社会祭祀中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尊敬与信仰。另外在跪拜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改变。古代的稽首之礼,即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还有头触地后很快抬起,即今所谓叩响头的不卑不亢之礼即顿首;以及男子常拜礼,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头至手即为空首等等。从《周礼》、《礼记》等明载的跪拜礼开始,这种卑躬屈膝的繁缛礼仪一直倡行了三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结束了帝制,才正式宣布取缔这种有辱人格尊严的奴隶封建社会礼仪。
现代社会崇尚快且便捷,而古典传统则注重稳和仪式。生活在高物质文明社会中的我们,会不留情面的对跪拜礼进行不遗余力的抨击,跪拜虽然简单,却拦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坎,迈不过去。在新时代的人民看来这是一种陋习,甚至有些与主流社会所谓的“高雅”相悖,因为它违反了现代社会的生存规则,浪费了如金钱般贵重的时间,认为它是繁文缛节,想要表示崇敬,大可不必通过跪拜来表达,比如握手、拥抱等等。也许这种跪拜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可仍能看到隐藏在深处熠熠发光的东西。
双膝跪地,双手合什,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在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跪拜。那并不是封建,更不是迷信。那是一种回忆和尊重,既是对已逝之人也是对现世之人[1]。那是心灵的徜徉,那是精神的放松,追忆那个尘封岁月中的自己,这是一种身心的愉悦。
电视剧里总是看到这样的下跪场景,是宫廷剧君臣的跪拜还是不肖儿女被迫给列祖列宗下跪,然而多数是被迫的,君臣的跪拜是对权利的顺服与敬畏,而给已逝先人跪拜则多是认罪或者赎罪。这都是从虚拟世界所直观感受到的。可是现实中的跪拜远不止于此。
在宗教中,佛教的跪拜是古印度圣人释迦牟尼佛倡导的礼仪,用于修恭敬心,忘却烦恼。自从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信奉佛教的僧人,总会在佛像面前或者寺庙里的尊长面前合掌垂首跪拜。求神拜佛只是属于个人信仰,并未提到每个人都要遵从这一礼仪。但是对于信徒来说,这一方面表达了对神的虔诚,感恩;另一方面向神像祈祷,也是在为自己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在中国跪拜礼的出身虽然多少蕴含着灰暗的色彩,它曾是君权至上的象征,是对帝王臣服忠诚的标志。帝王也正是在臣民反复的下跪中,培养臣民对下跪主义的自觉敏感性。但这并不能以偏概全,单从感情色彩上理解就有着不同的意义,第一层是褒义的,膜拜、感激、尊重;第二层是贬义的,乞求、赎罪、屈辱、忏悔;还有一种中性的,就是哀悼。
跪拜的意义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它是不是始自你的内心,二是跪拜的目的决定着跪拜的意义。如果跪拜是被迫的,那么自己就会被“绑架”,成为了“跪拜”礼仪的牺牲品,被迫的跪拜目的一定不是向上向善,更不要谈跪拜的意义了。如果跪拜是主动的,这就取决于自身的目的了,若是某贪官污吏下跪,人民是不予接受的,反而折射出贪官污吏可憎可悲的嘴脸。究其本质,这样的目的是奴性化的驱使,本身被奴性化的人假若一天成为领导者,他在日后也一定会慢慢钝化你,渐渐成为和他一样的奴性主义者,屈服于权威,因为心已然变色,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鲜活。正如近年来所出现的集体跪拜孔子的现象,往往并非纯粹的个人信仰自由,而是某种威胁的结果;这种威胁,往往来自某个握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机构。这种“跪拜心态”既違背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儒学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跪拜文化”。这种“跪拜文化”既违背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文明价值,也侵犯人权。其实跪拜孔子现象恰恰表明:儒学原理根本没有领悟,尤其不懂孔子所倡导的“礼有损益”的道理。伴随着跪拜孔子现象的,是宗法观念的死灰复燃、乃至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甚至有学者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的“传统文化”招魂,大肆宣扬君权主义、父权主义、男权主义[2]!所以这样的“儒学”、这样的“传统礼仪”,应该予以抨击和澄澈。
其实中国传统的跪拜礼内容不是卑躬屈膝、谄颜媚色,而是崇尚。崇尚天地、父母、主上,从来都是不卑不亢,即使是夫妻之间,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仔细研究明清之前的礼仪你会发现,我们的礼仪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跪拜磕头。中国传统礼仪的真正意义,不是教唆你做一个奴才,而是做一个能屈能伸,进退有度的人。
但凡人世间,三者可跪。一者天地,二者父母,三者已逝之人。跪天地是为膜拜,跪父母是为感恩,跪已逝之人是为尊敬与怀念。除却这三者,冒然跪拜有失理性不说还可能会遭来鄙视,自身也会被奴性化,丧失独立人格。跪拜不同于一般礼仪,因其意义重大,影响甚广,所以行跪拜礼之前请三思忖度,就像前文说的想想自己的初衷。其实,跪拜礼既然能一直存留至今,证明了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必然的合理性,因此完全摒弃的做法一定不可取,但是完全继承不进行批判,也是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经历了许多的变化与发展,回归到礼仪本身最终都是一种人们所能接受,并能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则。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跪拜礼的存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3]。
跪拜也好,不跪拜也罷,只要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和崇尚的表达方式就是没有问题的。跪拜礼仪在对长辈的尊敬方面是值得推崇的,只是尊卑之分的含义却是需要摒除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普遍意志,也是一种人权自由的象征。奴性并不来自跪拜,而来自其本心,有奴性的即使站着,也依然是奴性心态,与跪拜无关。堂堂正正的人即使跪拜,依然有自己的坚守[4]。跪拜不应该成为封建迷信或者繁文缛节的片面说辞,更不应该被贴上奴性的标签,既要看场合也要看人物。不行跪拜礼也不应该成为推脱孝敬父母的理由。单从跪拜父母来说,是一种必答题而非选择题。想想我们多久没有跪在老双亲的面前,不为别的,只为陪伴与感恩,也许这点我们都没有做到或者做好。一切不在内,不在外,只在于心。
参考文献:
[1]邓文君.跪拜礼之传统与现代[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45-48.
[2]黄玉顺.跪拜文化:孔子的悲哀--关于集体跪拜孔子的感言[J].衡水学院学报,2015,(3):34-36.
[3]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J].史学集刊,2004,(2):18-21.
[4]谢芳琳.漫谈古人的跪拜礼[J].文史杂志,2014,(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