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准扶贫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目标。在国家完善的资助保障体系下,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如何将他们培养成才、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是各高校努力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能力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实现
为贯彻实施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各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对各项资助政策都力争落实到位。助学是为了“筑梦”,但最终是为了“铸人”。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学生资助工作正在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型。落实精准资助,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就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因此,精准扶贫既包括经济资助,也包括能力资助。
一、能力资助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在校生中的特殊弱势群体。虽然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经济上的资助使他们能够圆大学梦,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没有因为受到资助而变得豁达开朗,这影响了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制约了其在学校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实现国家精准扶贫的目标,就要通过国家保障性资助首先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低层次需求,而要想满足其高层次需求,必须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精准扶贫不仅是经济资助,还包括能力资助。
二、能力资助的措施和方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经济影响较大,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及创新创业能力方面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实现能力资助必须有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和方法。
1.搭建平台,分层助力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院提出了“搭建平台,分层助力”的能力资助模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不乏许多有潜质的学生,因此,学院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各式平台。通过平台指导培训,学生的潜力被挖掘,实现自我成长。学院搭建的平台包括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专业竞赛活动平台、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平台、志愿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依托各专业系的指导教师、合作企业、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由学院党政领导统筹安排,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落实到位。同时,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学院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境外交流助学金。通过平台搭建,帮助不同层次的经济困难学生实现梦想。
2.思想引导,心理援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助长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靠、要”依赖心理,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此,学院通过“点面结合,心理引导”方式来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从“面”上,学院主要通过“感恩励志”“诚信守德”讲座引导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诚信观,树立感恩回报、自立自强的思想认识,而“点”上则通过心理辅导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脉,为他们疏导心理症结,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实现自我成长。
3.榜样力量,与其同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具有感染力。学院为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每年都会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征集典型事迹,并拍成微电影,激励经济困难学生勇于争先,同时为获奖的经济困难学生举行颁奖仪式等。学院用看得见、摸得到的方式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所感、有所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4.精准资助,一生一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学生虽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在思想、学业等方面很少能得到父母有效的指导。进入高校,因环境的改变,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了“一生一策”的精准资助方法。新生入学,专业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指导经济困难学生制订学业规划,高年级学生党员督促并协助学生完成学业目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阶段,教师了解其就业意向,对其进行就业指导,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辍学并能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與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94-96.
[2]康雁冰.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理论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8):73-76.
[3]李惠民,郑强,刘永记,等.高职贫困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精准扶贫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7,31(6):59-61.
作者简介:徐艳(1968—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