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庆
[关键词]舆论监督;采写;尺度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群众呼声的主要形式,许多监督性新闻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针砭时弊、促进问题解决的良好效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从而树立了传媒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可以说,作为新闻媒体,如果缺失了舆论监督这一功能,它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舆论监督所涉及的内容除了一部分百姓之间的利益纠纷外,还有一大部分内容都是事关群众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矛盾的,记者在采访中思想稍有偏颇,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采写尺度,简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政治尺度,舆论监督应以大局为重,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因具有辐射面宽、影响力大、干预性强等特点,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无法替代的,有人甚至说“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登报”、“不怕处罚,就怕曝光”,可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何其强大。正因如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对自己所要采访和报道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有数”指的是什么可以报、什么不可以报,什么可以加大力度大张旗鼓地报,什么只能点到为止做到了然于胸。
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责任。政府把舆论监督看作是国家权力之外的重要社会力量,更把媒体作为了解社情民意、解决问题、传达政策法规的窗口;群众则把媒体当作是可以信任和信赖的对象,并寄予厚望。他們希望通过媒体反映问题,促成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舆论监督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相互联系和对话的纽带。所以,新闻媒体应该站在维护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进行相关的监督报道,这就要求记者要树立全局观念,无论在选题立意上还是在采访写作上,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有度,把是否有利于改革开放、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报道的前置条件。一般来说,要紧紧抓住那些党和政府迫切要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经过努力又能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监督,这样既可以提高监督质量,又可以增强监督力度;而对那些政府目前一时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则要避免去大造声势,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群众过激情绪和行为,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遇到这样的事情,要积极加以正面引导、解释、宣传,真正做到为政府分忧,鼓劲不添乱。
二、把握法律尺度,采写舆论监督,要具备相关的法制意识
国家宪法赋予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有人更是将舆论监督称为无处不在的“社会雷达”,因为它比起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来,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那么,是不是说媒体的舆论监督就可以上通天、下入地、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任何人、任何体系存在于社会上,他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要求,记者在舆论监督采访中要有理、有据、有节,真正做到屏弃任何个人的偏见、情感和观点,用理性把握采访尺度,做到采访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是记者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知法、懂法,能使记者在采访中,知道如何运用宪法赋予自己的权利展开工作,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使记者在采访中能正确规避一些容易产生侵权、越权的行为,从而减少与被监督者的矛盾纠纷。如法律规定的“在报道中,不应以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著作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一切人身权利为前提”,这就是说,记者在采写涉及这几方面的报道时,要注意适当隐去或采用其他保护方式进行报道。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舆论监督也需要监督,应与法律监督紧密结合起来。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遵守社会主义宪法和法规,严格按照新闻工作的有关规定,采取谨慎态度,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自觉置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通过舆论监督报道,加强法制宣传、维护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加强社会的法制观念。
三、把握采写尺度,舆论监督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不竭动力。在一些舆论监督报道中,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有辨伪存真的本领,不可道听途说,对别有用心的言论和描述要注意甄别,对事件涉及的各方都要进行采访,千万不可被事件表面现象所蒙蔽,或只听一面之词,偏听偏信。要做到多侧面、多角度地深入调查、客观记录,切忌浅尝辄止、道听途说,更不可主观臆断、掺杂个人偏见。撰写稿件时,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选择运用采访素材,多做客观叙述,不要妄加评论,更不能把话说绝说过头,确保舆论监督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运行。
总之,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既要有正义感和大无畏的精神,又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要在法律法规支持的范围内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解决政府部门关注、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