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瑶[湖北大学,武汉 43000]
时间无情,眨眼之间,汪曾祺先生辞世已然二十一个年头。在《人间草木》的序言中,汪老的儿子汪朗先生这样说:“他留下的‘这碗茶’,这么多年居然还没‘凉’,还挺‘香’,不免让人有些奇怪。我们兄妹三人都不是搞文学的,说不清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他的文章看着不闹腾,让人心里很清净,文字干净通透,不牙碜”①。幽默如父,嬉笑间既表达了大家对汪老离世的不舍与怀念,也展现出汪曾祺作品的独特风格。
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②对于汪曾祺而言,这样独特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思考、体验融入对生活的热爱之中,集中表现为独特的审美意识。在创作中,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纠结,有点曲折甚至是孤独地走着自己的文学之路,他的文学始终关心的是人——人的命运,人的尊严,人性的美好,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本文以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为对象,从家常味、书香味和人情味三个角度分析其散文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家常味”原是烹饪范畴中的用词,有些时候甚至是家庭便饭的代称。从心理感受上来说,“家常味”指的是熟悉、朴实、简单的心理感受。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我们能接收到一种类似“家常味”的审美体验,这是朴实的生活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坦诚真实,更是一种坚实的精神品格。
汪曾祺是一个热爱生活,亲近生活的“平民作家”,有学者指出汪曾祺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平民意识③,这种平民意识使得汪曾祺在创作的时候恪守现实主义态度去描绘生活、展现生活。譬如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中,他向世人描绘了一个他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植物界《人间草木》中有皮实的山丹丹、淡泊情怀的枸杞、若雪耀眼的槐花……动物界《昆虫备忘录》中有视觉灵敏的复眼、“挂大扁儿”的蚂蚱、新奇的磕头虫……在这样的世界里,处处充满了情致,只待一个有趣的灵魂去感受和发现。
汪曾祺散文创作中的“家常味”还体现在他在描人状物中传递出的真实感。踏入汪曾祺的笔下读者丝毫不会感到和人物有隔膜之感,徜徉于作者细腻、朴质的笔法,读者享受着一份真诚、一个雅俗之世。《我的父亲》一篇让人印象深刻。出生于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汪父名叫菊生,他念过旧制学堂,是个运动员,当运动员时还在江苏全省运动会上拿过第一,还曾在单杠上表演过空中大回环两周;玩过乐器,笙箫管笛、琵琶、月琴,甚至大小唢呐都能把玩一二;雅爱画画和刻图章,而职业是为人看眼疾。娓娓道来间,展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旧时代世家公子。在这篇散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汪父的巧手:
我母亲的冥衣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色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皮……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胶水一片一片逗拢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绣球,在里面养金铃子。
读罢,感慨于汪父的奇思妙想和精巧技艺,也感慨于汪曾祺细腻贴切的描绘记录。家常生活的“家常”描写,因赋予了细致观察,所以生动;赋予了情思,所以别致。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藏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又氤氲着最独特的汪氏气质。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对“风俗”情有独钟。有学者曾经评价汪曾祺的小说里有风俗画。在散文创作中,风俗化倾向已然内化于汪曾祺的日常生活中,外化于笔下的人事痕迹中。汪曾祺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④“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受到的欢悦。”⑤“风俗中保留着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⑥他可以看上半天《清明上河图》,想象清明那天到汴河上去玩玩一定非常好玩;他爱李嵩、苏汉臣的《货郎图》,因为从中知道了“踏歌”是怎么回事,从而活化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理解;他感动于丧礼中肃穆的气氛,充满了雅、充满了情、充满了抒情意味。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风俗就是生活,就是最平淡、最普通的事物,而作为一个“中国式抒情的人道主义者”⑦,汪曾祺对生活家常的抒情描绘,如同一个慈祥的老母,回眸人生时,总是用和善的目光,从记忆中选择出那些美好的裁片,织一件充满暖意的衣裳,款款地展示给读者。他所选择的生活充满了浓郁的“家常味”,他所记录的人、事是他不同时期的人生体会,充满人文情怀。
据说,辜鸿铭把中国的“礼”翻译成英语时,译为“生活的艺术”。诚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也依托于生活,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能更好地体会生活,感悟生活,丰富生活。
读汪曾祺的作品,感受到的是内敛、淡雅、精致以及趣味。汪曾祺热爱写作,也爱好书法,还工于绘画。这些文人雅好既是他散文创作的素材,也是他生活趣味、文艺理想的映射。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汪曾祺的作品非常独特,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书香气息,体现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眷念。这使得汪曾祺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东方文化意蕴,写字、作画以及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笔下诗意的栖居之所。
汪曾祺爱好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他自己从小练字,对于书法有自己的眷念难忘的心得体系。读汪曾祺的散文,谈到“写字”的篇幅不在少数,他自己学习写字的经历、练习写字的方法、对于中国书法大家的品评,包括由练字而引出的一些心得想法都是他笔下的素材,行云流水,不拘一格。譬如《写字》 这一篇:“写字,除了临帖,还需‘读帖’……试读《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再到故宫看看原件,两者比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看真迹,可以看出纸、墨、笔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运墨’‘纸墨相得’,那是从拓本上感觉不出来的。”⑧再往后读:“读影印的《祭侄文》,才知道颜真卿的字是从二王来的,流畅潇洒,并不像《麻姑仙坛》 那样见棱见角的‘方笔’;看《兴福寺碑》,觉赵子昂的用笔也是很硬的,不像坊刻应酬尺牍那样柔媚。”⑨这些内容取材于作者自己真实的生活,所做的评论来源于作者自己切实的体会。这样的作品既保留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又能高于生活,体现出一种雅致情怀。对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汪老颇有研究,从入门到专精,真正示范了做一件事,从认真做、静心做到热爱着做,趣味荡漾。这样一来,书法的学与练就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爱好,一种修养,一种人文情怀。
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从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总结自己对于创作的所思所想,占据了相当的分量。这些作品,既是读者观看、学习汪曾祺创作技巧的一面镜子,也与其具体记录艺术创作活动的作品一同形成了其散文创作中的书香味,弥漫着作品的人文情怀。
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这是汪曾祺记录自己对于沈从文经常提到的一句话的理解:“要贴到人物写。”班上的其他同学很多都不理解这一句话,而汪曾祺却认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贴着人物……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要避免‘学生腔’。”⑩这是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一段文字,普通的对话却细细思考、详尽记录,这体现了汪曾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这段文字同时也是重要的认识研究汪曾祺,乃至京派作家创作特色的一段文字,体现的是对真实、朴素、美好的人情和人性的追求。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布洛说:“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要拿人的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陷,要替人生造出一个避风息凉的处所。”⑪汪曾祺对于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美学理想。他笔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的记录,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情致、生活典雅的士大夫。对文学创作的思考以及提出的观点,践行着京派文人的美学主张,追求健康、自然的人性。在平凡的生活记录中,平中显奇,淡中有味,体现浓郁的人文情怀。
汪曾祺是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善于修身养性,善于有选择有改进地吸收文化精华,以形成他自己的文化标签。曾经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老庄思想的影响,汪曾祺自己认为确实有一点,而在思想上对其影响较大的,还是儒家。儒家思想中说“仁者爱人”,试图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和谐的问题,汪曾祺对此思想是认同的,并自诩为“中国式人道主义者”。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追求一种超功利的率性自然,他欣赏《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中孔夫子让在座的四位学生谈自己的志愿,最后问道曾皙,曾皙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汪曾祺对此回答评价为非常美。这样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美的极致。宋儒程颢的《秋日》也为汪曾祺称许:“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读古人言,寻一方自己精神的乐土。从先哲圣人那里,汪曾祺继承了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和选汰生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处世为人的态度。在《无事此静坐》一文中,汪曾祺这样描述他的静坐习惯:
我家有一对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悠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⑫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汪曾祺看来,唯静才能观照万物,才能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与此相类似的,他对自己外祖父南墙横幅上的五个大字印象深刻:“无事此静坐”;对毛主席“闹市读书”的行为深有体会;对齐白石的“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认为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率性而为,自然而生,这是汪曾祺散文告诉我们的。
孔夫子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却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自得其乐是儒家处世的理想状态,也是理想追求。在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不论生活是安逸的还是处于逆境,不论是劳动还是艺术创作,自得其乐始终是他所追求的。汪曾祺曾被打为右派,下放到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结束劳动后,在研究所里打杂,负责画画,画过一套颇有学术价值的画册《中国马铃薯图谱》。汪曾祺写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熟了,吃掉。这里的马铃薯不下七八十种,每一种我都尝过。中国吃过那么多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⑬无聊的工作有情趣地干,原因就在于淡泊功利,追求自得其乐。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看似平常、单调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对儒家思想的内化外行。汪曾祺的散文浑朴自然而又雅俗共赏,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①⑩ 汪曾祺:《人间草木》,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第178页。
② 〔美〕 布·洛克:《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 柯玲:《汪曾祺特色的文化性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④⑤⑥⑧⑨⑫⑬ 汪曾祺:《文与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第22页,第22页,第71页,第71页,第50页,第54页。
⑦ 陆建华:《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⑪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