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郁
摘 要:中职社团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新时期如何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同社团活动有效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认识。本文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的抽样调查问卷和半结构访谈,调研分析了社团活动与促进就业间的关系,并从规范和发展社团,促进就业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活动调查与研究
目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更亲睐技术优秀,综合能力表现突出的全面型人才。中职学校如果一味地只从加强专业技能、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传统观念出发,竞争力将受到大学生和高职生的多重挑战,发掘就业中新的竞争点(力)迫切且必要。因此另辟蹊径,以健全人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办事能力为突破口,开展沟通、团队合作、时间掌控、心理健康等综合职业能力[1]为代表的社团活动,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能力储备。
一、当前中职社团活动与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社团及其活动最初是作为普通学校德育教育及其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进行的。近年来因其育人实践功能,又为学生积累从业、就业、创业经验提供了抓手,成为中职学校培养和锤炼学生竞争力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为进一步了解社团活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课题组通过对西安综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职班和三三连读班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就业情况的半结构型个别访谈、抽样问卷调查以及追踪,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证明社团活动促进就业的同时,找出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社团活动方式,为学校社团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以及学生有效高效参与社团活动提供建议。
1.社团的基本情况与促进就业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与分析
目前学校共有社团15个,社团成员820人。占全体学生的60.74%。按照常见的社团分类标准[2]分类,统计数据显示参加“文艺、体育、人文社会”类社团人数占69.26%,“公益志愿服务”类18.78%,“理论与科技创新”类11.95%。通过对参与社团活动有关目的和动机的访谈调查,“发展兴趣、锻炼身体、丰富课外生活”占37.14%;“参加公益活动,展现价值”占22.86%;“锻炼自身能力”占20%; “扩大朋友圈”占17.14 %;“没有明确目的打发时间”占2.85%。
数据说明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一般只是从自己的娱乐兴趣爱好出发,有一定盲目性跟风性,造成社团种类和规模不全面不平衡,例如参加促进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就业与创业类社团的人数较少。但另一方面,学生对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社团与就业正(负)面关系”的访谈中,持“有很大帮助”的占比51.42%;“有一些帮助的”占比42.85%;“没有多大帮助”占比5.71%。可以看出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就业是大部分同学共同的思想认识,而对升学以及毕业就业(具有实践经历同学)的调查访谈中,85.62%同学认为在学校参与社团活动的经验对自己目前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而76.23%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同学,则基本上都是学校社团活动的骨干和活动积极分子。从而说明社团活动对职业生涯建立与发展的帮助作用。
2.社团活动与促进就业之间关系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避免访谈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部分关键内容再次进行数据分析,以验证社团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问卷设计从学生基本情况、社团参与情况、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状况几个方面进行,采用EXCEL、Eviews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归类、分析,重点对就业情况和就业能力分别求出各项变量在各维度的均值。
(1)学生参与社团情况。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0人共计30人,其中22人参加了社团活动,比率73.33%,说明参与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件活动的一种常态。
(2)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经统计加入1-2个社团的学生8人占比36.36%;3-4个的12人占比54.54%,5个以上的2人占比9.09%。而每周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1课时内的12人占比54.54%;2课时的9人占比40.9%;3课时以上1人占4.54%。数据计算学生参与社团的数量平均约为3.36个,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每周约为1.5课时,一方面与学校的文化课时学习相匹配,另一方面说明社团在每个学生日常生活中有重要影响及高参与度。而在对社团管理的建议中,支持社团的发展,提高活动趣味性、提供与社会企业对接平台成为学生对社团发展的三大期望。
(3)关于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显示41.23%的学生有过实习经历,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是学生求职的主选渠道,网上求职以21.31%排名第二,亲友推荐、自主就业排在之后,这一排序则体现了的学生求职态度与时代接轨的趋势。而在求职中的优势及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调查中,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实践经验、良好的学习技能以及沟通能力、面对压力与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排在前三位。而围绕职业能力、基本技能、身心素养、就业情况经量表均值计算,参加社团学的均值分别为3.7、4、4、4.1; 而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同学均值为3.3、3.7、3.5、3.2,表现上明显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相关关系的分析显示:参与社团时间、社团承担职任、社团参与积性、实习实践沟通合作情况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447、0.456、0.531、0.505,相关系数对应的 P 值均<0.05,属于统计学意义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参加社团活动时间越长、社团中担任责任越多参与态度越高、社会实践越丰富,就业能力也相应越高。而社团参加数、活動开展情况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则并不显著(相关系数对应的 P 值均大于 0.05)。
二、中职开展社团活动促进就业的思路与建议
重视学生社团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既是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3],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策略。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社团活动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良好职业心态和身心素质以及获得职业发展指导的作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角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社团建设和活动:
1.加强社团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行团队意识与文化的熏陶
中职生学习压力小,课余时间多,有利于开展社团活动。但中职生能力不足,社团活动水平有限。加之社团成员责任意识,角色意识不到位,社团活动留于形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学校相关部门要在充分调查摸底的情况下进行社团组建和辅导教师安排。凡建立社团必首先制定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以提升工作成效。社团指导教师要放手培养社团干部开展工作,在师生综合力的作用下,培养学生形成服从与遵守纪律的意识。并在集体活动中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校正学生的盲从性、随意化的思维观,确立以“关爱”、“倾听”和“共情”为代表的[4]社团文化精神。另外,通过规律性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品牌意识、服从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归属感的熏陶。最终养成普适的企业文化基本素养和价值导向。
2.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素质社团活动平台,提升社团活动质量
目前社团以文体娱乐型居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显现。需要对其“升级”,大力开发专业型、技术型、理论型社团。以工作后“用的上”、“促发展”为出发点,以围绕专业基本能力、社会应适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设计活动方案。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指针,围绕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心理健康问题组织和开展社团活动。
(1)社团活动运作模式企业化。社团机构模拟厂长(经理)、人事、财务、公关部等组成,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致力于社团的管理与发展。
(2)社团活动除了突出专业性和特色性外,活动方式需要多样性。如以就业指导为内容的团队素质拓展场地训练、户外训练;包含择业就业问题的校园心理剧演出、辩论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文明风彩大赛;以联谊沟通为内容的活动沙龙聚会;以及充满头脑风暴的科技技能大赛、模拟招聘、假期社会实践等。
(3)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社团活动中首先创设宽松环境,其次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创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走进联合办学单位,更多地了解所学专业实际和单位用人需求,有效调整个人学习的发展路径,提升就业能力。
(4)激发学生潜能,突出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社团活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社团作为展示自己平台,更多的把活动交给学生,才能为学生的自我超越提供空间。指导教师只需将活动问题难度区块化、阶梯化,抓住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5)形成社团管理新思维。社团活动的最好方式不是活动多,玩新奇,而是可持续发展。将老成员的经验留下,吸引新观念的新成员,不断提升活动特色和专注活动质量是社团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另外课外科技文化类社团和创新创业类社团是社团活动发展的趋势要牢牢抓紧;而在社团运作上,社团活动可以用立项方式进行,用规范的项目管理模式来有效提升社团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07):31-34.
[2]王庆武,王飞.学生社团的类型、功能及其引导.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J]2001,(2):47-48.
[3]陳宝生.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N]光明日报,2017-11-13(06).
[4](美国)卡尔·R·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髓》[M].刘毅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