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池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8-07-21 20:02郎敏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

郎敏

摘 要:池州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美,素以生态闻名,有“天然大氧吧”之称;也是国家首批公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没有很好地宣传与开发,一直不能引起游客的关注。今天池州市把“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做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全域旅游,生态示范区、 “池州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全域旅游”应运而生。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市、县或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来建设,通过区域内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池州做为国家第一个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美,有“天然大氧吧”之称。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共计262家),池州名列其中。这为池州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下面就池州如何发展全域旅游谈几点认识。

一、全面认识旅游业发展新常态,形成发展全域旅游新格局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党和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推动转型发展、增加人民福祉做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旅游业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特别是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在视察贫困乡村时,多次对旅游扶贫提出要求,寄予厚望,并将旅游定位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指出“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

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更是我国旅游业在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布局上的一次根本性飞跃。在此背景下,池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的发展战略,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池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识。近年来,池州市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调转促”的重要抓手,把旅游经济列为池州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池州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正式组建了由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池州市旅游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整合梳理旅游发展政策措施,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政府每年安排8000万元以上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营销、重点项目、创建奖励等。围绕“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景观,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景区”的理念,实现“全市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

二、科学编制全域旅游發展规划,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发展全域旅游,在于“全”、在于“新”、在于“实”。要按照“全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树立大旅游规划观,依托我市历史、自然、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特色,围绕“服务人、陶冶人、提升人”这条主线,邀请富有实战经验的顶级专家团队编制融合文化、教育、体育、交通、城乡、国土、工业、农业、商贸、水利、养生、养老、服务等于一体,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引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池州市招标委托国内顶尖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形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全域旅游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全域旅游专项规划》、《池州推进全域旅游的指导意见》和《池州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共同组成的“1+4”的创新规划结构。历时7个月编制完成的《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通过终期评审。《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接待游客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

同时《规划》力求做到“高”、“新”、“准”。发展定位“高”,深度挖掘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品牌等三大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集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9大旅游胜地于一体的复合型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目标路径“新”,对标全域旅游创建导则,诊断核心吸引物开发、“旅游+”新业态等发展现状,首创7个方面、69项全域旅游发展指标体系以及空间、产品、要素、城镇、产业、营销等13项支撑规划,制定3县、1区、1处差异化发展导则;承接落地“准”,坚持旅游与土地、产业等规划“一张底图、多规合一”,绘制山水格局、轨道交通等44张旅游要素和单体景区规划图,同步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投融资专项规划,排定10大工程、100项任务,推出100个 总投资2294亿元的全要素旅游项目。

目前池州市正以整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推动池州旅游“二次创业”,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池州模式“,将依托“名山、秀水、富硒土、好空气”生态优势,坚持全市域规划、全行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三、创新池州全域旅游发展, 推动“旅游+”进一步延伸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通过旅游引领作用,跳出旅游抓旅游,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全域化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

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建设影视旅游基地,精心打造摄影旅游线路,引进具有一定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和电视拍摄在本地拍摄,增加旅游区域效应;充分挖掘弘扬池州特色文化,围绕佛教文化观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验、古镇古村落和文化艺术创意等四大特色,建设禅修养生地、特色文化展示区、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将文化创意元素渗透到旅游产品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特定表现手法赋予动漫、影视、游戏、主题公园、旅游节庆和旅游演艺活动更多的创意内涵,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企业。

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茶叶、黄精、焦枣、水产、皖南黄牛、三黄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旅融合、一、三产互动;培育环山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环湖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河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现代农业庄园创建,逐步实现县区全覆盖,大力推进农旅一体化,将传统农业打造成兼具休闲度假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推动“旅游+大健康”融合发展,建设养生旅游基地。大力发展富硒养生、山林养生、生态水疗、高山避暑养生等业态,建设以仙寓山为代表的富硒康养基地;大力开发礼佛禅修旅游, 禅修旅游应是一种实现心灵满足和愉悦的旅游活动,池州应借助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影响,定位于世界级禅意旅居度假目的地,将池州打造成为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构建长三角生态养生中心、禅修养生中心、户外运动中心、健康食品中心。

推动“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构建研学旅游基地和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池州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产学研一体以及校地合作,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研学旅游服务体系。将秀山门博物馆、池州市博物馆及部分历史遗存、工农业示范点纳入中小学生游学线路中,打造青少年文博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研学旅游产品;以秋浦歌十七首和杏花村盛唐诗酒文化为依托,开展诗歌文化研学活动;以九华山、石台溶洞群、霄坑峡谷、牯牛降等地质特征显著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打造青少年地质研学科普线路;以国际重要湿地升金湖为依托,打造湿地与鸟类科普研学旅行基地;以九华山佛文化和池州傩、青阳腔、目连戏、贵池民歌等民俗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九华山佛教文化研学中心和地方戏曲文化研学中心。

推动“旅游+智慧城市”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基础建设,围绕“数据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办法在哪里”做文章。按照“扩展通道,优化路网,构建枢纽,提升功能”的原则,以“布局合理、体系完善、结构均衡、衔接畅通”为理念,从交通中转、最后一公里道路、交通服务、特色交通等方面予以优化提升,实现过境通道高速化、区域干线快速化、城乡交通一体化、运输管理智能化、景区道路景观化。构建绿道、徒步道、越野车道、观光轨道、干线公路、水上航线、通用航空等交通于一体的高效、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池州作为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目的地枢纽、门户、集散中心功能。借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对市政设施(主要包括道路、城市公园、厕所、邮局、医院、银行等)、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便民服务等)符合旅游者和原住民双重需求的提档升级。

池州旅游将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开发生态观光、礼佛朝拜、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五大类旅游产品。未来,池州全域旅游发展将形成“一山引领、一城突破、三区支撑、两带整合、百点融合”的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一山引领”:即大九华国际佛教文化养生旅游度假区;“一城突破”:即唐风宋韵山水城市;“三区支撑”:即牯牛降——仙寓山生态旅游区、升金湖生态湿地旅游区、峡谷桃源生态旅游区;“两带整合”:即沿江(长江)生态旅游示范带、秋浦仙境文化旅游示范带;“百點融合”:即百个特色旅游点、百个特色旅游村。

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路径;是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有效载体;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脱贫攻坚、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抓手;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党委政府主导、全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全区域推进,才能实现我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下,池州“名山、秀水、富硒、清新”的生态优势,在未来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中充分体現,池州全域旅游大有可为,必将成为池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类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