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梅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教师工作的根,一个班主任就是一个园丁,一个班级就是你的自留地。地里的每一颗幼苗都值得你去精心呵护,你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成长。可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一个班班级虽小,但事务繁多,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班务工作就更加繁重,往往婆婆妈妈,拉拉杂杂。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不仅要是知識的传播者,班级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还要是学生的朋友,知己,更要是学生的心理医生。班主任必须具备影响一切的力量,才能团结组织学生,引领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做班主任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关键词:关爱 制度 引领 家校结合
一、用爱关心每个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情感意识正在逐渐形成,他们也有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你爱他们,他们也会爱你,亲近与你,对你的话言听计从,并且爱你教的学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良性的,你要学生做点什么,学生们一定抢着给你干,当然你管理起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如果你心中有爱,即使你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感受得到,他们不会因为老师的批评而逆反,如果你心里没有爱,只是为教书而教书,即使在教学中因为教学不得不夸奖他们时,你和孩子的心灵之间也似有距离的。在与孩子们相处的二十多年里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为人师者,不能站在山腰,更不能站在山顶,要和学生们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只有这样才能构架起与学生沟通的心灵的桥梁。小学阶段的教育,我以为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在老师浓浓的爱意的教育下,他们的爱也渐渐浓郁起来。难道个个心中有爱的学生还不好教吗?有爱的班级还不好管吗?
二、用制度规范每个学生
《孟子》里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仅仅爱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他要用制度,给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空间。要想做会”偷懒“的班主任,就要在管理制度上下工夫。只有班级管理制度设计合理,班级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那么,班主任才能”偷懒“,也才敢”偷懒“,否则,等待你的,将会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下葫芦起了瓢,让你的班级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只有当学生把遵守制度变成习惯的时候,一切的生活才井然有序。因此我就像学校对每位教师实施量化管理一样,我在班上也进行了量化管理。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位置和责任,事事落实到人,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学期起初我都给每一位学生分100分作为起评分,凡是为班级做贡献,乐于助人,课堂纪律好,上课积极发言,作业优,清洁卫生做得好,两操认真,考试成绩出色等加分;而不团结同学打人,说脏话,损坏公物,劳动不积极,值日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或不认真等就在起评分的基础上减分。这样有激励,就有竞争,同学们自然就关心自己的得分,自然的就角色的把自己该干的事情整得巴巴适适的。这样每件事,每个学生之间就多了一份责任,少了许多的推诿,学生们也养成文明健康的好习惯,积极向上,踏实勤奋的班风也蔚然形成,老师也就不必事必亲躬。
三、用班干部引领学生
班干部历来就是老师小助手,老师的左膀右臂,它在班上起着以点带面,以面带面的的作用,所以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对班级管理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干部选拔和培养得好,是班主任工作由繁到简的关键。班干部的选拔,我采取民主和集中的办法。班干部组建好了还不够,因为它不能仅仅作为形式存在,要想它成为你的左膀右臂你还须精心的培养和打造。那如何培养他们呢?(一)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表扬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起威信。(二)交给他们工作的方式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三)要求每位班干部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力求在方方面面都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即以点带面。(四)培养班干部们团结协作的精神,班干部之间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只有有一个团结协作的班干部群体才能引领全班同学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作用。班干部培养好了,班主任老师就从繁杂的班务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专心的从事你的教学工作。
四、家校结合共同管理孩子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有的学生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不是很一致,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时常跟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写作业是否拖延,生活习惯是否健康,作息时间是否规律,对长辈是否尊敬等等。我们也要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汇报给家长,这样老师和家长之间互通情况便于我们对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识,更能对学生进行对症下药的有效教育。
结语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只要我们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怀,班级管理必将在你辛勤的耕耘下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支倩倩.新时期素质教育中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00.
[2]刘启斌.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平凡中的不平庸[J].新课程(上),2015(0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