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洁
摘 要:按照“翻转课堂”模式使用微课课程资源,能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題,微课本身较强的情境化和丰富的信息量与中医常用技术课程有良好的溶合性,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内外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文以毫针进针技术这一特色节点展示中医常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中医常用技术
一、课程背景
中医常用技术课程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针对真实病例辨证组穴,按穴施以中医常用技术的职业能力,适用于中医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中医、中药、社区、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包含针灸、推拿、刮痧等中医精华知识,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弊端教学团队在既往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下:
(一)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辨证诊断思维培养不佳。中医常用治疗技术教学长期以来采取以记忆、灌输、模仿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基建于辨证思维上的中医辨证论治,固定刻板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辨证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长远发展。
(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不良。受教学时间限制,教学中学生感受、体验及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仍然不够。高职学生也缺少课后自主学习。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需求显得迫切又尤为重要。本课程组认为,按照“翻转课堂”模式使用MOOC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微课课程资源,能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微课本身较强的情境化和丰富的信息量与中医常用技术课程有良好的溶合性,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因此,课程团队针对既往课程弊端,实施了基于微课的的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本文以毫针进针技术部分为例进行阐述。
二、改革应用
(一)微课设计:毫针进针是毫针操作的核心环节,可集中反映医护人员的针技水平,更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进针操作是教学过程中从“静”至“动”的过程。准确的进针手法可成为良好针刺治疗的开端,同时也会赢得病人的信任。微课中使用动画清晰展示毫针结构及功能。动画对容易发生断针的部位特别强调,树立学生施术时的谨慎品质。毫针结构主要授课内容如下:
针尖:毫针刺入部位。要求锋利,针刺前检查,若有弯钝废弃。
针身:针尖后延长的入体部位。三指持针时注意手指消毒后接触。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过渡部位,为最容易发生断针的部位。
针柄:金属丝缠绕的部位。为持针时手指抓握的部位。
针尾:毫针的尾端。
结合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征,微课第二部分设计针包制作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若课前教学只安排观看微课视频,学生的学习感受停留在表面,动手制作可以良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实践:
课前:教师在课程平台布置课前微课,微课中主要介绍针具结构及“针包”练习手法,学生学习微课后自主学习完成初次练针。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中心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把教学难点设计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究毫针刺入的难点。
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通过讨论整合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专家引导解决小组形成的典型性问题。学习与进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挂钩,设计真实性任务,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究。课堂操作中生角色扮演分别体验医、患针感,既得到了针刺的立体感受,也对患者的情感需求及治疗体验加深了印象。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医护人员既要面对患者的躯体疾病,又要面对患者的情感需求。学生能够掌握适宜的交流能力和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就能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理解和配合,也能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
课后:学生完成拓展微课《长毫针进针技术练习》,巩固进针手法,为下次课程做好课前工作。新教学模式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学生可以充分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地点不只局限于课堂,学习也不完全需要老师一起学习。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工作实践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掌握中医治疗技术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的职业品质。
(三)实践效果
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教学班级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其他平行班级相比,实验班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能力有很大的优势。在对实验班级进行调查时,学生在主观评价上都给予积极肯定,在课堂上他们更愿意主动动手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翻转课堂优势之一就是师生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协作学习而不是学生听教师讲授,对于中医常用技术类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有问题出现,“翻转课堂”课堂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师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并制作适合信息化教学使用的微课资源,课堂活动每一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工作量巨大。翻转课堂也需要学生主动积极的配合开展,低效率会直接导致实施效果的差异性出现。总之,本课程组认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于中医常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的积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