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陆祥
摘 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育的目标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四大板块。根据教材的相关课时,探索开发美育乡土化课程资源,加强四个课型的学习,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美育 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创新教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中,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养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非常显著。而美术课堂教学正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实现美育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特色文化”。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是学校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潜能。何谓“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其是指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風情、人文历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些都是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具特色的美育课程资源。[1]
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其优越性,开发为校本美育课程进行教学?如何将这些丰厚的乡土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想,此应该是作为美术教师们所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当今学生美育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研究。[2]
一、“造型·表现” 领域的学习:开放课堂教学,描绘生态美景,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注重美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乡土美育的特点是它来源于本土的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切身生活,教师要大胆合理地创新使用教材,开展本地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搬进大自然,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游、人文游的方式进行写生教学,引导学生把美育活动与周边环境、生活经验相联系,启发学生观察、感受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考察、拍照写生等多种方式参与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乡土美术素材进行探究与表现的兴趣,拓宽其视野,提升其感悟程度,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时,对浓厚的本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热爱情感,使本地的乡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体现中学美术课程的人文素养。
[案例]笔者在教授《画家乡的风景》时,适逢清明时节,就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观察感受人文自然景观之美,描写自然风光的景象”。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了涂岭樟脚古民居群作为教学素材。因樟脚村落间不但有古民居建筑,而且还有金钟潭、大溪涧、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和故居等景观、名胜和教育基地。作为美术教师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介绍樟脚古民居的人文历史文化,与学生一起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欣赏乡村田野的风光、古老的小桥、潺潺的流水、葱翠的山林、巍巍的大山……,一幅幅家乡美景尽显在眼前,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唤起了学生热爱家乡、表现家乡的欲望,而创作出一幅幅造型优美、色彩亮丽、表现家乡特色的美术作品。此教学案例中,笔者以现场活动的体验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以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樟脚古民居群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同时,学生通过实地的考察、采风中,可以培养出美术素养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二、“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善于实践应用,提高创新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充分利用本土的地域特点,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把乡土资源融入到美术学科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探究大量的美术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羽毛、麦杆、稻草、树枝、泥沙、贝壳……这些自然资源材料具有简便性、实用性和乡土性,是学生设计美术作品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发现身边的各种乡土自然资源,鼓励学生应用这些自然资源进行考察、搜集、想像、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美在于发现”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操。[3]
[案例]笔者在教授八年级下册《变废为宝》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周边的自然资源和废旧材料,让学生认识各种表现手法和体会不同特色的乡土美术特征,理解乡土美术之艺术美。回归课堂,引导学生认识、感受、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因势象形,积极想象,并进行拼贴、插接、拼摆、编织、雕刻、扎捆等手法,创造出一件件或夸张或写意、而具有装饰和实用价值的美术作品。如:有的作品利用废弃的瓶罐进行装饰的工艺饰品、有利用各色碎毛线粘成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有泥土塑型机智的动物、有碎布做成绚丽的瓶花、树皮制作古朴的农房等等,令人叫绝。这些随处可见的废弃物品的再利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人为之探究、创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充实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课程自然更容易唤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去发现美、表现美,以培养其对美的欣赏、感受、创造能力。[4]
三、“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崇尚文化遗产,品味艺术魅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了解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创设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审美情操。对于本土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教师要事先收集民间遗存的美术实物、有关视频图片及相关的资料等,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分析和引导,以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了解本地民间美术的特点、寓意及其继承性,启发学生发现平凡的乡土资源中,有着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因此,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进行授课,更会让学生充满着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的学习热情,使之深深地感受到乡土资源之艺术的美,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案例]在《文明之光》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就以当地的沙格灵慈宫作为教学素材。“沙格灵慈宫”的建筑是一种殿宇构架式的独特民间艺术,其作为弘扬妈祖文化而推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更是凝聚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因此,灵慈宫存在的人文历史价值以及美术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授课中,通过网络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先介绍灵慈宫的人文历史文化,而后再从建造工艺的角度去欣赏雕艺非凡的龙石柱,最后从美术教育角度学习殿顶屋脊上剪碗雕塑的造型艺术等一系列的问题创设,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探究学习,主动去发现、了解、探索乡土美术的種类、特征、风格等;激发他们对本土人文历史、文物古迹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的教学远远高于传统的美术教学课程内容,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素养以及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使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建立学科联系,提升综合能力,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应加强探究性和综合性学习”。通过以本地乡土文化的综合性美术活动,建立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分析与整理,扩大美术课程的学习范围,加强美育与生活的联系,拓宽美的欣赏渠道,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把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浓厚的美育氛围,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素养,完善综合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案例]笔者在《画家乡的风景》教学中,以樟脚古民居群实践采风的系列活动作为授课题材,拓展教学活动,结合学校艺术节举行“家乡之美”书画摄影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用画笔描绘村民春耕劳作时的作品;有重彩樟脚古民居建筑群、观音山寺的景观作品;有把樟脚古民居村中的山川河流、田野树木的自然风光拍摄成艺术作品;还有与其他学科联系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性活动,拓宽美术教育的学习范围。如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组织学生研究植物的种类、贝壳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开展“生物标本艺术作品展”;与地理、历史学科结合开展实地考察和访问,引导学生采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在采风活动中描绘、撰写的亲身体验及其调查报告进行展示等;与语文学科结合采风后进行描绘家乡美景的征文比赛、古民居群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欣赏的活动;与体育、音乐课相互呼应,研究民间板花灯游乡间祈福舞蹈艺术的活动;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研究先进的网络资源传播美术作品等等。在艺术节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现自己特长和参与的舞台,使学生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家乡之美,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怀。
总而言之,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保留和蕴藏着的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以及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资源,给美术教育创新一个广阔的美育实践天地。为此,开发乡土美育课程资源,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创新教育,要把本地乡土文化根植于下一代人的胸怀中,使学生在美育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素养,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
[3]贾玉霞.利用乡土资源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4]陈俊.立足美术教学,思考美育内涵《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