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推行的活力课堂特色教学改革文件为基础,通过对具体课程的多次教学实践,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环节进行剖析。一方面,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在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学习体会进行教学反省。通过教与学双管齐下的方式,为接下来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活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一、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于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建校,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本着“诚信、责任”的办学思想核心,以“为做人而学习”作为校训,坚持“专、通、雅”协调发展培养富有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进行探索。2016年9月起,全校发起三年之内构建100门活力课堂的活动,并受到了诸多主流媒体的关注。活力课堂旨在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合作性、探索性学习,实现高认知度和高参与度的教学,通过课堂互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问题辩论等方法提高课堂的全员参与度,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力课堂的改革理念与教育部推行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谋而合。至2018年,学校分三批建设的100门活力课堂试点改革课程已经建成,建成的成果是否如建设之初所料,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反响如何,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
二、活力课堂的具体实施模式
要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对活力课堂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设计,必要的时候需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实践依托。教师所扮演的是项目设计师的角色,而学生则是项目团队中的成员。笔者所教授的数字图形设计课程也有幸成为100门活力课堂试点改革课程之一。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比预期要复杂很多,参与活力课堂改革的教师要有3年以上担任该门课程主讲的教学经验,课程建设需要有先期的教学成果。比如参与过翻转课堂建设或课程获得过其他奖项。笔者主讲的数字图形设计课程在2015年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获得优秀奖,被评为2016年学校优质课程和2017年上海市重点课程,这些都为活力课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需要先对参与改革的活力课堂有全面的了解,为课程学习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公布课程的教学目标,目标越明确越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进行课程教学伊始,就明确了以“全国数字艺术大赛”“上海市大学生汇创青春大赛”“课程作业中期作品展”“课程学习手册制作”为目的的课程教学目标,并将相关要求展示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参照。
为了使活力课堂顺利开展,最好建立一个课程学习网站。比如“超星在线”课程中心,该平台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设计模板,教师可以直接在上面放置课程教学资料,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稍做修改便可以使用,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地访问。由于活力课堂教学环节比较丰富,课前要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环节。每次课堂结束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下次课堂的设计则可能与预期不一样。所以课堂环节部分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班级授课也有可能发生变化,这需要教师在上课一周前将教学环节公布在课程网站上。当然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变的,可以直接放置在课程网站上,不需要更新。课堂上需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就需要让学生课前进行知识点的提前预习。笔者的做法是将课堂授课资料提前录制成微课视频,供学生自由学习。每段视频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可以对不会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查看,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站后台管理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点预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预留时间对课前知识点进行提问。课前,除了需要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调研,布置相关的调研任务。由于设计调研的任务工作量较大,所以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调研,明確各自的任务分工。可以说,课前学习和课前准备工作是活力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接下来就是课中环节了。活力课堂教学改革所倡导的重点就是需要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所以课中环节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课中是全体学生和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避免在课中出现传统的“满堂灌”局面呢?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设计能力。课堂设计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多次尝试之后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执教风格,是一种教学创新。教师需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念,用思辨的精神进行讨论、思考。课堂中分小组可以对课前准备的问题和调研主题进行研讨,小组间可以通过知识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笔者的做法是将课程教学任务围绕多个与市场实践相接轨的项目进行,包括了解市场需求,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初步拟定设计方案,讨论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项目方案具体实施、项目评比、成果展示等一系列过程。课前任务主要包括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初步设计方案拟定,课中主要围绕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往往一个任务项目需要横跨多节课才能最终得以完成。通过课前布置的分小组项目任务调研,课堂由小组派代表进行项目前期方案演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迈开腿、张开嘴、勤动手”,教师和学生对小组演示进行点评分析。通过课堂中的互动,小组成员可以汲取其他学生的设计精华,了解自己方案中的不足,对方案进一步进行修改。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完善,通过实践主动找到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做中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门课程在经过了课中环节的激烈讨论之后,离不开课后的实践和完善,课后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巩固和总结的环节。如果说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催化剂,课后则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反思的阶段。课后的完善部分可以在课中进行评比和展示,课后也可以通过文本的方式让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总结的习惯。笔者的做法是借助于课程网站,在每次项目完成后通过发表主题帖子,让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项目总结和讨论,打破班级间的壁垒,在班级间形成头脑风暴。学生可以相互查看各自的总结,从总结中获取知识。
三、活力课堂初步取得的成效
活力课堂的建设在全校中兴起了一股你追我赶的教学思潮。学校中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以及教学名师带头参加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分三个批次出版了《活力课堂教学汇编》,对活力课堂模型进行了反复修改。学校专门成立了活力课堂领导小组,组建了测评小组,在教师中掀起了新一轮的教改风潮。活力课堂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需要参与的学生进行评判。通过学校质监委的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学生满意度普遍高于普通课程的学生;与此同时,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根据实际课程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收集到了学生的反馈意见。
以笔者所教授的课程为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一种是借助于课程网站,鼓励学生在帖子下留言。如笔者所教授的2016级数字媒体艺术8班张云琪,在给定的“请讨论一下海报、招贴主题选择的项目调研体会,你从调研的作品中获得什么启发?”主题帖子下是这样回复的:“如果没有调研直接设计,可能版面构成上太过单调。原本打算使用平行构图,但调研了很多张后发现不同主题配合不同风格……在一张小提琴的海报中,原作者使用了墨水的质感,我借鉴了这一点,但是使用了火的质感。为了配合歌手的服饰颜色风格,使用了青色和蓝色,加上手绘的文字。有了创意设计后不应该马上动手设计,更重要的是先确定风格、构成和画面内容的含义,以及文字排版。”另一种方式是笔者通过制作课程学习手册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课程学習手册是学生对学期中所参与的所有设计项目进行整理,并作最终的总结,将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不足进行全面的剖析。2016级数字媒体艺术班级陈琳云在学习完课程之后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四个月的学习时光,使我在设计上得到了新的灵感,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种可能。在这门课程中,我在调研中明晰思路,在合作中确立方案,在制作中磨炼技艺,每一个项目都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所包含的那些浅显价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课程就应该如此。”
四、活力课堂模型进一步应用的展望
应用型高等教育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要将课内和课外、院校内和院校外结合起来,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验、实践、实习等活动进行联系。天华学院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其所推崇的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遥相呼应。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有意识地将教学与市场实践相接轨。学生在世界、国家、省、市级大赛中均崭露头角,教学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向上态势。活力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为全校范围内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在活力课堂模式的引领下,会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王正一.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
作者简介:谢京茹(1982— ),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