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2018-07-21 12:14李炳歌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创新方式新课改小学语文

李炳歌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的重视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重点学科,其学习不但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鉴于此,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方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奠定的关键时期,教育学习情况需要我们高度的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包括拼音汉字的识读、古诗歌的背诵、阅读理解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可以说语文作为我国文化的积淀和重要传承,知识体系复杂且庞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学生容易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抵触和抗拒的心理。对此,我们应当不断创新和完善语文教学方式,采用信息教学技术和情境教学方法以及生活化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为此教师应当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小学是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建立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用语和评价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育造成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当采用激励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教学用语,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例如在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的朗读和结构以及描写方式的分析,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可定学生的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营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中要传承之一,语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语文的学习可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小学生受到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无法快速的理解语文书面知识。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和音频视频等集于一身,生动想象的将语文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

教学案例:在课文《景阳冈》的学习过程中,课文中的武松在阳谷县景阳冈时在酒店与老板的对话和打虎的细节描写过于复杂,摘自《水浒传》原文的课文读法比较绕口,不便学生的理解,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打虎的影视片段,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分析和理解打下良好的开端,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是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性学科,无论是写作还是沟通交流都需要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因此语文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和口语化,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教学案例:在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学校中的爬山虎作为示范,为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和分析。《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对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爬山虎的叶子以及触须的描写,将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生动想象的描写成爬山虎用“脚”向上攀爬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文学之美和现实的描写。“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疊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段话写实而又富有美感,教师将爬山虎的实物为学生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重视语文的情感表达作用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文写作能力,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情感表达作用。

例如在课文《和时间赛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对全文的结构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并分析“和时间赛跑”的真正含义。为学生布置以“和时间赛跑”为题的400字写作任务,要求表达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精神,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建立。

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是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建立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教学用语和评价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育造成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当采用激励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教学用语,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例如在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的朗读和结构以及描写方式的分析,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可定学生的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营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结语

综上所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的重点学科,其学习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创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通过情景教学模式的创建以及生活化教学方式和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7):111-112.

[2]薛世豪.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7(11):21-22.

[3]孟凡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教育,2016(10):37-38.

[4]李文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6(02):55-56.

猜你喜欢
创新方式新课改小学语文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