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岩,哈尔滨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学员,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语文兼职教研员,参与了教科版教材修订编写工作。先后荣获全国“百佳”语文教师,黑龙江省模范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省德育先进个人,哈尔滨市职业道德“十佳”教师、市模范教师、市班主任标兵,哈尔滨市道里区“十大工匠”“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曾获得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中央教科院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两岸十城市”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教学展示,省首届“精英杯”教学大赛特等奖。2008年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召开了徐岩“求本求真 文情共生”语文教学风格研讨会。2017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时刻保持“全人”思考,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是从“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知识主导型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
要让小学语文教学在儿童面前舒展开来,就要清楚明确小学语文的性质。小学语文课堂姓“语”,名“小”,既要有“语文味”,又不能忽略这是儿童的课堂。小学阶段是人成长最宝贵的时期,只有让语文学科回归到儿童本位,才能使语文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语文味”,这是由学科教学性质决定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突出“语文”课堂的独特担当。小学语文课堂还要有浓浓的“儿童味”。这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人的发展放在了课程的中心。在整个受教育阶段,每个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而小学阶段6~12岁的孩子,更处于极其特殊的儿童时期,他们具有着儿童独特的特点。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模型。”儿童就是儿童,儿童不是成人的预备,也不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一个个正在生长的鲜活的生命。儿童有儿童的童心,儿童的感动,儿童的情怀;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纯纯的真,满满的趣;儿童是带着天真爛漫,奇思妙想走进课堂的。因此,老师不能给予儿童一个以成人标准评价的“有用”的课堂,而应该以蹲下来的姿态,在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打造儿童需要的语文课堂。
一、站在儿童的立场,给予适切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是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学生读什么”“教师教什么”,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得是否精当,关键取决于教者整体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应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呢?首先,要有学段意识,要符合“课标”确定的学段教学要求。其次,要有整合意识,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放置到整本书、整个单元中综合考虑,进行取舍;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放到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系统中全盘考虑,进行遴选。可见教学内容选择是否精当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有“语文意识”,还要有“儿童意识”。一方面需要从语文学科性质出发,确定有“语文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寻求和发现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如原有知识的提升点,学习过程的疑惑点等。教师是否能够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让儿童站在语文课堂的中央,决定了教学的原点与归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考虑“为谁而教”。
例如教科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拐弯处的回头》主要写了弟弟的脚受伤了,在巷口碰见爸爸时,爸爸只是简单说了几句,弟弟很委屈,后来爸爸在巷口的拐弯处回头瞟了弟弟一眼,打动了在场的人们。这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所学的第一篇文章,从文章内容上来讲要比二年级童话类文章略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教学的变化点。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概括写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在学生没有方法。最好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方法引路,自主实践。在备课时,老师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生知识的生发点,能力的形成点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把学习运用“题目扩展法”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确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之一。
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文本对话,和编者对话,更要跳出教材,俯下身来站在儿童的立场,审视儿童当前学习的需求,选择适切、适度、精准的教学内容。不要一味地、盲目地把自己解读教材时从成人的角度发现的“好东西”全盘地塞给学生。这是让语文课上出“儿童味”的基础。
二、换以儿童的视角,让教路顺应学路
儿童本位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承担者,评判一节课是否高效,最终的评判者不是教师,而是儿童。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解放儿童”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就是给儿童以自由。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尊重,充分享有自由发现、自主实践的权力,他们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富于生命的精彩。
教师要真正平等对待儿童,不能用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尊重差异,真诚对待,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从始至终要做好组织者,创设富有情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做好服务者,提供儿童学习、探究需要的服务;做好帮助者,洞察学生遇到的障碍,及时给予情感上的鼓励,方法上的点播。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适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学习需求。让教师施教的“教路”顺应学生学习的“学路”。
1.用好课前预学单,找准课堂的起点。
语文课堂效率不高,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准课堂的起点,依然在学生一读就明白,一想就清楚的问题上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从何处开始“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决定,同时也是由儿童自我学习情况决定的。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在预习环节中,改变以往读好课文,解决字词读音、词意的常规做法,而是采用教师引导思考,学生独立提问相结合的“预习+”形式。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提出几个语文学习的核心问题,进行课前前测,根据前测结果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哪些是课堂上需要大家共同交流的重点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部分主要从“我预习时学明白了什么”“我需要和大家交流的问题是什么”“这篇课文引发我思考的是什么”三方面进行。这样让教学的起点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也通过手机“问卷星”软件对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情况进行统计。例如教科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共有生字11个,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本课最不好记的生字”,发现班级中有20多名学生对于“登”“欲”“遥”三个字识记有困难。课堂上,我把这3个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全班多种识字方法的交流解决教学难点。班级中有14名学生识记“辞”字有难度,这个字通过在小组内交流,小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解决。
通过对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分析,教师能够更好地理清教学内容的着力点和教学策略的关注点,从而对儿童需要的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2.捕捉生成点,让学习真实发生。
课堂最大的魅力在于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往往课堂的生成点,学生的错误点,恰恰就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点。
在教学二年级《狼和小羊》一课,我在检查学生的预学单时,发现几名学生都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狼为什么一定要吃羊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连学生自己都认为这是个极其幼稚的问题。但我却坚信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小孩的问题不“小”。我带领学生共同讨论“狼为什么要吃羊,狼不吃羊行吗”。通过交流,他们理解了“本性”的含义,认清楚了吃羊是狼的本性。接着,我又借助文章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狼向小羊扑去,结果会怎么樣呢”。有了“本性难移”的铺垫,学生意识到小羊对狼三番五次的解释都是无用的,坏人的花言巧语都是在掩饰他凶恶的本性。而这正是这篇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课堂上,借助儿童的提问,顺着儿童独特的思路展开适时、适度的引导,让“小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的疑问往往是原生态学习的起点。语文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往往是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教师要顺应儿童学习的途径,通过对话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无痕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获得认知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往往是儿童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先“容错”,允许学生出错,再“融错”,因势利导,点播提升。我们对于回答结结巴巴的学生,多一些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对于回答不着边际的学生,多一些耐心的倾听,多给予方法的指导;对于喜欢“钻牛角尖”,爱提“怪问题”的学生,多一些宽容与理解,肯定与引导。巧借“错误”,点石成金。捕捉并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让教路顺应学生的学路而不断延伸,课堂一定会撞击出师生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3.关注差异,提供丰富的学习路径。
认知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并非所有人的大脑都以同样的方式运作,也并非所有的人表现出同样的认知长处和短处。可见不同的儿童拥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长处、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学习模式。
目前各个小学校仍然采用班级教学,这是一种基于共性的教学,而课堂中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禀赋,都是鲜活的个体,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因材施教,符合不同层次的儿童最近发展需求。让语文课堂不是适合一个班,而是适合“每一个”儿童,我可以打破整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层级不同的学习研究点,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达到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语文课堂要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取,给教学更多的路径,让课堂教学以儿童为中心形成一个圆。
例如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可以采用单元整体板块式教学模式。以“感受人物形象,赏析细节描写,发现语言特点,尝试读写结合”为教学内容。先学习主体课文《最后的时刻》,感受江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再学习《颁奖词》,引导学生发现颁奖词写作的特点:语言简洁,对实际高度概括,意蕴深刻;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多用修辞。第三节课,要学习的是“快乐读书屋”略读课文《丹柯的故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提供了基本阅读任务和选做阅读任务两项。基本阅读任务是感受主人公丹柯的形象,品读细节描写的语句。选做阅读任务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小组内完成:选项任务1.朗读最感动你的语句。2. 和组内同学一同仿照《颁奖词》,为本单元学习的两个人物江姐或丹柯写一段颁奖词。3.有感情地朗读颁奖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可以说,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不可忽略的是每一个儿童个体的差异,个性的不同,需求与兴趣点的不同。成功的教学需要两大要素:学生的理解和学生的参与。只有高效的学生参与才能促进优质的学生的理解。
三、心怀儿童的情趣,营造鲜活而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情感的儿童,对于儿童来说,课堂应该是充满灵动的实践,是充满快乐的体验,是充满幸福感的愉悦生活,是润泽生命的有温度有力量的成长。儿童的课堂要有儿童的情趣。
1.儿童的课堂要以“情”为纽带。
儿童学习的情感需要点燃,需要唤醒。儿童需要理解,需要欣赏,需要鼓励与赞赏。教师要与儿童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要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份乐趣的获得,关键在教师。尊重差异,给予儿童多一些鼓励;延迟评价,给予儿童多一些等待;善待童真,给予儿童多一些犯错误的宽容。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种对话的课堂,情感共融的课堂。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才能让儿童在课堂中放松自我,大胆思考。
2.儿童的课堂要以“趣”为境界。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言:“孩子的快乐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多数是没有任何社会目的或目标的,教育则是引导孩子获得有目标的快乐。”儿童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兴趣至上。
据心理学家研究:最初,小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如阅读故事、小说之类的材料,进行体育活动等),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更感兴趣。从三年级起,儿童开始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反映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见,儿童喜欢生活、活泼、有趣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要充满趣味性,要让儿童学有所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索然乏味,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如果一节课,情趣盎然,对于儿童来说既“有用”,又“有趣”,那么儿童必将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活跃起来,学习变得主动起来,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去体验、寻觅、发现、领悟、创造。有情趣的语文课堂,会让儿童心理放松,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以学为乐,以思为乐。
3.儿童的课堂要以“思”为核心。
语文课堂上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更要有静思默想的思考。语文学习要激发儿童的灵性,启迪儿童的心智,让儿童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进行思维的操练。
语文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四个维度: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语文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基础是要遵循儿童思维的特点。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是在10至12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考,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不是热闹的课堂,而是学生思维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肢体是放松的,表情是愉悦的,思维是跳跃的;学生的肢体、表情可以不動,但思维依然要在静默的课堂中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要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低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中高年级重在通过比较、探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品质。让语文的学习带动思维的发展,这样课堂上语言的源泉会被打开,思维的火花会被点燃。
儿童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语文教学策略选择的原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形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为儿童服务。将儿童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将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学活动的植根地,将儿童的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融合点。关注儿童的学,促进儿童的学。关注核心素养,让语文教学在儿童面前舒展开来,让儿童站在语文课堂的中心。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经纬小学)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