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组渐进管理的基本做法及需注意的问题

2018-07-21 09:35孙兆宏
甘肃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指导合作实践

孙兆宏

【关键词】 小组;渐进管理;合作;指导;问题;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034—01

小组渐进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以小组专项管理为基本形式,在班主任指导下,对发现的前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遗漏逐步实施本小组专项管理内容,通过研讨并制定管理措施,明确小组成员任务,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地从传统意识上的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主体,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的班级管理方式。

一、小组渐进管理的基本做法

1. 分组。首先,确定组长,采取班主任提名与学生推选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第一管理者的责任心,保证班级主流方向正确。其次,组员选取,采取组长轮流挑选的方式,不刻意制造“均衡”,让学生以之前熟悉的同学或刚结识的、感觉不错的同学为组员,有助于后面的协作。再次,小组可以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重新分配,避免长期从事同一项工作带来的倦怠感。

2. 渐进管理。杜威说过,参与是兴趣的来源。七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多数七年级学生是能够遵守基本要求的,这就为小组渐进管理的准备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3. 评价。评价讲求正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首先,以小组为评价单位,应以问题的大小确定等级,七年级学生对分数最感兴趣,所以可依分数多少衡量行为的严重程度。其次,制度不宜过细,应以基本等级为准,由组长讨论适应等级,接受全体学生特别是相关小组的监督,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最后,评价可以从小组每天评比、德育周考评以及学生的自我阶段评价入手,让小组成员的工作及时得到评价。

二、小组渐进管理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去“独”趋合作。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缺少协作的品质和行为,许多学生以做好自己份内之事为主,合作意识淡薄。小组渐进管理以小组为团体进行管理,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小组管理中,制造学生的合作氛围,班主任还应帮助参与有困难的学生。

2. 去“散”趋团结。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拖沓冗长的训斥,由于唠叨过度,学生就会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不但老问题未能解决,反而增长了学生对集体主义的淡漠。小组渐进管理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以班级主人的角色关心班级事务,让集体观念深入人心。

3. 去“批”趋指导。教师应该学会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一个忠实听众,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困惑。用批评的方式去堵学生是不明智的,疏导与指引才是良方。

4. 去“管”趋民主。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多强调班主任的“管”,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它们此消彼长。所以班主任少管就是支持学生多管,对于同龄人来说,他們的管理实际更有效。而班主任应做的就是努力去创造班级的民主氛围,力促学生平等、公正的管理意识,引导学生以集体荣誉为重,不应将个人或小组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5. 去“教”趋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活动中所能感受体悟到的东西是最多最深刻也最顺其自然的。只有亲身实践,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小组渐进管理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不良行为以及管理的难度,真实的体会比任何的说教都管用,因此要给学生真正反思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实践成效

1. 活力尽情呈现,但纪律观念强劲。因为小组利益,每一小组对组员的得失及其他小组的关心程度骤升,活力尽情呈现,从“多挣分少扣分”的动机出发,参与管理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上就看学生谁表现好,回答问题多;课余活动积极参与,但界限分明,纪律观念强劲,玩有度、学有劲,校外都能严格自律。

2. 管理争先恐后,好事层出不穷。小组管理全员参与,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如卫生组的最初任务是安排值日、指导工作方法和检查完成情况,本意为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卫生工作,但在管理进行中又发现卫生保持不好,所以进而要求不乱丢杂物,而这在学生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他们又提议把这作为一种习惯重点培养。

3. 班主任从管理岗位转变为评价岗位。学生的工作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解决,有效地变更了班主任管理内容,解决了班主任工作“苦不堪言”的现状,也使班级管理从体制层次摆脱了“管、卡、压”的泥潭。实行小组渐进管理方式后,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评价小组的进步情况和小组管理内容的渐进成效。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指导合作实践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