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民居改造中传承文化印迹的设计手法探究*

2018-07-20 06:38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居村落传统

文/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熊 莹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彭 峰

1 乡村民居改造的必然性

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差异不断缩小,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表现更为明显。传统乡村民居已无法适应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及审美观念的转变,城市建筑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风格逐渐渗入乡村,部分村民开始自发或被动地对自己所居住的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新建房屋大都是欧式小洋房或瓷砖水泥方盒子,具有当地特色的古民居则破烂不堪、无人居住,新房与老屋的建筑风貌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乡村整体风貌。传统民居的乡村地域文化特色正逐渐消失,乡土历史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现状,乡村特色民居改造刻不容缓,在传统民居更新改造中传承历史文化的设计研究势在必行。

2 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

2.1 传统民居的风水哲学文化

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和风水哲学文化密不可分。风水文化对村落选址、景观构成及单个民居的方位朝向、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古人在选择住处时会充分考虑山体、土地、水流、阳光、空气等自然元素与建筑的有机融合,使自然元素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让建筑融入环境,逐渐形成传统民居的“风水哲学思想”。古人认为:人必须靠天吃饭,要想五谷丰登,就需要风调雨顺。人需要依附自然环境,在认识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决定生存环境,力求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2.2 民居空间形态承载传统生活方式

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形式和当地的生产生活劳作方式联系紧密,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居住环境和空间形态。在民居单元的处理上,从尺度、材质、形式和功能分区上看,都与当地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民俗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例如,在山地丘陵地区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乡村居住空间内,必须配置农具、猎具、谷物等储藏空间,在院落或建筑外部地坪设置谷物晾晒场地(见图1);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布局满足了封建宗法家庭生活的要求,门墙高耸,前堂后寝,内外有序,庭院、天井又满足了生活情趣的需求(见图2)。

2.3 民居建筑装饰体现审美艺术文化

居住建筑早期以实用功能为主,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生产力提升,人类的审美意识逐渐发展,最直接地体现在居住建筑的装饰构件上。传统民居住宅从建筑内容到建筑形式无不映射出人们对建筑艺术审美的追求。传统建筑装饰符号作为审美艺术文化的一种物质形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柱础、门扇、窗棂、封火山墙、屋脊、花心、檐枋、斗栱等,这些建筑装饰符号不仅对建筑构架起加强和保护作用,还能满足精神、心理和审美等方面需要,是承载诸多艺术文化的物质载体。

3 乡村民居改造中传承文化印迹的设计手法

浙江省是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文化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保留较为完整的正是传统村落,村落是承载地方传统文化的基因体。浙江省拥有众多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前4批我国传统村落中,浙江省共有401个,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刻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

3.1 传承传统民居的设计思想

古人很早就领悟了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自然对建筑的保护和影响。从社会历史发展和变迁角度看,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的风水哲学思想既是古人对房屋建筑的宇宙观、环境观、生态观等的设计思想,又是最早关于建筑环境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的理论。文化传承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建筑表面,更应注重核心文化思想的传承。

浙江省山头下村位于金华和义乌交界处,该村拥有500多年历史。古村落规模较大,村内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和古民居建筑类型丰富,选址严格依照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进行。村落布局独特,东、西、北面各有1个村口,南面则有2个村口,整个村落形成独立的“堡垒”,据说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建造设计,体现山头下村人的房屋建造理念(见图3)。对这样的传统村落,我们应在尊重民居单体选址、村落整体风貌特征和建筑功能空间设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传统民居的精神文化内涵,延续传统乡村地域文化的风貌特征。

图1 山地丘陵地区传统民居

图2 江南地区传统民居

图3 浙江省山头下村

3.2 延续传统民居的营建手法

乡村传统民居的营建手法主要从民居造型比例和尺度、细部装饰构件、传统建筑色彩、民居建筑技术及地方材料等方面分析。比如对于整体结构保存较好、风貌相对统一的民居,应继续保持其造型比例和尺度关系,对其建筑细部装饰构件进行整修,利用传统民居的形象语言符号完善细部设计,烘托文化氛围,体现地域特色。温州永嘉屿北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保留大量历史文化古迹。村内古民居建筑细部的石雕柱础、木雕格栅、砖雕照壁、镂空花墙等形形色色的装饰格局均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见图4)。对这类传统民居的改造应从民居的建筑形态、结构形式、装饰符号中挖掘历史文化基因,保证传统文化信息的有效表达。运用地方材料,学习地方工艺传统和构造方式,并运用现代方式对其进行演绎,或运用现代材料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处理,取得与传统的联系,唤起人们心理上的认可。

图4 温州永嘉屿北村

3.3 保持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空间场所

非物质文化是人们世代创造、传承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根植于乡村,成长于乡村,与乡村建筑环境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乡村非物质文化内涵丰富,千姿百态,主要表现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民居改造必须尊重村民的日常生活及传统风俗习惯。在空间改造设计中,应延续被当地村民广泛接受的空间分布特点,不仅要考虑村民居住的安全、卫生、便利和舒适问题,满足村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居住环境作为承载当地非物质文化生活的空间要求,延续农作物晾晒、手工艺制作、村民生活交流的功能,以保护农耕文化及其他非物质文化传承发生的场所,满足村民心理和精神需求。

4 结语

乡村传统民居是物质与文化的统一体,众多传统民居蕴含民间传统生活和文化,这种文化形式在空间构思、形态组合、比例尺度和建筑装饰等方面均得到充分显现。在乡村振兴改造中不应片面模仿传统民居样式,而应深入挖掘传统民居背后的文化和内涵,探讨其建筑形式、空间、平面布局及装饰细节。保留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用适应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营造手法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只有将物质环境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才是传统民居的保护理念,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乡村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猜你喜欢
民居村落传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