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 310052)
在2017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多次提到与记录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科学课堂当中,记录单的使用是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科学记录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但在科学课堂中探究效率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一学年一年级也开设了科学课,而《观察物体》一课仅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一次初试与探索。
《观察物体》一课教学过程如下:
(1)观察并描述身边的物体
①观察、描述橡皮泥。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橡皮泥的哪些特点。
②观察身边的物体。出示积木、塑料球、玻璃球、红豆、小米、回形针、塑料棒,像观察橡皮泥一样观察它们,找它们的特点。
③汇报。每一个小组汇报2种物体。比较两种物体的异同点。
师小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点
(2)分离混合的物体
①塑料球和积木混合在了一起,利用刚才研究过的物体特点帮忙将它们快速分离开。
②分离实验(PPT图片a盒子:塑料棒、回形针;b号盒子:塑料球、玻璃球;c号盒子:红豆、小米)将混合在一起的两种物体快速分离开。也可借助工具。
③汇报,使用了什么方法分离混合物体及使用理由。
师小结:利用物体的不同特点,就帮忙分离了混合在一起的物体。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杭州市某小学一年级的4个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记录单的设计与实施会出现以下问题:
(1)探究活动目的性不强,分工不明
(2)实验记录单脱离低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
(3)实验记录单脱离科学探究本质
(4)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思维发散性
基于教学流程而获得的课堂实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学生对不同记录单使用前后的认识、分析学生的课堂探究能力表现。具体的分析如下:
教学片段一(注:本片段是在未采用任何记录单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活动)。
师:我们能一个物体一个物体的介绍吗?先从红豆开始好吗?
生1:红豆是圆的,红色,有一股香味,它很大。
师:红豆有多大?
生1:我们刚才用尺子量了!
师:量出来有多大?小米呢?
生2:好像是6毫米。
生3(同组):好像是1厘米。
生2:记不清楚了。
分析:没有使用记录单的情况下,当观察材料数量多时,学生光靠记忆来描述观察的结果难度大,在汇报时会出现混乱且没有条理性,而且低年级学生没有长时性,观察了没一会有一些学生便开始做与探究活动无关的事,因此在本节课当中有必要引入记录单。
笔者设计了实验记录单,以期望提升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与对活动的关注度。
教学片断二(注:使用了记录表3.1后)。
师:每个小组汇报两种物体。
生1:回形针尖尖的,颜色多样,短。塑料棒细、软、光滑、红色。
师:他们有哪一些相同的地方?
生1:都比较细。
记录表3.1
分析:用气泡图的形式进行,不局限学生的思维,鼓励观察更多的特点,可以自己添加气泡,保证了每一种物体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己研究以及交流中有收获,又有趣味性。每个小组观察至少2中物体,确保全班范围内能将这7种物体都观察一遍,为下一个分离混合物体的环节做了铺垫。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散思维,且简单易性方便操作。
一年级科学课堂中合理设计与运用实验记录单有积极作用,在使用与设计上应讲求一些原则。
设计的目的要明确。每一个记录表上都应有一个显眼且主题明确的标题。
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要运用符号、标记、颜色、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记录,空格要打,留白要多。
记录表以及操作材料要遵循由易到难的阶梯性,便于循序渐进。探究时间不宜过长,记录内容不需要太多,记录的文字量不能太大,记录的项目不能太复杂。
记录不能占据课堂中过多的时间,记录的内容简洁明了,在记录前指导到位,一人一张记录单,或两人一张记录单,保证每个学生探究过程中有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