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卷比较分析及备考启示
——以2015-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

2018-07-20 01:04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综合题图表试卷

广东

蔡清辉

高考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Ⅰ试题命题风格严谨,科学性和综合性强,区分度高,地理特色鲜明,体现新课程特点和高考的选拔功能。本文借鉴相炜地理研究室在《地理教育》2016年第7期的文章——《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卷比较分析——以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为例》一文的研究方法,对近三年地理全国卷Ⅰ的试卷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命题特点,力图为高三地理备考提供参考。

一、比较分析

目前,使用全国新课标卷Ⅰ的省份共有10个省区,其中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七个省份在2015年已经使用全国新课标卷Ⅰ;福建、广东、安徽、山东等四个省份在2016年开始使用全国新课标卷Ⅰ,陕西改用全国新课标卷Ⅱ。

本文从试卷结构、知识点分布、图表类型、综合题设问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试卷结构(表1)

表1 2015—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试卷结构统计

(1)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试卷结构整体较为稳定

试卷满分100分,包括11道单选题共44分,5道综合题56分。其中选择题由4个题组构成,每题组2~3道小题;综合题分为必做题(36、37题共46分)和选做题(43、44题各10分)两部分,必做题一般包含3~4个小问,选做题由1~2个小问组成。

(2)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减少了一个选修模块

取消了原来43题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环境保护模块由42题变为43题。

2.知识点(表2)

表2 2015—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考点梳理统计

续表

(1)宇宙中的地球和经纬网的考查较少

近三年的试题中仅在2015年第6题通过甘德机场考查过纬度差异,在2017年第11题通过日最高温出现的地方时考查了经度位置。对于繁、难的地球运动知识基本规避。

(2)自然地理着重核心知识点的考查

其中大气环境、水文环境是其中命题频率最高的两个知识点,三年的试题均有涉及;地形地质与产业活动的联系较为紧密,以此为载体展开试题的考查也成为其中重要的命题方式。整体性原理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016、2017年均重点考查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3)人文地理着重农业、工业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考查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农业的相关知识,连续三年均在选择题中出现;第36题命题模式趋于固化,试题均以某种作物为切入点,考查气候、农业、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第37题的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材料、整合信息、思维加工的能力。同时,人口、交通这两个知识点在试题中考查较少。

(4)地理选修部分以考查某项地理活动或现象的成因、影响为主,减少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模块。

3.图表类型(表3)

表3 2015—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图表类型统计

(1)凸显地理特色,图表数量较多,但有下降趋势

图表数量最多的是2015年,全卷共有11幅图。近两年图表数量减少,分别只有6、7幅图,无图题在2、3道题。图表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做题时的难度。

(2)区域图、等值线是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数量大幅减少

等值线图数量变化为:4-1-0,区域图数量变化为:6-4-1。甚至往年已成惯例的36、37题分别由中国和世界两幅区域图构成的传统被打破,在2017年的37题中并没有出现区域图。

(3)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地位稳固,没有出现统计表格

(4)从图表的题型分布来看,区域图、等值线图等地理信息较为丰富的图表往往出现在综合性强的综合题中,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较为简单的图出现在选择题的概率较大

4.综合题设问(表4)

表4 2015—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综合题设问统计

(1)设问中行为动词中“分析”“说明”出现频率最高,“简述”“指出”等用词较少

三年中,行为动词共有34次,平均每年11次左右。其中“分析”一词出现13次,“说明”出现11次,“简述”出现3次,“指出”出现2次,“推测”出现2次,其他动词3次。从统计上来看,“分析”“说明”等要求学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描述与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2)着重对地理要素的设问,切入点小

例如2015年37(1)题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低的原因、2016年36(1)题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36(2)题解释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2016年37(1)题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等等。以上设问分别从冻土、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展开设问,切入点小。

(3)设问以“递进式”设问为主

“递进式”的试题往往将问题设置成围绕某一主题由浅入深地提问,体现对知识深度的要求;“并列式”设问是各问题与某区域内的主要特征相关联,各小题之间没有太多联系,体现对知识广度的要求。近三年试题中的第36题和2015年的第37题均采用递进式设问。例如2015年36题,设问紧紧围绕“卤虫”展开设问,设问由盛产卤虫-卤虫产业规模小-水产养殖业对卤虫产业影响—探讨卤虫捕捞业前景等四方面构成,设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2017年37题的设问分别考查山地苔原带受干扰的位置和分布、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多样性逐渐缩小的原因等,明显体现出“并列式”设问的特点。

(4)设问要求学以致用,依据原理和规律对新事物进行分析

近三年试题直接考查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内容较少,大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分析新的地理事物,对学生获取信息、逻辑推理等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第37题的设问中,出现了许多让众多考生无所适从的题目,从改卷结果来看,考生得分普遍偏低。例如2015年青藏高原冻土、2016年堪察加半岛的熊、2017年某山地苔原带。

(5)开放、半开放式试题的设问每年都有变化

2015年试题要求答题者判断大盐湖是否继续发展卤虫捕捞业,并说明理由;2016年试题要求答题者在两道关于茉莉花的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017年没有开放、半开放式试题。

二、备考启示

结合以上全国卷试卷结构、知识点分布、图表类型、综合题设问等分析解读,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备考中可以作以下应对。

1.一轮复习:全面覆盖,合理取舍

一方面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全国新课标卷只有11道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2道选做题,考试必然只能抽样考查,在一轮复习中必须将主要知识点全面覆盖,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另一方面对于高考的常考点,例如自然地理中的大气运动、水循环、岩石圈,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工业等区位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必须列为重点复习的内容。注重树立学生的区位分析、运动过程分析、整体性思维、人地协调发展的思维习惯,而对于地球运动中的光照图、太阳视运动图等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应合理取舍。

2.二轮复习:专题训练,锻炼思维

全国新课标卷对学生逻辑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要求较高,以“渐进式”“并列式”设问为主。而目前中学比较流行三种专题复习模式:系统地理(按教材单元)专题复习法、区域专题复习法、微专题复习法,以上三种专题复习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来说各有千秋。笔者建议在一轮复习中每个章节复习结束之后就进行系统地理的梳理,夯实诸如大气运动、水运动、农业、工业等基础知识,构建核心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中,以区域专题复习为主辅以围绕某水体、某生物、某产业、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等能产生横向、纵向联系式的微专题复习,提升学生“渐进式”思考问题的能力。

3.三轮复习:钻研真题,培养技巧

全国新课标卷试题经过命题专家的精心打磨,在试题选材、材料加工、问题设置、答案组织等方面都非常“精致”。在三轮复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对近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进行深入研究。一是让学生去分析揣摩命题者给出文字和图像材料的用意,设问中行为动词、问题指向;二是让学生研究答案,明确答案与试题材料的联系,推测答案的逻辑推理过程。通过对试题的研究,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答题的精准度,避免答题中出现全面覆盖式的答题情况。

4.培优扶弱:分层教学,精准“扶贫”

猜你喜欢
综合题图表试卷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