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向分析

2018-07-20 00:47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甲地泥沙风化

云南

吴春艳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考纲四项能力之一(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地质作用中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成为了高考的高频考点。本文笔者将以典型例题阐述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考查方式,归纳概括本知识点的备考策略。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具体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物理风化是岩石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发生崩解破碎。化学风化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生物风化是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以及生物新陈代谢、死后遗体腐烂产生的物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例1】(2016年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下题。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风化作用。据材料分析,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白天气温高,南坡昼夜温差大,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故选D。

【备考策略】物理风化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气温的日较差,而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主要从概念入手,即气温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所以在分析气温日较差时首先要分析白天气温,进而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为:纬度(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海拔、坡向(阴阳坡)等。这样的分析一定要从原理性出发,找准知识间的联系,层层推进,才能找到问题所在。

二、侵蚀作用

(一)流水的侵蚀作用

【例2】(2014年北京卷)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本次洪水 (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解析】水位上升的中期,沉积物较少,表明河流搬运作用较强;水位下降时,沉积物较多,表明泥沙沉积,河流含沙量减少;流量增大时,河流侵蚀作用增强;而河流对河底和两岸的侵蚀,使河床加宽变深。故选D。

【备考策略】流水的侵蚀作用,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最为典型。对于河流来说,一般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河道逐渐变宽。如下图所示:

另外,在学习这方面内容时,学生往往认为河流水位下降时,沉积物较多,河流含沙量大。这一点是许多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必须给予纠正,也借此让学生把知识的原理性搞清楚,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二)风力的侵蚀作用

【例3】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槽江。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图示沙山是在枯水期时河滩上大量沙子在东北风吹拂作用下,在河道西南方向堆积而形成的,即沙山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B、D项错误;图示地区槽处没有河流流经,故不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该地区沙山上垄槽相间,且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是因为该地以偏北风为主,风沿长江谷地由东北吹向西南,风力侵蚀作用明显,形成垄槽相间的地貌,故C项正确,A项错误。

【备考策略】风力侵蚀指的是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碎屑,并挟带碎屑磨蚀岩石。风蚀地貌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不是说风力作用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其沉积地貌也比较典型,下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例阐述沉积作用与地貌。

【例4】(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洪水期时,洪流挟带的碎屑物质通过各个河流流出时,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形成洪积扇,并在东麓呈现集中连片分布,故C项正确。第10题,甲地位于低山地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较长,河流在搬运过程中对砾石的磨蚀和破碎作用时间长,所以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与降水较少无关;甲地和其他洪积扇堆积物均来自河流上游的山地,而甲地洪积扇堆积物的源地海拔较低,昼夜温差较小,风化作用较弱,风化物粒径应较大。故B项正确。第11题,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说明南部大多数洪积扇土壤发育浅薄,不利于耕作,所以耕地较少,故B项正确;洪积扇位于山麓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故A项错误;贺兰山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故C项错误;东部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源较充足,故D项错误。

【备考策略】河流堆积地貌如下表:

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例5】(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第7题,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图中贝壳堤的形状较为平直,说明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海岸线位置都较为稳定,C项正确。

第8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变大,B项正确。贝壳堤需要贝类生物的堆积,题干中说的是泥沙,所以A项错;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贝壳堤的位置不一定在入海口,C项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项错。

第9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结合贝壳堤外的泥沙堆积是由沿岸海水搬运河口处泥沙堆积而成,以及贝壳堤的位置变化情况可知,河口位置多次变化,且泥沙沉积量大,D项正确。

猜你喜欢
甲地泥沙风化
泥沙做的父亲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
“区时”的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