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庆(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目前国内关于古陶瓷修复的专业书和期刊文章太少,多数又偏于理论,对于实践类的问题大多是面授方式,导致古陶瓷修复学习的过程十分缓慢。目前,国内的专业性修复人才相对缺乏,同行内彼此交流也不是十分密切,这种现象导致了国内陶瓷修复行业的“不景气”。我国许多文物需要我们去修复和保护。虽然国人已经有了保护文物的观念,但是在保护文物的方法上还有所欠妥,甚至有些不当的文物保护方法会对文物造成损坏,笔者希望通过陶瓷修复文章加深人们对陶瓷修复的了解以及对陶瓷文物保护的了解,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
此次修复的瓷器名称为清光绪景德镇窑粉彩描金云龙纹葫芦瓶(图1),葫芦瓶瓶身有污垢和胶质,需要进行超声波清洗。葫芦瓶整体破损较小,残缺部分主要在在口沿处,口沿处破损面积占口沿总体的三分之二,断口较脏,有干泥和黑色的杂质,釉面无光泽呈哑光状态。通过测量得到该葫芦瓶通高55cm 、口径9.5cm 、足径16.5cm 。该葫芦瓶主要纹饰为云龙纹,云龙纹纹饰摸起来有凹凸感,云纹颜色有渲染效果,口沿部分有分布均匀的回纹装饰带,但是破损严重,需要补全。瓶身底部有朱红色 “大清光绪年制”六字篆书款。
图1 葫芦瓶修复前
这次修复的主要任务是把葫芦瓶修复完整。主要步骤为先拍照留档进行记录后清洗,把口沿破损处用环氧类树脂和医用石膏进行补全,通过打磨塑形并且绘制好图案进行上釉作色使破损处与瓶身完美融合。
本次在对清光绪景德镇窑粉彩描金云龙纹葫芦瓶修复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工具有22号手术刀,20号手术刀,自制坯粉刀,瓷板,医用石膏,红白打样膏,502胶水,医用滑石粉,砂纸,油画颜料,硝基稀释剂,透明釉,喷笔,电动气泵,白云羊毫毛笔,鼓风机,自制网刷等。(图2)
图2 修复用工具及材料
图3 葫芦瓶口沿处
图4 葫芦瓶口沿完成打磨
图5 葫芦瓶进行图案绘制
首先将破损的葫芦瓶放在干净的桌子上拍照记录(图3),然后将葫芦瓶倒置放在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用来软化器物断面的污垢和胶质,再将葫芦瓶放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一个小时以上,待彻底清洁葫芦瓶口沿断面的污垢,将葫芦瓶擦干净,使配补时更加契合。
配补材料一般选用医用石膏或者环氧树脂,考虑到残缺部分比较大,所以先用石膏塑型,再用环氧树脂混合医用滑石粉做成坯粉加固。首先用热水把打样膏泡软,把软掉的打样膏放在未破损口沿处做外模,冷却后涂上拆模剂,其次把医用石膏和水按比例混合,涂在破损口沿处,静置十分钟,待石膏凝固后拆下打样膏外模。石膏完全干燥后,用砂纸进行打磨,把石膏打磨到比瓷器本身口沿厚度少两毫米后,停止打磨。接下来对石膏进行加固,将环氧树脂和医用滑石粉混合,均匀涂在石膏表面,静置半个小时,使坯粉凝固成型。
打磨成型是决定是否能够成功上釉作色的关键,所以打磨时必须十分细致,保证打磨后的部位与瓷器本身完美融合,摸起来融为一体。为了提高打磨效率,可以先用手术刀把凸起的部分大概修理一下形状,再用粗砂纸进行打磨塑型,然后用细砂纸进行加工,保证配补部分的光滑和平整。最后用金相砂纸进行打磨抛光,使配补部位与断面接口摸起来一样平整光滑,并且保证整个口沿处摸起来没有接痕才算完成打磨成型的步骤。假如打磨后配补部位与断面接口摸起来仍然有接痕高低差,那么就继续调制坯粉,用坯粉进行填补修整,再重复上述打磨步骤,一直到口沿处与配补处没有接痕才行(图4)。打磨成型是上色的基础,下面的步骤是陶瓷修复中最关键的步骤,稍不小心就会导致失败,重新回到起点重新来过。
首先观察口沿处残留的图案,在纸上画出残缺的图案,多练习几遍以后,再用铅笔轻轻画在配补部位。接下来在油画颜料中找出图案中相对应的颜色,假如没有完全一样的颜色,可以加入钛白或者肉色等其他颜料进行调色。在调色之前首先用毛笔蘸取一些透明釉,轻轻刷在需要上色部分,等透明釉完全干了以后,再上第二遍第三遍,这样重复四五遍以后,有稍微厚实一点的底釉可以防止颜色脱落或者颜色上不去的现象出现。接下来就用勾线笔蘸取一些稀释剂、调好的颜料以及釉,混合均匀,按照铅笔描绘的图案进行绘画。由于器物本身绘画的图案有凹凸感,所以在绘画过程中,特地把颜料配的粘稠了一些,使颜料画上去以后有堆积感(图5)。当然,光把颜料变稠是不够的,等颜料干了以后,一遍一遍进行叠加,如此重复五六遍以后,就可以达到器物本身的凹凸感了。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注意图案之间的空隙,以及图案的颜色分布。
在上色做釉之前,首先要把画好的图案用纸胶带纸封好,防止在上釉作色过程中把已经画好的图案给弄脏。把已经画好的图案保护起来以后,就要进行上釉了。首先要上一层底釉,把透明釉和稀释剂按照1:2的比例制成底釉,然后利用喷枪均匀的喷涂在接缝处和配补部分,对于初次使用喷枪或者对喷枪不熟练的修复师,需要注意并避免积釉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喷枪口径比较小的0.2口径喷笔,同时减少喷枪的出气量,慢慢地均匀喷涂。这里注意,需要等底釉干了以后,再喷涂第二次,要重复以上喷涂步骤四到五次。厚一点的底釉有利于接下来的作色,使颜色更好的附着在配补部位,同时厚厚的底釉还能弥补在打磨过程中留下的瑕疵。等上好底釉以后,先用浅色进行覆盖,我选择的是最浅的钛白色,对接缝处进行喷涂,盖住坯粉的颜色。在涂完白色以后,可以用金相砂纸进行轻轻的打磨,去除喷枪喷涂过程中的颗粒,使上色部分光滑。这个步骤我重复了很多次,主要的阻碍就是口沿内部的口径比较小,喷枪很难深入喷涂颜料,导致口沿内部颜料堆积且有颗粒附着,上色难度比较大。经过我的反复操作,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在上底釉时要喷涂均匀,而且要反复喷涂;其次减小喷枪的气流量,这样能减少颜料的堆积;最后调整喷涂的角度,要顺着一个方向喷涂,并且在喷涂过程中注意旋转葫芦瓶的位置,使颜料不会在一个地方堆积。浅色底色上好以后,根据残留瓶口的颜色,用颜料调出与之一致的颜色。在上色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也就是说先调出比瓷器本身稍微浅一些的颜色,然后多次喷涂叠加,使之自然加深,如果仍然偏浅,再慢慢加深颜料,不可以一次性就调好颜色,这样不仅难度大,而且很容易在多次喷涂以后出现颜色偏深的现象。在陶瓷修复中,颜色由浅入深易,由深入浅难。经过多次喷涂以及颜色的调整,在日然光条件下观察配补部分的颜色,与瓶身原本颜色一致即可。最后再上一层透明釉,即可完成葫芦瓶上色。
在瓶口口沿外侧有一圈描金,由于时间久远,口沿的描金已经不再鲜艳明亮,整体偏暗并且有些发黑。经过多次的颜料筛选,终于调出了与之一致的颜色。笔者第一次选的颜料是银色颜料加金粉,与釉混合用勾线笔描在葫芦瓶口沿处,但是颜色过于明亮,缺乏沧桑感,所以笔者改变了调制方案。后来笔者用金粉和釉按照2:1的比例调和,并加入赭石颜料,效果明显好很多,但依然存在问题。笔者发现用勾线笔画上去的颜料容易凝固成一团,缺乏瓶口本身描金的流畅感,于是笔者改用稀释剂加釉再加金粉和赭石调和,用勾线笔均匀地画上去。虽然这个葫芦瓶为粉彩,但是破损部分只在口沿,颜色单一,所以可以当做一般颜色釉瓷处理。在做旧时用赭石为主,加入一点点象牙黑,再用辅助颜料进行做旧。然后再用喷枪上一层釉,防止颜色脱落。在笔者上釉时,发现釉喷的太多导致修整部位颜色偏亮,与整体格格不入。于是笔者又用医用滑石粉经稀释剂稀释以后,用网刷轻轻喷涂上去,等干后再用兽皮轻轻做圆弧打磨这样可以遮盖透明釉的亮度,使釉面亮度接近器物本身亮度。这样描金做旧步骤就基本完成。整个葫芦瓶的修复也基本结束。
在葫芦瓶修复完全结束之前,还要把葫芦瓶放置在阳光下几天,几天以后在观察葫芦瓶修整部位颜色和瓶身其他地方颜色是否有差别(图6、图7)。如有差别要再调配颜料进行上釉作色,重复上述步骤。如无差别,就用清水清洗一遍,晾干,整个修复就结束了。
图6 葫芦瓶修复前
图7 葫芦瓶修复后
在一般情况下,修复作品的配补材料选择会根据修复类型和修复面积的不同而进行改变。首先修复类型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考古修复所选用的配补材料就是石膏,而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是需要上色的,所以选用的配补材料一般是树脂、3A胶和坯粉。其次缺补面积比较大时,一般选用石膏作为配补材料,缺补面积比较小时,则选择用树脂、3A胶或者坯粉等更加坚固的配补材料。在修复葫芦瓶时,由于是用于展览,并且破损面积不算太大,所以笔者选择了用石膏打底塑型,上面再用环氧树脂进行加固,这样节省了坯粉凝固的时间,也方便了后面的打磨成型。
在打磨加固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打磨。修复品打磨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下面上色的好坏,而上色的好坏又关系到这个修复品修复的成功与否,所以打磨是基础也是核心。打磨时工具的选择十分关键,不同的配补材料打磨的工具和手法都不一样。比如石膏作为配补材料,在打磨初期可以先用手术刀进行塑型,然后再用粗砂纸进行打磨,最后要用细砂纸进行抛光。有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石膏太厚,需要打磨时间过长,我们可以将瓷器放入水中用砂纸继续打磨,会事半功倍;又比如打磨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够细腻,又没有更加细腻的砂纸时,我们同样可以用砂纸蘸水打磨,打磨出来的石膏就会又细又滑。
接下来讲一下对坯粉、3A胶和树脂的打磨方法。这三种配补材料凝固时间都偏长,而且凝固后材料硬度很大,相对于石膏来说不容易打磨。一般我们先用粗砂纸进行打磨塑型,在打磨过程中一定要小心瓷器的釉面,因为在用粗砂纸打磨较硬的配补材料时,会不小心把完好的瓷器釉面磨花。所以在打磨配补材料与瓷器接缝处时,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木砂纸,木砂纸不会损坏瓷器的釉面。因为打磨之后需要上色,所以对配补材料表面的光滑度要求很高,需要用金相砂纸进行多次打磨,最后摸起来与其次本身釉面无差别才能算打磨结束。
在调配底色的时候,笔者一开始选用的是钛白,靛蓝,柠檬黄这几种颜色,然后根据釉色的变化去调整钛白,靛蓝,柠檬黄的比例,但是效果一直不太好。经过多次的尝试,最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调制配方,这个配方就是在钛白,靛蓝,柠檬黄这几种颜料的基础上再加入肉色。因为葫芦瓶的釉色青中泛蓝,所以笔者以靛蓝为主要颜料,在靛蓝中加入一些柠檬黄,然后再根据釉色的变化适当加入钛白和肉色,这样调配出的颜色就比较接近瓷器本身釉色。
调色时需要注意天气和光线这两个因素。一般情况下调色要选择在天气晴朗、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因为阴天的时候光线比较差,会使调制出的颜色与瓷器本身釉色相差较大。因此在调色时,我们需要选择在光线较好的地方进行。
绘制图案在葫芦瓶修复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是十分困难的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单纯靠手绘并且没有任何技巧,使用的工具是勾线笔,需要修复人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在绘制葫芦瓶口沿处的回纹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需要注意把回纹图案的线画直就好。在绘制云龙纹时,遇到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葫芦瓶本身的云龙纹是用颜料直接在瓷胎上作色,画匠在绘画时颜料加水进行渲染,使云纹的颜色有浓有淡,十分好看。但笔者修复时,颜料是画在釉上,釉不吸水也不吸颜料,所以很难产生渲染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选择试试加稀释剂稀释颜料再用毛笔在修整部位多次绘画,希望可以通过多次涂描产生渲染效果,结果也失败了,颜料太稀了导致挂在釉上时直接往下流,颜料太厚又会导致没有渲染的效果。这个问题笔者困惑了好久,最后想到的解决方案是调制偏稀的颜料,在颜料有向下流淌的趋势时用棉签轻轻把水吸干,这样经过十几次的反复涂描,云纹有了淡淡的晕染效果。为了加强这个效果,笔者又用比较浓稠的颜料在云纹局部进行涂抹,再在云纹云头部位加上白色颜料,这样总体形成晕染效果。虽然近看与瓷器本身云纹有差别,但是这个葫芦瓶修复目的是用于展览,在远处看修复部位与瓷器本身并无明显差别,也就达到了修复的要求。
在修复这个葫芦瓶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打磨塑型到上釉作色,绘制图案,每一个步骤都囊括了许多专业知识。修复了很多破损的瓷器以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陶瓷修复时必须遵循“修旧如旧”“可逆性”“可辨别性”等原则。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都体现在文物身上,所以文物遭到破坏,这些价值也会遭到破坏。为此,我们作为文物修复者,在修复文物时,要保证修旧如旧,比如修复一个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有害锈我们需要去除,但是无害锈则应该给予保留,对于修补部位,也要适当进行做旧处理,确保修补部位古色古香。同时,在修复文物时,我们应该使用一些环保、可再生、可再处理的材料。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文物保护技术会不断提高,修复使用的材料也会不断更新改进,有些修复过的文物随着时间推移,修复材料出现老化,需要去除老化材料,重新修复。假如我们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式是不可逆的,那就会出现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用不可逆材料导致土遗址被破坏的悲剧,我们应当引以为鉴,尽量避免这个悲剧的再次发生。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时,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工艺应该是可以通过人眼辨别出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别人知道哪些部分是修复过的,哪些部分是原有的。为了展现修复整体的美感,一般处理展览修复的作品通常是“远看一致,近看有别”。对于文物修复我们应该牢牢遵守以上原则,为文物保护做一份自己的贡献。毕竟文物具有教育价值和价值的永续性,所有的文物都不仅仅属于我们,而是属于全人类,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我们保护好修复好文物,有利于发挥文物的价值,使文物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第二,上述的修复步骤是现代修复技术与传统修复技术的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物保护技术的提高,文物在修复过程中使用的高科技也越来越多。在陶瓷修复中,也使用了环氧树脂、3A胶、502胶水等现代高分子化合物,这些修复材料的使用,都代表着文物修复中科技的成分越来越大了。虽然现代科技可以给我们修复带来很多便利,但我们依然要传承好中国传统修复技术,传统修复技术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手工艺人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传统修复技术在文物修复中是必不可缺也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陶瓷文物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财富。作为文物者,笔者感到很骄傲。每当把一件件破损的文物修复地完好如初时,都十分地有成就感。虽然在修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有时会失败几十次才能成功,这些失败的经验对于陶瓷修复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陶瓷修复需要反复练习,不骄不躁,经常需要耐下性子安静地坐一整天,这些对于热爱陶瓷修复的人来说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享受。在刚接触陶瓷修复这个专业时,笔者也曾经因为反复几次修复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懊恼,但是每一次失败都是应该高兴的,它教会了我下次如何避免失败。我的修复教学工作已经十多年,我深深地感到修复文物是感受文物的时代、感受文物代表的文化、感受文物被创造的过程,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