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华 陈小渊
摘 要 讨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途径:制订适合培养“双创”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双创”能力的课程;培养具有“双创”意识的教师来讲授课程;让具有“双创”意识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带领学生开展“双创”活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21-0072-02
1 前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1-3]。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4-5]总理希望通过创新创业(“双创”)激发中华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和普及“双创”教育。“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教育部也随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席卷全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中迅速启动起来。目前,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双创”教育,存在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双创”教育的质量和成效[6-7]。
2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目前,很多高校的“双创”教育基本上由学校学生处或各分院学工部的辅导员教师负责,即由辅导员教师开设一些“双创”理论课,主要讲授一些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同时加入一些创新的案例,并用一些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激情。这些课程往往包括了创业的基础知识,包括如何寻找创业合作伙伴,组建创业团队,寻找创业机会,评估创业风险,争取创业资源、资金等教学内容。这种纯理论式的“双创”教育效果有限,学生往往看到成功的案例时豪情万丈,下课后就没任何想法了,在课程结束时考试及格拿个学分就算受到了“双创”教育。
一般来说,创新是指人们在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上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的思路或见解,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价值的复杂过程。有人认为,创业实质是一种管理方式,是对机会的追踪和捕获过程。也有人认为,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现有文献的表述,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充分了解产业现状与需求时,会根据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出创新。一个具有创业能力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中准确把握商机,融合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从本质上而言,创新是一种素养,创业是一种实践。所以,纯粹的“双创”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双创”素质上作用有限,应该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教程中融合“双创”教育培养“双创”人才的教育模式。
“双创”教育师资团队建设滞后,实践基地建设落后 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面临难以找到合适的“双创”教师的窘迫情况。很多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既无想法,也无“双创”经验,给学生上“双创”课仅仅是工作需要。这样的课堂教学沉闷,学生感觉无聊。高校急需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能给学生以启发和指导的“双创”教育教师。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创”实践基地往往是在真实地注册运营,学生没有尝试期和犹豫期,基地育人功能低下,不能满足“双创”教育的需求。
“双创”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传统意识上,学校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的“双创”教育是根据各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来开展的,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上升到学校育人的目标上来;把个别学生在职业规划大赛上获奖或成功注册成立公司作为“双创”教育成功的标志,没有把“双创”教育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来做。对于专业学习的成绩,可以用课程考核或技能考核来进行,而如何考核“双创”能力培养的效果,是困扰众多院校的难题。
3 高职院校“双创”能力培养途径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国务院、教育部要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要進行科学规划,站在培养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高度上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双创”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近些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信息量倍增,学校各专业方向越分越细,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大量时间都用在课堂学习上,几乎没有时间去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不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把“双创”教育作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把“双创”能力培养作为学生长期发展的基础。
构建能力型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高职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生除具有岗位胜任力之外,更应该具有“双创”能力。“双创”能力的培养需要与专业核心课程对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激励下,高校纷纷成立创业学院,从大一开始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大赛。实践表明,大赛获奖的学生创业的比例并不比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高,所以把参赛作为“双创”教育成功的标志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应该组织人员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提炼开设专业的核心知识,凝练核心技能,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将学科型课程转为职业能力课程,将课程内容与检验公司的工作任务对接,将学习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这样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就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会有所创新,创新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有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