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火弟, 吕学峰, 曹 宇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1]。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一些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2]。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出台,教师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回归本位,办好本科,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具有时代意义。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实践让师范生感受教师职业属性,亲身体验教师职业特点,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教师职业技能的锻炼和提升。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见图1),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为一体,内涵丰富、自成体系、操作性强。
(1)多维度。教育实践作为一门特殊的理论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三维教学目标。坚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从师德涵养、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四个维度,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深度整合,融师德教育与师能训练为一体,铸师魂、培师德、练师能、塑师表。
(2)全方位。教育实践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基础教育需求为目标,内容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即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以学科教育实践为经,以学科专业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为纬,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3)一体化。在教育实践时间安排上采取“四年一贯制”,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师范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中,形成一体化教育实践训练模式;在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上将学科专业实践活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以学科教育实践为经,以学科专业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为纬,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在教育实践课程结构上将“第一课堂(课堂教育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教育实训)、第三课堂(中学教育实践)”有机整合成一体化的教育实践大课堂;在教育实践教学策略上将情景体验、问题教学、案例教学融为一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实践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形式上集“见习、操习、演习、实习、研习”等方式为一体,形成多样化教育实践形式;在教育实践评价体系上将指导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实践基地评价多主体评价整合为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评价体系,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监督、实习后有考核评价。
师范生教育实践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践课,是培养和提高师范生职业能力和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围绕培养“四有”好教师的总目标,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三维教学目标。并从师德涵养、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等四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旨在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要和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拥有较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
教育实践是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师德涵养、素质提升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3],合理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开展体验性环节、举办展示性活动等。以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将第一课堂微格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技能实训和第三课堂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将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列入教师教育实践课的范畴,促进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相互补充,实现教育实践内容的一体化。
教育实践是以课堂教学问题情境为基础、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让师范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模拟教师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以课程实训为载体,通过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多种教育实践渠道,提高教育实践效果。立足课堂,以观摩名师教学实录为切入点,开展“观课议课”活动,采用微格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技能模拟训练,经历“诊断示范—观课议课—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实训环节,让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内在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外化为一系列教学行为,从而固化为其教育教学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教育实践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既有的资源条件,采用“见习、操习、演习、实习、研习”等多样化教育实践形式,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和教学实践法”等教育实训方法,将“讲—练—评—议—赛”有机相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实践针对性,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互联网+教育实践”平台,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智能化。尤其是“国培计划”承训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培教学基地,建立本科师范生综合教育实践基地,与优质中小学校结成教师教育联盟,利用联盟资源优势,开展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拓宽教育实践渠道,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
围绕教育实践目标任务和内容,精心组织教育实践过程,做好规划设计,细化操作流程,严格考核标准。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科学研究实习、学校管理实习等多项内容[4]。以教育实践课程为统领,编写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印师范生教育实践系列指导丛书,完善以教育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健全校院二级实践教学督查制度,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的监督管理。实行师范生教育实习准入制度,实习前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全面考核,教学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教育实习。
根据教育实践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本科师范生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即以校内导师为主进行教学理论学习,以校外导师为主进行教学实践的培养模式。构建以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和中小学学科专家、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组成的“双师型”教育实践指导团队,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分工协作,定期邀请校外实践导师来高校为师范生上示范课,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导师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言传身教和示范指导作用。教育实习期安排校外实践导师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全程指导实习生参加教育实习活动,促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提升。
建立教育实践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相互评价和实践基地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式评价制度,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反馈评价机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学生访谈、问卷调查、教育实践档案分析等多样化的具体办法,推进教育实践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采用学生反思产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选择性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要求实习生在听课后及时评课、在观课后及时议课、在上课后及时说课,在说课后及时反思,让实习生学会反思、学会评价。完善师范生职业技能考核办法,把评课作为师范生必备的一项教师基本技能进行考评,使师范生的考核评价指向教育实践、指向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教育实践基地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本着“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承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中小学校全力协作,采取“1+N”的方式建立教师教育联盟,这里的“1”代表师范实习生所在高校、“N”代表所遴选的若干所优质中小学校,建设长期稳定的、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基地,重点建设一批本科师范生示范性综合教育实践基地。一些地方性高校可将“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和本科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搭建教师教育实践平台,使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充分的实践机会、优质的实践资源、有效的实践指导和舒适的实践环境,把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摇篮。
图1 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示意图
狭义的师能训练特指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以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主要针对师范生进行一系列模拟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形成教师职业所需的必要基本能力。而教育实践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涵盖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训练,传统意义上的师能训练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广义的师能训练可理解为教育实践活动。
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源于实践,是笔者近十年来进行师能训练探索与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该模式应用于实践,对本科师范生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下面仅以东华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生师能训练为实践范例,来具体阐明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意义。
模式之一:东华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师能训练“一个核心、二大特色、三元对接、四位一体、五个环节”实践模式[5]。
数学本科师范生“一个核心、二大特色、三元对接、四位一体、五个环节”师能训练模式(简称“12345”师能训练模式):即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校内师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校外师能实践为重要环节、以师能竞赛为必要补充;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三元对接;将师能训练分为“准备阶段、实训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实训阶段又分为“观摩、备课、实训、评议、小结”五个环节。其中,师能训练包括师能训练[I](课外“五练一熟”)、师能训练[II](课堂“五练一熟”)、师能训练[III](说课综合训练)、师能训练[IV](讲课综合训练);师能实践特指师能实践[I](教育见习)、师能实践[II](教育实习);师能竞赛特指师能竞赛[I](说课比赛)、师能竞赛[II](讲课比赛)等教育实践活动[6]。
模式之二:东华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三维立体,全程整合”师能训练模式。
中文本科师范生“三维立体,全程整合”的师能训练模式:即把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实践活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以学科教育实践为经,以学科专业实践和课外社会实践为纬,立体推进,系列整合,全程运行,使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师能训练形成一个多层次、连续性、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科学体系。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人文性、综合性、活动性等个性特征,借助定向安排、整合提高、系统测评、反馈控制等优化流程,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发展潜能,使中文专业师范生经受全面的锻炼,成长为合格的语文教师[7]。
综上所述,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是基于新时期教师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的更新,也是一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模式不是一种僵化的教学范式,在师范生教育实践中不能教条式地生搬硬套,只有灵活加以运用,与时俱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本科师范生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为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合格教师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