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3年中国社会调查问卷分析①

2018-07-19 02:46:02虞新胜朱佰颖
关键词:新生代市民公平

虞新胜, 朱佰颖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00013)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流向城市,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据60%的比例*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90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特点,如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劳动技能相对较强,同时在择业方面的流动性较之传统农民工也更快。但他们并没有其父母那样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工业转型升级,他们面临更多就业压力。他们也同其父母一样面临不公平的待遇。。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更高,留城意愿更强烈,更重视家庭迁移。然而,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后,他们并没有从心理上认同自己为城市人,“内卷化”现象普遍存在。城市融入是“农民工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上整体融入城市社会并认同自身新的社会身份。”[1]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学习,甚至在城市购房、参加社会保险,但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感方面仍然很低。王佃利、刘保军、楼苏萍等人根据德国学者恩泽格尔的移民理论,从经济层面融入、社会层面融入、制度层面融入、心理层面融入等四个维度建构农民工城市融入分析框架[2]。王桂新等从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关系、政治参与和心理认同五个维度来考察农民工城市融入现象[3]。王兴周和张文宏则选择经济融入、心理融入、文化融入和身份融入四个因子来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4]。何军选择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三个方面的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5]。张蕾和王燕基于因子分析法提炼出经济整合、行为适应和心理认同三个关键因子[6]。其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关键在于机会平等,它不仅仅指就业机会公平,也包括分享社会成果、参与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机会公平,即一方面让新生代农民工有机会对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也要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共享城市发展红利。据此,本文从经济层面、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公平方面来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其中经济公平是融入基础,制度公平是长久保障,社会成果分享是融入难点,文化心理认同是融入目标。这四方面的融入相互联系、逐渐递进(见下图)。迁入地政府在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这四方面的并进。

图1 由结构融入到内核融入

1 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公平

1.1 经济公平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在吸纳农民工的同时,资源短缺也越来越凸显,表现为交通拥挤、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服务紧缺等,虽然这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迁入地政府也改变了对农民工排斥、限制等措施,但隐形的歧视仍然存在。从就业方面来看,迁入地政府往往会要求辖区企业或单位在招聘中优先招录本地户口的劳动力。农民工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并没有被迁入地政府纳入到“失业保险”中来。农民工在城市虽然能够获得就业机会,但相应的福利(如休息权、住房公积金等)并没有保障。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也时受侵害[7]。就业公平是经济公平的基础,而经济收入是新生代农民工确立在城市中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最基本的影响融入因素。

1.2 经济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以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的收入状况以及所从事的行业为指标衡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状况。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收入,高收入意味着其留城意愿更加强烈,福利待遇优厚意味着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状态更好。我们通过分析这两个指标的影响因素,以期找到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入的影响因素。通过阅读文献以及前期的调查分析,猜测影响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可能包括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户籍性质、性别和年龄。下面就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一猜想进行验证,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表1 农民工工资影响因素分析

选用中国社科院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中的有效数据,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户籍性质、政治面貌、性别、出生年份五个变量设置为自变量,将工资薪金(含津贴和补助)设置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如表1,其中有四个变量经过逐步回归以后进入到方程中,且先后顺序为: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户籍性质、出生年份,而受访者的性别并没有进入到回归方程中。进入回归方程中的四个自变量是影响农民工经济收入的主要因素,且最主要因素是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再分析农民工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户籍性质、政治面貌、性别、出生年月设为自变量,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所在行业设置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如表2,其中有三个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分析以后进入到方程中,且先后顺序为:受教育程度、户籍性质、政治面貌,而受访者的年龄及性别并没有进入到回归方程中。

结合两次的分析结果可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能力,即受教育程度。这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的收入也越高,一般来说比低收入的农民工工作更稳定。所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主要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素养的培养,加强文化教育、加大培训力度等。

表2 农民工从事单位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2 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融入

2.1 制度公平现状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并非一朝一夕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他们返回到农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们更愿意投身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如果说不稳定的就业、缺乏竞争力的技能是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偏低的主要因素,那么,对失业的担心、对社会保障缺乏的忧虑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上认同为“农村人”的重要原因。由此,无论从就业岗位、政治参与还是自我认同,都需要有公平的制度作为基础。制度公平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结构融入的完成,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社会管理、享有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参与城市政治活动、分享城市发展红利的机会公平。据中国社科院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较低。在分配领域,新生代农民工也同他们的父辈一样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平问题。

2.2 制度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户籍制度划分,我国人口划分为城镇户籍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口。虽然农民工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但是并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他们没有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管理中,也享受不到城市市民拥有的各项权利和保障。公共资源的公平分享,社会保障的平等分配,是受到户籍制度影响最为深刻的领域。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越公平,农民工越容易融入城市,心理上更加认同城市和市民。在金维刚、石秀印做的调查中,农民工参加养老的人数占总数的50.5%,一直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占27.7%。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比例只有24.5%,有47.1%的农民工表示“一直没有参加”。甚至工伤保险也不能实行全覆盖,仍有24.5%的农民工表示“一直没有参加”,23.1%的农民工自己都“不清楚”[8]。

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直接挂钩。我国建立户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便于进行人口管理和数据统计,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保证工业与城市优先发展,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演变为防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藩篱”,并附上不同的社会福利待遇。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成了农民流入城市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众多农民工无法获得城市户口,成了阻碍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国家不断调整户籍制度,除了直辖市、副省级市及其他大城市外,一般地级市及以下级别的城市和小城市,均已放开了户籍限制[9]。但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并没有跟着上来,由于一般地级市及以下级别的城市和小城市的财政收入状况并不乐观,因此,用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资金仍然缺口很大。国家应不断采取措施,做好政策供给侧改革,做好服务农民工的制度规划,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和当地市民待遇同等,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融入。

3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3.1 社会交往现状分析

所谓社会融入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与城巿居民产生良性互动并全方位融入城市社会,从而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良好的社会融入环境会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加速城市化的推进。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获得流入地政府的支持以获得与市民相类似的条件保障,以及获得流入地市民的认可。评价指标有工作机会、公共资源分享的可能、休息时间的规定以及参加社会组织的情况等。

3.2 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在这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选取的主要指标是其在城市中获取工作的方式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由于农民工选取工作的方式主要是靠朋友介绍,所以猜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来往的程度、在城市中朋友的多少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选取调查数据中部分农民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推出表3。从与市民来往的程度来看,一点也不来往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愿意定居城市的比例为4.8%,偶尔与市民来往的比例为13.8%,而经常与市民来往的比例占到34.3%,这可以看出随着与城市居民来往程度的加深,城市定居意愿显著增强。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得:x2=7.259,P=0.027,这表明与城市市民来往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从参加社会活动的程度来看,对社会活动不感兴趣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愿意定居城市的比例为0%,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的愿意留城的比例为15%,偶尔参加的比例为28.6%,经常参加的比例为33.3%,随着农民工参与社会活动频繁度的提高,城市定居意愿也随之增强。卡方独立性检验显示:x2=4.339,P=0.227,表明参加社会活动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朋友的多少看,在城里没有朋友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城市的比例为13.3%,有很少朋友的愿意留城的比例为16%,城里朋友一般的比例为18.2%,在城市中有很多朋友的所占比例为54.5%。卡方独立性检验得:x2=8.687,P=0.034,这表明城里朋友的多少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

表3 社会层面因素与社会融入交互分析表

以上说明,与市民的来往程度及城市朋友的多少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要想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就要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沟通,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诉诸于法律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熟人圈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对市民加强宣传教育,让其从心理上接受农民工,同农民工平等沟通交流。

4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融入

4.1 文化融入现状分析

城市过客心态转变为城市主人心态,是农民工文化融入的核心。朱力认为,心理融合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标志[10]。农民工心理融入主要是身份与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城市的认同[11]。

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情结普遍弱化,对城市生活习惯、消费模式比较熟悉,但由于与市民交往不多,仍然与本地人存在着就业、居住、社交等多重隔离,他们心理上依旧处于无所依附的漂泊感之中。当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接受城市的文化、风俗和习惯,自觉认同城市的文化,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之中,完全适应城市生活。然而这种融入是最难且最长久的过程。只有实现了文化心理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的转化[12]。本文所探讨的文化融入涵盖新生代农民工人格完善、情感和谐、对城市市民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认同(包括与市民的主动沟通等)和文化习得等多维度。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融入现状主要表现为:进城后的情感生活匮乏,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太少;与城市市民沟通较少,留城意愿摇摆不定等。

4.2 文化融入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阅读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预设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的因素包括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对城市生活观念的认可度以及与城市人的交往意愿。下面通过卡方独立检验来验证这一猜想是否正确。

如表4,从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来说,很不满意的农民工中愿意定居城市的比例为0,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的农民工愿意定居城市中的比例分别占到7.7%、17.4%、38.9%、100%,呈逐渐递增趋势。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为:x2=4.924,P=0.005,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其文化融入的因素,且满意度越高,城市定居意愿越强烈。从对城市生活的认可度上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从不认可、比较认可到完全认可,愿意定居在城市中的比例分别占到38.9%、20.8%、11.85%。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为x2=4.019,P=0.134,这表明对城市生活的认可度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的因素。最后从与城市人的交往意愿方面来分析,将其分为对城市人交往意愿一般、愿意交往和非常愿意交往,对应的留城意愿百分比分别为22.9%、13.7%、42.9%,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为:x2=7.261,P=0.027,这说明与城市人的交往意愿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的因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一方面是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一方面是与城市市民的交往意愿。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也不高,因为他们也多从事低端的产业,工作环境不好,待遇也低,缺少应有的尊严。与城市市民交往意愿不太主动。帕克认为“城市环境的最终产物,表现为它培养成的各种新型人格”[13]。而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4 心理因素与文化融入交互分析表

5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困境之中,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融入到城市中,但是就业机会的不公平、社会保障的缺乏、对城市的认同等都使他们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他们的融入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四个融入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城市融入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一种由结构融入到内核融入的动态进程,即由外在的经济地位提升、就业空间的扩大、消费模式的转变等外在表现,逐步过渡到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对城市环境的认可。“碎片化的生存、社会支持的缺失、合法权益的受损、人际交往的隔阂、组织关怀的缺位、文化生活的单调等社会因素,使这一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生存困境”[14]。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政府应该提出一定的举措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之中。

首先要在就业机会、制度规范上一视同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公共资源共享制度,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入园问题。通过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失业生活救济问题。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未来的生活基本保障,让新生代农民工无后顾之忧。只有做到制度一致才会使他们定下心、有自信。

其次,以社区为单位积极开展社区活动,使农民工与市民多交流。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在新的迁移地定居和生存下去,除了基本的工作机会获得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否在当地重建一个新的移民—市民社会网络。政府可以通过社区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市民当中。可以通过中介机构购买社会服务,通过举办一些文艺活动,互助活动等使农民工形成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树立“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从而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逐渐认同自己的非农身份,最终达到城乡融入的目标。

最后,提升农民工自身的素养,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城里人认为农民工是“乡下人”,没有知识、无素质,偏向于传统与保守等,这种看法不免有些偏见,但农民工身上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陋习,如随手丢垃圾、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等等。在行为与思想观念方式上,也与市民存在不一致,如守时观念与独立意识不强,遇事容易冲动,维权意识较弱等等[15]。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从而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公平是融入基础,制度公平是长久保障,社会成果分享是融入难点,文化心理认同是融入目标。

猜你喜欢
新生代市民公平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新生代“双35”09式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3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