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俩荣,吴秀华,张 明,甘照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所谓抛锚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情景教学方法。我们先前的研究[1]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经过改良,对于精神科护理见习教学是可行且有益的。鉴于此,我们拟将这种改良的抛锚式教学方法移植到精神病学的实习教学中,并与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在精神病学实习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选择201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总共6批次,合计71人。根据授课方法的不同,把6批次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改良式抛锚式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每组有3批次学生,每批学生约10-12人。实验组36人,对照组35人,两组的性别比例以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内容为精神病学中的心境障碍章节,预计授课学时为4学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授课均由同一老师完成。
1.实验组。(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内容包括:①熟悉教学内容;②准备教学案例;③设计情景问题;④为情景问题准备答案。(2)课前动员:介绍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目的,布置学习任务,明确任务分工。该环节大概用时0.5学时。(3)临床实践:在授课老师的引见和监督下,分别由不同的同学完成病例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记录以及整理工作。之后,由授课教师对本环节中未完善的内容进行最后的补充。该环节预计耗时1学时。(4)自由讨论:让学生就案例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进行自由讨论。该环节预计耗时0.5学时。(5)抛锚式教学:即授课老师就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抛锚。在该环节中,考虑到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锚”的设计在内容的着眼于:①病史询问获取的信息与患者的真实情况之间的差距;②病史询问时不同的信息来源之间的差异;③不同的问询者获取的信息差异;④临床现象的观察到结论的主观判断之间的距离;⑤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之间的差距;⑥诊断到治疗之间的距离该环节预计耗时2学时。
2.对照组。与实验组不同的部分在于最后一个环节改为教师点评,即老师就学生的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案进行点评,并就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
采用自编的实习教学课题质量评价调查问卷[2]。该量表共有19个条目,由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设计四个因子组成,其中自主学习包含条目6、7、8、9、19,教学方法包含条目11、12、13、15,教学过程包含条目10、14、16、17、18,课程设计包含1、2、3、4、5。每一个条目从1(强烈反对)到5(非常同意)级计分,分值越高说明课堂教学的质量越高。调查问卷于课堂结束后由教辅员宣读指导语后发放,实行匿名填写,学生自愿并独立完成。
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量表得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对条目得分、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分进行独立样本的组间比较。
改良式抛锚式教学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条目7)、协同学习(条目8、9),促进临床思维的培养(条目13)、临床技能的提高(条目14)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条目19),以及教学的启发性和实用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条目15、16),而在其他条目上的得分与传统教学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条目得分比较
注:加粗部分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条目
实验组在量表总分以及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因子得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因子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总分以及因子分比较
抛锚式教学最为突出的优点在于它借助复杂的现实情景来阐释意义以及说明信息为何有用,正如Brown等[3]所反复强调的那样。在本次教学中,各种“锚”的设计和抛出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景,从而赋予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意义。教学在强调结论正确性的同时,更重视知识习得、结论导出以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合理性,促使学生从对具体问题的思考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具有普适意义的问题思考,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4]。
本研究证明改良式抛锚式教学在精神病学的实习教学中达到了上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从评价量表的理论构建看,符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5-6]。其次,从评价量表的结果看,改良式抛锚式教学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这也反过来说明,该实习教学课堂质量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能效度以及区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