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2018-07-18 12:56李琰李晓娥杨乙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互联网

李琰 李晓娥 杨乙丹

摘 要: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同时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当前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我们全面客观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和外部所面临的风险,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教育者和大学生入手,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机遇,有效规避风险,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互联网+”;风险理论角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90-03

理论的发展并非真空状态,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有丰富的研究内容,无论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使命,还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带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都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紧密联系实际,其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无法回避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方法、手段、模式、载体方面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下,充分利用其优势,规避风险,在“互联网+教育”的框架下充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基本阐述

(一)“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阐释

“风险社会”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它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而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的隶属于社会学范畴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的先驱包括:德国社会学家卢曼、贝克和英国的吉登斯;“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赋予“风险社会”以明确的学术意义[1]。关于其理解可从三个角度出发:以新风险理论为代表的现实意义层面;以风险文化理论为代表的文化意义层面;制度层面的制度风险理论。所谓“风险社会”就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可能导致社会文明出现巨大风险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表述[2]。其主要特征是:风险的普遍存在性、风险的难以预测性、风险的物质关联性和风险的巨大破坏性[3]。关于现代科学技术,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它同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一样,即科技越发展,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就越多。

(二)“互联网+”的概念缘起及基本特征

“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其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公报之中。所谓“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带动各个传统行业,将其优势充分运用到各个行业之中,为各个行业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创新发展。其概念的官方表达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区别于“+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具有鲜明的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4]。“创新”这一理念得到充分的重视。

(三)从风险理论的角度全面看待“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所存在的风险。贝克在其“风险社会”的理論中就曾提到科技带来的风险,而切尔诺贝利事件、非典病毒的爆发、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正是对其理论的充分佐证。意识形态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科技风险、环境风险等都是我们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风险防范意识所需考量的重要方面。

第二,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性。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从全球格局到我们的社区生活,从航天科技到民用技术,从高、精、尖到衣、食、住、行,都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体验。而全球变暖、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等危机犹如悬在头顶的警钟时刻提醒我们,风险和科技如影随形。因此,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风险社会”的普遍存在性、难以预测性、物质关联性、巨大破坏性要求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全面看待“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仍然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带动各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其所存在的一切弊端和潜在的风险也仍然是“互联网+”时代所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全面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包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及大学生本身。

(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风险和危机

1.内容创新方面的风险。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理论的运用环节较为缺乏,这就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认同度不够。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密切相连,对社会的变化感知非常迅速,如果其内容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2.教育模式上的危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即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其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一大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风险和危机

1.教育者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危机。和过去相比

较,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在不断地被弱化。互联网将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分类,信息资源总量空前增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大大增多,教育者不再是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教育者传授的相关知识,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论证,其话语权出现危机。此外,一些年长的教育者由于适应“互联网+”的这一大潮流比较缓慢,同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相匹配,也使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大打折扣。

2.教育理念方面的风险。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者自身拥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1)教育者要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一名合格教育者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的加以坚持。”[5](2)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是一种单一的输出模式:教育者是输出方,而受教育者是接受方;而当前教育者主客体之间则形成了一种输入和输出的双向循环系统;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的原则,适时更新教育理念。

3.教育者自身知识更新的危机。首先,“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呈现的是庞大的信息洪流,这种井喷式的信息总量在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便捷的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获取和知识更新方面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较长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来说,对于当前的信息获取和更新方式适应起来比较困难,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节奏,对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日常生活的表达途径不能有正确的了解和充分的把握。其次,在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当中如何去筛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内容,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应对和克服的另一风险。“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观念上的教学大纲失去意义,没有明确的大纲说明,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如何去充分掌握和利用重点内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互联网+”背景下,“充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常态[6]。

此外, “互联网+”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变革,技术方面的危机,教育视角的转换,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的调整,教育者自身风险意识的缺乏等,这些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应对的挑战和风险。

(三)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

1.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信息“爆炸”弱化了青年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文化扩张造成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出现错位,虚拟与现实间的差异性制约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7]。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加快了对我国和平演变的步伐,电影、音乐、宗教等含有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的进一步渗透。面对激烈的文化碰撞,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波动,使他们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道路的不自信,甚至对我国当前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使高校的青年学生坚持理论信仰,培养其正确的政治观,把好理论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首先应对的风险和挑战。

2.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风险。信息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相关的言论而不用承担责任。学术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长此以往,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道德观念意识差,集体主义观念受弱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大多是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比较宏观的研究,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度还不够。而“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事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年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风险意识之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面任重而道远。

此外,大学生面对的社会风险也还有许多:信息时代下择业创业观理念冲突,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风险意识处理能力的危机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创新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将风险防范意识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它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使其增强时代感、提高实效性[8]。当前大学生面对的风险有很多:学习风险、生活风险、创业就业风险等,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缺位的问题,因此,当前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抵御风险的意识和适应风险社会的能力尤为必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创新之处,它夯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视角。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载体,当前各种自媒体、新媒体、微媒体等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实效性的又一载体,创新社会实践形式,积极开展风险应对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

1.夯实自身素质是应对风险的基本前提。“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不仅包括教育者自身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对风险社会理论有详熟的把握,而且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脉络,时刻洞悉新问题。

2.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教育方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极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一味地“灌输”只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当中,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除了坚持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之外,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西方的小班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力求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国内教学模式和国外教学模式相互借鉴。

3.自身学习能力和克服技术风险的适应能力。“必须看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计算机操作技能较弱,他们当中甚至存在‘技术恐惧症的现象。”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时时保持自身的学习热情,时刻关注热点问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三)必要措施:相关保障机制的完善

1.需要高校党政领导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

的关注和重视,包括人员力量的配备,(专门管理学生工作的领导班子、高校辅导员、学生会等)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相关政策条例的保障,如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南开大学的《南开大学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园网电子公告类栏目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等[9]。

3.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社会活动,这包括风险意识的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等。

4.资金的保障和支持,增加财政的划拨,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基金,激发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社,2004.

[2]谢智星.“风险社会”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

[3]杨正鸣,苗伟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81.

[4]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40号.

[5]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

[6]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

[7][8][9]万霞,刘树良,梁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熱点问题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152,149,147.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互联网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